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综述:国际社会赞扬中国引领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新华社加拿大蒙特利尔12月20日电 综述:国际社会赞扬中国引领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

  新华社记者康逸 陈琛 林威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19日凌晨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与会人士认为,“框架”是大会最具代表性、标志性的成果,中国为“框架”通过发挥了引领作用,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声明,对在COP15上达成的历史性协议表示欢迎。声明指出,通过的“框架”包括多个重要目标,规定了各国现在必须要采取的行动,以阻止失控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以及如何提供资金支持,监测和报告“框架”进展等。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方付出大量时间、组织众多工作,努力推动“框架”磋商,弥合各方分歧,展现出良好的领导力。

  加拿大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部长史蒂文·吉尔博表示,在中方的推动下,各方通力合作,让这项历史性“框架”得以通过。达成“框架”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喝的水,为此我们非常感谢”。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在推动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达成共识方面一直非常坚定。她说,中国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表现是“非凡的”。

  安诺生提到,中国还担任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和《湿地公约》的缔约方大会主席国。她评价,“在国际层面上,中国真正展现出领导力”。

  COP15第二阶段会议巴西首席谈判代表、巴西外交部可持续发展司司长莱昂纳多·德阿泰德表示,中国作为主席国一直承担着非常重要的领导角色……无论在生物多样性还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国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环境守护者。

  保尔森基金会生态保护项目总监牛红卫表示,很高兴看到中国在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时所扮演的引领角色,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行动感到鼓舞。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政府率先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并积极与全世界分享这一概念,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长期贡献。他表示,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愿景契合。

  穆雷玛说,生态文明是人与我们这个星球的和谐,“如果我们展望2050年,我们希望看到全世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参与记者:郭爽、林小春、史霄萌、黄垚、彭卓、李晓鹏)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1221/c1002-32591326.html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加拿大温哥华迎来降雪

当地时间12月18日,加拿大温哥华迎来降雪。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1221/c1002-32591008.html

安理会延长联刚稳定团任期

  新华社联合国12月20日电(记者尚绪谦)联合国安理会20日一致通过第2666号决议,将联合国刚果(金)稳定特派团(联刚稳定团)任期延长一年,至2023年12月20日。

  根据决议,联刚稳定团的战略优先任务是保护平民、协助稳定及加强刚果(金)国家机构、支持国家治理与安全领域改革。

  决议规定,联刚稳定团的核定部队人数上限包括1.35万名军事人员、660名军事观察员和参谋人员、591名警务人员和1410名建制警察部队人员。决议要求联合国秘书处考虑进一步减少联刚稳定团军事部署水平。

  安理会20日还一致通过第2667号决议,决定取消对刚果(金)政府进口武器的报备要求。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在安理会表决联刚稳定团授权延期和刚果(金)制裁问题决议后作解释性发言,欢迎安理会通过这两份决议。张军说,当前刚果(金)东部地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武装团伙占领大片地区,民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联刚稳定团授权延期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大局,符合刚果(金)政府期待。

  张军说,安理会通过第2667号决议,完全取消了对刚果(金)政府进口武器的报备要求,对于刚果(金)加强安全部队能力建设、有效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方期待安理会继续在制裁问题上保持团结,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解除对苏丹、南苏丹、中非共和国等非洲国家的武器禁运措施,为这些国家政府提升安全能力创造更好条件。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1221/c1002-32590909.html

中国代表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阿富汗的支助

新华社联合国12月20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20日在安理会阿富汗问题公开会上发言,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阿富汗的支助。

张军说,阿富汗正处在百废待兴的关键阶段,实现和平发展依然任重道远。阿富汗人民不应被遗忘,国际社会要加大力度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一是要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国际社会要坚持团结合作,摒弃双重标准和政治化做法,帮助阿富汗有效打击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坚决防止阿富汗再度成为“伊斯兰国”、“基地”组织、“东伊运”等恐怖组织的集散地。中方敦促阿富汗塔利班同各类恐怖势力划清界限,采取坚决有力措施保障阿富汗人民、在阿外交人员和公民的安全。

二是要帮助阿摆脱民生困境。发达捐助国大幅削减援助,导致人道资源匮乏,是造成阿当前困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单边制裁对人道援助造成的障碍依然突出。阿富汗被冻结的海外资产依然没有回到阿富汗人民手中。

三是要支持阿富汗实现良性发展。阿富汗面临的各种问题相互交织,要从根源上寻找解决办法。阿富汗妇女女童接受教育、实现就业的权益应该得到保障。过去一年,阿临时政府积极稳定经济,稳步增加税收收入,同地区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和互联互通,有关进展值得鼓励。国际社会要帮助阿富汗恢复国内市场,彻底根除动荡不安的根源,走上持久和平发展的道路。

