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外交部发言人:日方企图将核污染风险转嫁给全人类,绝不是负责任国家行为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记者马卓言、董雪)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4日表示,日本政府执意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企图将核污染风险转嫁给全人类,这绝不是负责任国家行为,也与日方应尽的国际义务背道而驰。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3月11日是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和由此引发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12周年。连日来,日本各界民众持续举行集会,反对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于今年春夏期间将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的计划。日本社民党党首福岛瑞穗表示,12年后的今天,福岛核事故影响仍在持续,绝不能将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11日称,排海不能延期,同时再次承诺,在获得利益攸关方理解前不会启动排海。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汪文斌表示,中方注意到有关报道。“12年过去了,日本政府没有吸取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惨痛教训,反而执意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企图将核污染风险转嫁给全人类,这绝不是负责任国家行为,也与日方应尽的国际义务背道而驰。”

他说,福岛待排放的核污染水多达130多万吨,含有60多种放射性核素,一旦开始向海洋排放,将在未来数十年间蔓延至全球海域,对全球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汪文斌表示,中、俄专业部门两次从技术角度向日方提出“联合问题单”,日方未给予充分、可信的回应。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社会学家卡莉·伯奇指出,太平洋地区民众享有清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基本权利,日本政府强推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是对太平洋国家主权和自决权的直接漠视。太平洋岛国论坛指出,东京电力公司的核污染水检测数据不能成为决定排放的依据,要求日方推迟排海计划。

汪文斌说,日本国内媒体评论认为,日方在科学专业讨论不完善、与公众沟通不充分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经济利益至上的“捷径”。日本全国渔业协会联合会等民间团体强烈批评日本政府违背承诺、漠视渔民群体利益,不仅未积极争取民众理解,反而仓促重启核电,加速排海施工,简单粗暴做法进一步加剧民众担忧恐慌。

他说,日本国内民调显示有43%的民众反对排海,九成以上认为排海将引发负面影响。“日本政府连本国民众都无法说服,谈何取信国际社会?”

“日本政府一方面反复声称在获得利益攸关方理解前不会启动排海,另一方面却对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的正当合理关切充耳不闻,一意孤行批准排海计划,并宣布将于今年春夏期间启动排海且无法再延期。日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丝毫没有体现出解决利益攸关方关切的诚意。”汪文斌说。

他强调,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不是日本一家的私事,而是关系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大事。“我们再次敦促日方正视各方合理关切,切实履行自身国际义务,接受严格国际监督,以科学、公开、透明、安全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包括研究排海以外的处置方案。在同周边邻国等利益攸关方和有关国际机构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前,日方不得擅自启动核污染水排海。”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314/c1002-32644326.html

2023年3月13日 星期一

伊拉克宣布打死包括重要头目在内20多名恐怖分子

人民网讯 伊拉克军方宣布,反恐斗争又取得重大胜利,22名IS武装分子被打死,其中包括IS组织重要头目。

据伊拉克《伊拉克之声报》报道,伊拉克反恐部队司令萨阿迪3月12日宣布,反恐部队在国家东部迪亚拉省对IS组织残余势力发起的秘密军事行动取得了重大胜利,22名IS武装分子被打死,其中包括3名该组织重要头目,一名头目是IS在伊拉克中部费卢杰地区的负责人,当时他们身上都系着爆炸带。(安国章)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314/c1002-32644152.html

土耳其2月强震已致4.8万余人遇难

  新华社安卡拉3月13日电(记者王腾飞)土耳其内政部长索伊卢13日表示,2月6日发生在该国南部的强烈地震已造成至少48448人遇难,包括6660名外籍人士。

  据土耳其当地媒体报道,索伊卢当天在南部哈塔伊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对灾区废墟的清理工作仍在进行。截至目前,灾区已搭建43万余顶帐篷用于安置灾民,并搭建了约1.38万个临时移动厕所。灾区还计划为灾民搭建约11.56万个安置用集装箱。

  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2月6日发生7.7级地震,哈塔伊省灾情较为严重。此后灾区余震不断,伤亡人数持续上升。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314/c1002-32644127.html

热带气旋“弗雷迪”袭击马拉维 已致99人死亡

  新华社卢萨卡3月14日电(记者彭立军)利隆圭消息:马拉维灾害事务管理局13日通报说,热带气旋“弗雷迪”引发的暴雨和泥石流已造成该国南部布兰太尔等地区99人死亡、16人失踪、1万多人流离失所。

  马拉维总统查克维拉当天宣布南部10个受灾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卫生部、军队、警察和红十字会等部门联合开展救援工作。

  目前马拉维正遭受严重的霍乱疫情,公众担心热带气旋带来的大量降雨可能使疫情恶化。

  世界气象组织说,2月6日被命名为“弗雷迪”的热带气旋形成于澳大利亚西北部印度洋海域,向西横穿印度洋,先后登陆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和马拉维,持续一个多月,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带气旋。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314/c1002-32644112.html

