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3年4月11日 星期二

国际观察:中国和巴西又一次握手将向世界传递什么信号

在卢拉总统因病推迟原定行程后,中巴双方短时间内即重新商定了访期,12日巴西总统卢拉将乘专机抵达中国。这场国事访问备受各国媒体关注,正如巴西副外长此前在访问发布会上所说,“到了巴西和中国向世界发声的时候了”。中国和巴西又一次握手,将向国际社会传递什么信号?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中大国相互重视,相互信任。此次访问将是卢拉总统就职以来首次访问美洲以外的国家,中方对于巴方新访期建议给予迅速回应,这充分说明了双方对于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重视和彼此间高度的政治互信。这种重视和互信是传统也是现实:建交近半个世纪以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巴关系始终保持稳定发展,已成为“发展中大国团结合作、携手发展的典范”。近期,两国元首在各类场合表达了推动中巴关系发展的积极意愿。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表示,“相信此访将推动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元首外交将引领中巴关系再上什么样的新台阶,这对发展中大国关系有什么样的示范效应,值得期待。

二是务实合作带来互利共赢。贸易方面,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2020-2022年疫情三年,双边贸易额从1017.3亿美元逆势增长至1714.9亿美元,对华贸易顺差占据巴西外贸顺差半壁江山,巴西也为保障中国粮食和产供链安全发挥积极作用。投资方面,巴西是中国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最大投资目的国,双方5G、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农牧业、航空航天、能矿、电力等传统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为巴西“再工业化”作出积极贡献,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巴西UOL、Globo等多家媒体报道,包括参议长在内的数十名国会议员将一同访华,双方可能签署二十项左右的协议,这充分说明双方对开展务实合作抱有强烈意愿。两国务实合作会取得什么样的新成果,给两国人民带来什么样的切实利益,值得期待。

三是新兴大国为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发出积极声音。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中国和巴西都延续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积极践行多边主义,为国际形势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作为东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巴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框架下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与此同时,巴西作为拉美最大国家和最大经济体,致力于推进区域一体化,积极与地区各国开展合作,为建设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秩序共同努力。中国高度重视中拉关系发展,始终将拉美视为平等互信的好朋友、共同发展的好伙伴和践行多边主义的同路人,同拉方一道推动中拉关系进入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中巴双方团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努力为提升其代表性和发言权作出更大贡献。此次访问之前,卢拉总统明确表示要“让巴西重返国际舞台”并“为和平发声”,中方也通过发言人表示“相信此访将为促进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做出新的贡献”。新兴大国加强协调配合,将为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带来哪些积极因素,值得期待。

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 

(作者系国际问题观察员)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411/c1002-32661744.html

巴西总统卢拉将访华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1日宣布:经双方商定,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卢拉将于4月12日至15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411/c1002-32661712.html

反对美元霸权 多国开启“去美元化”进程

2022年乌克兰危机以来,美国联合其他国家对俄罗斯进行金融制裁,让多个国家的“去美元化”进程加速。多国开始采取各种实际行动,寻求摆脱美元霸权。

反对美元霸权 多国开启“去美元化”进程

为了降低西方制裁对本国经济的伤害,俄罗斯率先宣布推动“去美元化”,俄央行不断减持美元在其国际储备中的份额。另外,俄罗斯从2022年4月起要求“不友好”国家和地区以卢布进行天然气贸易结算。

伊朗外汇市场于2022年7月19日启动伊朗里亚尔/俄罗斯卢布货币交易。

2022年7月,印度央行宣布建立用于国际贸易的印度卢比结算机制,并立即生效。

以色列央行2022年开始将加元、澳元、日元和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而此前只持有美元、英镑和欧元三种货币。

进入2023年,多国“去美元化”的进程进入快车道。

沙特阿拉伯财政大臣穆罕默德·贾丹在1月表示,沙特愿意考虑以非美元货币结算石油贸易,这也是沙特48年来首次对美元以外的货币交易表现出开放态度。

在1月底举行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第七届峰会上,巴西总统卢拉与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发表联合署名文章,证实两国正研究发起南美洲共同货币,以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3月31日,巴西中央银行宣布,人民币已超过欧元,成为该国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