四是要保持对话接触。只有以务实态度同阿临时政府保持接触,才能增进理解与互信,施加积极影响,更好促进阿富汗的和平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安理会要认真考虑阿富汗塔利班制裁机制的安排,防止对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旅行豁免是保持接触的必要工具,不是谈判的筹码。令人遗憾的是,安理会今年9月未能就豁免延期达成共识。

张军说,长期以来,阿富汗邻国和周边国家为支持阿富汗和平进程作出巨大努力。中方支持联合国为帮助阿富汗和平重建发挥重要作用,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为阿富汗实现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1221/c1002-32590709.html

分享防沙治沙经验 推动全球环境治理

  图为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在蒙古国开展的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示范区。
  王新平摄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之一,中国认真履行公约义务,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提前实现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防沙治沙经验交流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地不打粮,沙子埋房。”这是20多年前在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广为流传的顺口溜。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环境治理,浑善达克沙地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0.3个百分点,达到23.35%。黄沙遍野蜕变为满目葱茏,昔日的风沙源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十年来,中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2658万亩,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90多万亩,沙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立了41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128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开展了荒漠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中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中国的荒漠化防治成果:“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为全球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

  治沙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课题。依托库布其沙漠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多年来的生态建设成果,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建成了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银肯塔拉等生态旅游景区,形成了独特的沙漠产业集群。

  “在库布其,沙漠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被当作一个机遇,当地将人民脱贫和发展经济相结合。我们需要这样的案例为世界提供更多治沙经验。”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

  中国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三大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周边等重点治理区均得到有效治理,已从昔日的“不毛之地”转变为如今的“塞上绿洲”。“中国积极推进荒漠化治理,携手推进全球环境治理,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王涛表示。

  加强国际合作助力各国绿色发展

  今年7月,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指导、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及沙尘暴防治高级官员研修班线上开班,来自亚洲、非洲共27个国家的100余名官员和技术骨干参加。

  研修班期间,学员们学习了解中国荒漠化防治具体政策制度与措施、塞罕坝防治荒漠化案例以及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土地退化及修复评估等内容,并通过“云参观”的方式感受中国甘肃民勤防沙治沙示范区、古浪八步沙林场、内蒙古赤峰等地的治沙实践。研修班还邀请学员就各国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促进互学互鉴。

  “通过研修班,我了解了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埃塞俄比亚荒漠化公约国家联络员、森林发展部官员塔米拉特表示,“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拥有成熟的经验和技术,中国的防沙治沙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中国先后举办八届库布其沙漠国际论坛,论坛成为各国交流防沙治沙经验、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2019年,中方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共建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为各国培养治沙人才,助力各国加强能力建设;今年4月,中国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研修班开班……近年来,中国通过组织国际研修、建立治沙示范基地等方式,积极与国际社会开展荒漠化防治合作,年均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培养近百名治沙骨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防治荒漠化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许。”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项目官员林锡升表示,“中国积极开展荒漠化防治领域国际合作,助力各国绿色发展,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为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之一,中国积极推动防沙治沙国际合作,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让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惠及更多国家——

  在蒙古国,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王新平研究员带领团队自2017年以来开展治沙示范,治理示范面积达27公顷,有效固定当地的流动半流动沙丘,示范区草本植物显著增多。蒙古国自然环境与旅游部部长巴特额尔登感谢中国长期以来与蒙古国等国分享治沙经验,还提供技术、设备支持,“中国的治沙经验对世界至关重要”。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文带领团队在当地建立引种筛选基地,成功引入40余种植物苗木和插条,建立了300亩示范基地,构建了“调整密度—改良土壤—乔灌组合”的林带结构优化模式,协助优化哈萨克斯坦防沙治沙工作中的乔灌草配置。

  在非洲大陆,中方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与非洲国家共同推动“非洲绿色长城”建设。2017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受邀为“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携手应对萨赫勒—撒哈拉地区荒漠化问题,提升非洲国家的荒漠化防治能力。

  在联合国平台,中国积极促进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国际法建设,推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建立履约审查委员会,制定出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8—2030年战略框架》。2017年,中国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大会通过《鄂尔多斯宣言》,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指明了前进方向。2021年,中国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联合国防治荒漠化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长易卜拉欣·蒂奥表示,中国在荒漠化防治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防沙治沙经验,为推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人民日报 》( 2022年12月21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1221/c1002-32590630.html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举办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冯歆然)12月20日,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主办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创新论坛(2022)举办。百余位嘉宾线上参会,围绕“讲好中国共产党奋进新征程的故事”这一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外文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做好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传播,要把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准确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意义,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了解和认同;要积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积极展示中国在发展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懈努力;要从人类发展潮流、世界变化格局、中国发展趋势的角度,全面展示大国大党担当。

本次论坛设有四个平行专题论坛,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多维度构建”“对外话语创新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中的影像表达”“Z世代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论坛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国道巡航》纪录片全球首发仪式。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2/1220/c1002-32590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