中泰签署经典著作互译出版备忘录 促进两国人文交流互鉴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泰国的重要成果,中国与泰国相关部门积极筹备磋商,于3月13日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署与泰王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创新部关于经典著作互译出版的备忘录》,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泰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创新部部长秘书兼部发言人达努·陈特提代表双方签字,这标志着中泰经典著作互译出版项目正式启动。

根据备忘录,中泰双方将在未来5年内,共同翻译出版50种两国经典著作,用更多的优秀互译作品促进两国人民加深理解,增进友谊,赋予“中泰一家亲”文化力量。本次备忘录的签署是中泰出版交流合作的标志性成果,将为两国深化人文交流互鉴带来新的机遇、提供新的动力。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314/c1002-32644077.html

“哈瓦那综合征”闹剧尴尬收场

  近日,美国多家情报部门联合公布了针对2016年以来困扰部分美驻外使领馆人员的神秘怪病“哈瓦那综合征”的调查结果:该事件由外国敌对势力造成“极不可能”,致病原因可能与基础病、健康问题及环境因素等有关。近几年来,美国政客和媒体利用这一话题反复炒作“外国威胁论”,将医学和科学问题政治化。如今闹剧尴尬收场,所谓“哈瓦那综合征”成为他们歪曲科学、炮制“阴谋论”的最新注脚。

  耸人听闻的“微波武器”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埃夫丽尔·海恩斯日前在一份声明中说,去年美国情报机构曾发布关于“哈瓦那综合征”事件的中期调查结果,认为包括俄罗斯在内的美国的“对手”没有参与导致“哈瓦那综合征”的全球行动。此后情报部门调集政府资源及专业力量继续调查。如今大多数美国情报机构已得出结论,即报告的这些“哈瓦那综合征”病例“极不可能”由外国对手造成。

  所谓“哈瓦那综合征”指的是自2016年以来,时常有美国驻外使领馆人员报告出现听力下降、头晕、恶心、偏头痛、乏力等与轻度创伤性颅脑损伤相符的症状。美国驻古巴首都哈瓦那外交人员最先报告这类症状。美国政府宣称这类症状是古巴使用某种“秘密武器”所致,称其为“哈瓦那综合征”。

  此后,一些美国外交和情报官员称他们在澳大利亚、奥地利、德国和俄罗斯等国也出现类似经历。美国舆论渲染这是敌对国家的“微波武器”所致。

  自我打脸的“政治闹剧”

  这次最新公布的结论是美国情报部门历时两年多、审查了约1500例病例后得出的,给这起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闹剧“定性”,也使美国陷入自我打脸、自相矛盾的境地。

  美国《政治报》报道称,此次美情报部门通报的结果与先前各政府部门的调查结果相矛盾——2020年,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学院称,“哈瓦那综合征”最可能的病因是“定向脉冲射频能量”;1年后,美政府官员告知国会,可能是俄罗斯针对美国人“使用武器”所致;情报部门专家小组也宣称,可能是“外部能源”导致了这些症状,并且可能涉及“外国势力”。

  科学界一直认为,所谓“哈瓦那综合征”的成因存在多种可能性,包括环境因素、未查明的健康问题、心理压力等,反对出于政治目的炒作科学问题,怀揣“阴谋论”否定科学。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教授马克·拉塞尼克在一次学术活动上表示,“哈瓦那综合征”是被媒体贴上标签的。科学界应把重心放在寻找事件背后的真相,而不是只片面关注问题的一个方面。正常的做法是不要有“假想敌”,要搞清楚正在发生的事以及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调查。

  推波助澜的“冷战宣传”

  美情报部门官员此次表示,他们在调查中没有发现可以将个别案例关联起来的共同模式或条件,也没有发现包括法医或地理定位在内的证据足以证明有对手使用某种形式的无线电波或超声波束等定向能量。

  美国网络杂志《公平观察者》一篇题为《“哈瓦那综合征”的真相》的文章指出,这起始于2016年的事件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一部集体心理剧,看过的人都会明白,除了称自己经历过症状之苦的人之外,关于“哈瓦那综合征”的一切都是“冷战宣传”堆砌起来的“人造世界”。

  如今,美国情报部门的最新调查结果意味着,这起美国政客和媒体以政治偏见干预科学研究、以政治谎言歪曲客观事实的闹剧不得不收场了。   

  (据新华社电)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314/c1002-32643772.html

东南亚国家稳步推进铁路互联互通(国际视点)