3月31日,东盟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印尼巴厘岛结束,东盟各成员国同意在地区内加强本地货币使用,并减少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对当前国际主要货币的依赖,以更好应对全球性危机。

4月1日,印度外交部发表声明称,印度和马来西亚已同意用印度卢比进行贸易结算。印度媒体称,这一决定是印度向“去美元化”迈出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肆意“武器化”的美元令多国加速逃离

国际媒体也注意到了这股“去美元化”的趋势,有媒体认为正是美国肆意将美元“武器化”,令多国加速逃离。

巴基斯坦专栏作家伊姆兰·哈立德近日在《巴基斯坦观察家报》刊发文章说,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将美元“武器化”、对俄实施金融制裁,在这一系列制裁的影响下,多国已开始发展自己的金融结算体系,这背后是多国对美元霸权的担忧,担心美国可能会动用其货币力量,对任意国家实施与俄罗斯同等程度的制裁。这种日益增长的焦虑迫使多国进行“去美元化”尝试,以保护本国经济利益,防范未来的潜在危险。

西班牙“外汇街”网站近日刊发文章指出,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正受到挑战,因为各国都渴望将自己与美国的影响隔离开来。文章列举了最近一段时间全球主要的“去美元化”事件,并指出,在过去20年里,美元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从71%下降到59%,未来还可能进一步萎缩。

面对多国纷纷逃离美元的局面,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卡尼日前警告说,美元可能很快失去其“力量”,美元的主导地位正渐行渐远。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411/c1002-32661654.html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我翻译过很多与中国共产党党建和中国国家治理有关的理论专著,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著作。通过研究,我发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越南越中友好协会副主席阮荣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阮荣光曾在越共中央对外部工作多年,在越南驻华使馆工作9年。多年来,他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的发展。让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中共二十大对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重要部署。阮荣光认为,党建是一项艰巨、复杂且长期的工作,中共的实践“对其他执政党来说也是相当宝贵的经验”。

  在中国常驻期间,阮荣光曾到访中国多个城市和乡村,目睹了中国农村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感受到中国城乡差距不断缩小。阮荣光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间奇迹。阮荣光说,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展现出强大的领导力,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本报河内电)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1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411/c1002-32661043.html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商务部回应澳大利亚政府禁止在联邦公共部门设备使用TikTok

针对近日澳大利亚政府禁止在联邦公共部门设备上使用TikTok,商务部美大司负责人7日回应称,中方注意到相关情况。澳方将TikTok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区别对待,采取歧视性的限制措施,无益于维护澳国家安全,反而有损国际社会对澳营商环境的信心,也将损害澳企业和民众的自身利益。

这位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一贯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开展国际运营,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敦促澳方公平公正对待各类企业,提供开放、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为发展中澳经贸合作营造有利氛围。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407/c1002-32659502.html

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60年,中国医疗队大爱无疆书写中非友谊动人篇章

新华社阿尔及尔4月7日电 题:60年,中国医疗队大爱无疆书写中非友谊动人篇章

新华社记者

1963年4月6日,一支中国医疗队从北京出发,辗转10天,经莫斯科、贝尔格莱德、拉巴特,最终抵达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的赛伊达市。这是中国政府向非洲国家派遣的第一支医疗队。

60年间,一代又一代中国白衣天使奔赴非洲,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谱写一个个大爱无疆的动人故事,架起中非友谊桥梁。

奉献:在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救死扶伤

阿尔及利亚小城赛伊达,地处撒哈拉沙漠边缘,被称为“沙漠之门”。据第27批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赛伊达分队队长雷利荣介绍,每当沙尘暴来袭,就算门窗紧闭,沙尘暴过后“屋里沙尘都有几毫米厚”。因日照极强,气候干旱,当地蔬菜种类非常有限。

“当时,除了中国援阿医疗队队员,当地只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1965年到赛伊达参加援外医疗队的86岁湖北医生薛进回忆说。

像赛伊达这样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在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各个驻地很常见。不过,这并未让中国医务人员退缩。从踏上征程那一刻起,奉献就成为他们的人生底色。

现年60岁的骨科主任医师涂大椿来自湖北省荆州市肿瘤医院。2002年至今,他先后参加6批援阿医疗队,在阿尔及利亚累计工作12年。工作最繁忙时,涂大椿每天从早上8时值班到晚上10时,每月还要上10个急诊夜班,下班后除了喝水什么都不想干。

2022年1月,新冠疫情在阿尔及利亚肆虐。有一次做急诊手术时,手术室里包括患者和当地医护人员在内的其余5人都感染了新冠病毒,一名护士甚至在手术中途晕倒,涂大椿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完成手术。谈到这些苦和累,涂大椿却一脸云淡风轻。

在中国援突尼斯医疗队西迪布宰德分队所在的驻地医院,彭夕华是唯一的麻醉师。她一人得干至少三个人的工作,每周工作时长超过72小时,在骨科、手术室和妇产科三个科室手术区来回奔走。最忙时,她一个上午接到37个有关手术的电话。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医生仵民宪是河南省援非时间最长的医疗队员。从2001年起,他先后奔赴厄立特里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援外,十多次感染疟疾。“医者没有国界,在哪里都是救死扶伤,在缺医少药的地方发挥我的专长,我觉得很有价值。”仵民宪说。

传承:责任、情怀和热爱

60年间,一代又一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员前赴后继,父子接力、夫妻共进、姐妹携手……将汗水挥洒在非洲大地上,有些队员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喝过尼罗河水的人还会回来的。”西安市红会医院超声一室主任武翊纶3次参加援苏丹医疗队,在那里工作6年。武翊纶和他的姑父、姐姐和姐夫,4人共11次、累计21年“接力”援外。武翊纶说:“参加援外医疗队,既是我们医疗世家的传承,也是我自己的使命和义务。”

1980年,沈阿利出生时,祖父沈冬升正在阿尔及利亚进行医疗援助。为纪念、延续与阿尔及利亚的这段情缘,沈冬升给三个孙子分别取名“阿利” “小利”和“幼利”。2015年2月,沈阿利加入湖北省第24批援阿医疗队,追随祖父的足迹奔赴阿尔及利亚。

今年55岁的褚海林曾于2008年、2012年两次参加援助纳米比亚医疗队,2018年他再次主动请缨,作为第12批医疗队队长重返纳米比亚,妻子蔡小英也作为医疗队护士再次跟他走进非洲。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又来非洲,我想这是一种情怀,是对国家的责任,是对非洲的热爱,完全发自内心。如果下次还让我再来非洲,我还会来。”褚海林说。

今年3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60年来,中国累计向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目前,中国援外医疗队在全球57个国家的115个医疗点工作,其中近一半在偏远和艰苦地区。

造福: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2年12月,作为中国援冈比亚医疗队队员,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心内科专家李阳为一名82岁的冈比亚患者成功实施了该国历史上首次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当地政府官员、媒体和民众纷纷为他点赞。

首例股骨头置换术、首例二尖瓣扩张分离术、首例断手再植术、首例脑外伤开颅术、首例角膜移植手术……60年间,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各国创造了当地医疗史上的许多“首例”,用仁心仁术造福无数非洲患者,“中国医生”成为专业和可信任的代名词。

今年1月,在坦桑尼亚姆贝亚省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里,刚刚脱离气管插管的当地患者埃尔莎流着泪用斯瓦希里语向中国医生说出半个月来的第一句话:“谢谢。”不久前,埃尔莎刚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就突然丧失意识,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负责治疗埃尔莎的是第26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王亨带领的团队。埃尔莎转出重症监护病房的那一刻,埃尔莎的丈夫查尔斯泪流满面对王亨说:“你们就是上天派来的天使!”