  当前,中泰铁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工程完工后,将与中老铁路实现贯通。与此同时,跨越马来西亚、泰国和老挝3国的货运列车“东盟特快列车”已经投入运行;马来西亚持续推进东海岸铁路建设,积极推动与泰国高铁连接;柬埔寨与老挝也在讨论修建高铁连接两国……东南亚国家稳步推进铁路建设和战略对接,地区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

  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全面推进

  位于泰国东北部呵叻府的巴冲县在泰语中的意思是“山口”。巴冲县和呵叻府是泰国中部通往东北部20个府的门户,呵叻也是中泰铁路一期工程的终点。目前,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巴冲县的中泰铁路一期工程施工现场(见图,本报记者孙广勇摄)。

  沿着旧铁轨并行的方向,一座座高架桥墩不断向前延伸,架桥机正在忙碌作业。为确保施工质量,中泰铁路项目部监理四组副组长威洛每周都会乘坐升降机,到几十米高的桥墩墩顶、墩身进行检查。威洛表示:“中方团队给泰国铁路建设带来了先进理念、现代技术,还有管理经验。修建铁路不仅能从交通领域更好连接泰中两国,还将实现理念沟通和民心相通。”

  除呵叻外,在大城、北标等沿线各府,中泰铁路都在紧张施工中。位于大城府的中泰铁路项目4—3标段工程是规模最大的一个标段,目前已完成1912根桩基、106个承台和17个墩身的施工。在项目大型梁场上,不时传来机器轰鸣声,预制完成的节段梁摆放整齐,未来将架设在铁路高架桥上。“2019年7月,我们完成了中泰铁路项目一期土建工程的详细设计蓝图。目前正在进行的土建工程包括桥梁、路基、隧道、站房等。”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泰国分公司总经理马胜双说。

  中泰铁路工程分为两期,一期工程连接曼谷和呵叻,二期工程将延伸至与老挝首都万象仅一河之隔的泰国东北部边贸重镇廊开,实现与中老铁路联通。位于曼谷的阿比瓦特中心车站将承担起中国—老挝—泰国高铁和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高铁之间的换乘功能。泰国国家铁路局局长尼禄透露,截至今年1月中旬,中泰铁路一期工程总进度为16.72%,有望于2027年投运。二期工程预计2024年开工,力争于2028年投入使用。

  地区铁路贯通计划加速推进

  近期,泰国铁路和海关部门代表团访问老挝,双方讨论了合作事宜,中老泰铁路可能在未来3到5年内降低30%—50%的货物运输成本。最近一年来,泰国对接中老泰铁路的配套进程也实现大提速,包括升级国内交通网络和更新铁路硬件设施,提高东北部货物仓储、集散和检疫能力等。此外,泰国还希望发展南部高铁,连接中国、老挝、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加强东盟地区运输能力和推动旅游业发展。

  不久前,柬埔寨与老挝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讨论了老挝和柬埔寨之间连接高速铁路的可能性,以加强两国互联互通。《柬埔寨人新闻》报道称,双方在会谈中同意通过铁路将老挝占巴塞、阿速坡两省与柬埔寨柏威夏、拉塔纳基里两省连接起来。与此同时,柬埔寨公共工程和运输部部长孙占托表示,柬埔寨将兴建连接首都金边和柬泰最大边境城市波贝的高铁,全长382公里,设计时速为160至200公里。中方支持柬埔寨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并适时启动项目建设。

  马来西亚也在积极推动与泰国高铁连接。当前,马来西亚已经完成吉隆坡至马泰边境城市巴东勿刹铁路电气化升级改造工程,还在与泰国就合艾—巴东勿刹、曼谷—合艾段铁路升级和隆曼高铁建设开展可行性研究。

  中老泰铁路的贯通,将大幅提升次区域发展水平,中南半岛将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尼禄表示:“这一高铁网络不仅将连接泰国部分地区,还将组成东盟的铁路网络。当高铁项目全部建成并连为一体时,将成为一个运送旅客和货物的巨大铁路运输网,把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老挝和泰国连接起来。”

  互联互通助力区域一体化

  去年,跨越马来西亚、泰国和老挝3国的货运列车“东盟特快列车”投入运行,列车利用现有铁路,每周开行两趟从马来西亚出发,经泰国抵达老挝万象南郊的塔纳棱车站的货运班次,全程2206公里,用时72小时,单程运载容量可达80个标准集装箱。

  马来西亚交通部表示,“东盟特快列车”是该国为改善及提升国家铁路建设而推行的计划之一,有助于马来西亚更快打通东南亚铁路市场。此外,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竣工后将有效衔接中老泰铁路,带动马来西亚东海岸地区沿线发展,打通泛亚铁路中线,加速区域一体化。

  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苏拉西表示,通过铁路网络,东南亚国家加速互联互通,赢得更多市场机会。《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对接,将加强互联互通,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人员流动,为沿线国家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本报曼谷3月13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3年03月14日 17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314/c1002-32643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