在阿尔及尔市阿克龙医院的中阿中医中心,来自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的杨翊告诉记者,不久前,当地一名女患者带着27年前与中国医疗队队员的合影来找她看病,原来当年中国医疗队治好了这名女患者的踝关节扭伤。从此,这名女患者和她的家人一直都找中国医生看病,而中国医生从未让他们失望。

今年2月中旬,苏丹妇女茜塔拉-巴纳特·瓦基娅的女儿在阿布欧舍医院由中国医生施行剖宫产生下一名女婴。瓦基娅本人的3个孩子也是由中国医生接生,“中国医生技术娴熟,做手术安全”。

中国医疗队还无私地向当地医生传授医术。在阿尔及利亚塞提夫妇幼医院采访时,记者看到,来自武汉的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塞提夫分队队长朱涛用英文向当地医生和医学院学生讲授手术步骤,并在讲座后安排模拟操作。

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通过临床带教、手术演示、学术交流、健康讲座、防疫宣教、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与多个非洲国家医院建立了对口合作关系,支持非洲国家建立重点专科中心,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极大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在非洲国家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

友谊:传递中非友谊的使者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60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累计诊治患者2.9亿人次,其中大多数患者在非洲。中国医生用真情和实干在非洲各国赢得尊重和爱戴,也收获了当地民众朴实真挚的友情。被患者和家属在路上拦下表达谢意,被邀请到当地民众家中做客并受到最隆重款待……非洲民众用最真挚情感表达对中国医务人员的感激之情。

在埃塞俄比亚季马市郊外一个小山村,苍松环绕着一块被打扫得十分干净的墓地。长眠在这里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首批援助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心血管专家梅庚年。1975年8月,梅庚年在考察疫区时因公殉职。

泽乌迪曾是梅庚年的患者,也是他的朋友。梅庚年殉职后,泽乌迪捐出自家院子作墓地,坚持为他守墓。泽乌迪去世后,女儿若娥多铭记父亲嘱托,继续为梅庚年守墓。“我会告诉周围的人这位中国医生的故事。”若娥多说。

冈比亚总统巴罗说:“我们看到了中国医生对这个国家的爱与付出,对此我感激不尽。”

纳米比亚开国总统努乔马说:“纳米比亚人民从中国医疗队的奉献中受益匪浅,医疗队技术精湛、敬业、勤奋,是纳中两国友好关系的见证。”

60年来,中国援非医疗队许多队员荣获受援国颁发的国家级勋章:贝宁三级镀金骑士勋章、中非共和国复兴二级荣誉勋章、赤道几内亚银质国家独立勋章、喀麦隆国家一级骑士勋章、毛里塔尼亚骑士勋章……

一枚枚勋章记录了中国援非医疗队员们的无私奉献,凝结着中非牢不可破的友谊。援非医务人员既是救死扶伤的天使,也是传递中非友谊的使者,他们继续在非洲大地上书写着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执笔记者:陈梦阳)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407/c1002-32659468.html

联合国儿基会呼吁为土耳其250万受地震影响的儿童提供援助

新华社联合国4月6日电(记者王建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基会)6日呼吁国际社会为遭受地震影响的250万土耳其儿童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儿基会表示,自两个月前土耳其和叙利亚发生毁灭性地震以来,土耳其仍有250万儿童面临贫困等风险,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儿基会驻土耳其代表德·多米尼奇强调,保护儿童并满足其需求必须成为灾后重建工作的核心。儿基会驻土耳其办事处呼吁国际社会捐资,以继续援助受地震影响的儿童。

据悉,此次地震影响了近400万在校儿童的生活,其中包括35万难民和移民儿童。为此,儿基会通过为受灾儿童提供生活物资、疫苗服务、心理援助、生活技能培训等方式来进行援助。同时,儿基会正在为土耳其重建1100余所学校提供财政支持。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407/c1002-3265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