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铁路华工历史中心”在旧金山揭幕

  新华社旧金山5月12日电(记者吴晓凌)首条横跨美国大陆的铁路竣工154周年之际,“铁路华工历史中心”日前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唐人街揭幕。

  加州和旧金山湾区政要、华工后人和华人社区代表参加揭幕仪式。加州副州长埃莱妮·库纳拉基斯高度评价华工的贡献。她表示,华工用力量、果敢、勇气、汗水、泪水,甚至生命修建了铁路最险峻的路段。该中心的成立“用中国之光照亮了美国和加州历史的一部分”。

  “铁路华工历史中心”由方李邦琴基金会发起设立。旧金山湾区著名侨领方李邦琴在开幕式上说,上万名华工为横跨美国大陆铁路的建设作出牺牲和重要贡献,设立“铁路华工历史中心”旨在铭记过去,启迪未来。

  据资料记载,截至1867年,华工占该铁路西部路段劳动力的80%以上。在铁路落成典礼上却没有一个华工面孔。他们不仅在美国历史上被忽视和遗忘,更受到后来排华法案的迫害。

  中国驻旧金山副总领事潘庆江说,过去针对华人社区的歧视和仇恨犯罪如今仍在继续。他希望“铁路华工历史中心”能提示和启迪大家共同努力,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坚决反对歧视和仇恨行径,共同推进中美关系在新时代稳定健康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

  方李邦琴表示,“铁路华工历史中心”选址在唐人街更有纪念意义,将成为人们了解华裔和亚裔在美国奋斗发展历史的重要窗口。五月正值美国亚太裔传统月,她希望该中心能让公众更多了解华人的历史功绩,帮助减少和消除针对亚裔的仇恨和偏见。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3/c1002-32685441.html

马耳他首届公共服务展览会闭幕

新华社瓦莱塔5月12日电(记者陈文仙)为期3天的马耳他首届公共服务展览会12日在中部城市阿塔尔德闭幕,展会展出了马耳他在公共服务领域里所运用的各种数字化工具和解决方案。

此次展览会展出了包括数字厨房、电子护照和公证档案数字扫描等诸多数字化运用工具,同时还向观众展示了数字化系统在应急管理控制中心、空中交通管理演示、药物检测实验室等方面的运用。

马耳他总理阿贝拉11日在参观展览会时表示,过去5年里,马耳他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改革方面投入了5亿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的数字政府建设中,马耳他处于领先位置。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3/c1002-32685437.html

这些暖心故事,汇成中国中亚心心相印的交响曲

中国-中亚峰会将于5月18日至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峰会。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将应邀与会。

两千多年来,丝路古道商贾往来,贯通东西,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谱写了相知相亲、互融互通的壮丽诗篇。如今,双方以真诚互信共同开拓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以平等互利联手打造新型国际关系典范,各领域交流交往不断加深。

中亚五国各界人士普遍期待,以此次峰会为契机,与中国携手开创更加美好与辉煌的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之路。

互美互鉴 增进文明对话

2022年9月15日,撒马尔罕崭新的国际会议中心迎来贵宾,习近平主席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在此举行会谈。在中方赠送给乌方的国礼中,有一件“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

访前,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特别提及:“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

这是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

“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一句中亚古老谚语道出希瓦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座千年古城地处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东西方交汇之地,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城里保存着数十处重点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部分已年久失修。

希瓦古城伊钦·卡拉内城博物馆馆长沙基尔·马达米诺夫说,中国团队不畏艰苦,把先进的文化保护理念和技术带到古城,深受乌方专家和民众的认可和尊重,“我们对乌中展开更多合作充满期待”。

在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中方文物修复人员指导乌方工作人员修复清真寺屋顶。

从希瓦古城到乌兹别克斯坦萨扎干遗址、明铁佩古城遗址,从哈萨克斯坦伊赛克拉特古城拉哈特遗址到吉尔吉斯斯坦红河古城西侧佛寺遗址,中国与中亚考古人员精诚合作,沿着昔日张骞“凿空”之路,推动中国文明和中亚文明互学互鉴、交相辉映。

“在这里我的专业能力得以提升,还能接触到更为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正在中亚地区首家鲁班工坊内实训中心进行测距实践的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大二学生博佐尔佐达说。

2022年底,中国在中亚地区建设的首家鲁班工坊在塔吉克斯坦正式启动,成为双方新时代友好关系的又一里程碑。

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由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携手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共同建设,工坊建筑面积1138平方米,以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作为合作共建专业,设有绿色能源实训中心、智能测绘实训中心两个教学区,配备有双语教材、实训教学设备和信息化教学资源。

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鲁班工坊内,来自中国的老师向学生讲解测绘实践知识。

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塔方校长、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副校长沙赫里约尔·萨杜洛佐达说,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鲁班工坊得以落户塔吉克斯坦,推动了文明交流和教育合作,成为塔中两国友好关系的范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在中国和中亚合作走入新时代的今天,双方人文交流不断迭代创新,焕发出更多活力。对于即将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中亚各界充满期待,希望给双方文明互鉴注入更多动力。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和文化界人士普遍期待峰会取得圆满成功。”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科学发展推广中心副主任阿卜杜拉耶夫说,“我们相信,中国在文化、人文、教育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将直接帮助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

“风光”无限 延伸绿色丝路

33岁的马克萨特·阿比尔加济耶夫是土生土长的哈萨克斯坦南部小城札纳塔斯市人。在哈萨克语中,“札纳塔斯”是新石头的意思,这里曾是磷矿石开采和化肥生产中心,人口规模一度达到5.7万。然而,由于产业不够景气,人们纷纷离开这座工业城市,后来全市只剩2.2万人。

阿比尔加济耶夫曾是当地磷矿场的电力工程师,在三十而立之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跳出舒适圈,拥抱“未来”——在他眼中,风能所代表的清洁能源就是家乡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算,哈萨克斯坦仅风力发电潜能就高达每年9200亿千瓦时,哈南部地区资源尤其丰沛。阿比尔加济耶夫作为电力工程师,敏感地意识到如果家乡的风能得到充分利用,将极大改变这里的电力格局。

这是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电场风机。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框架下,中哈率先开展产能和投资合作,形成涵盖52个项目、总金额逾212亿美元的项目清单。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项目就是其中之一。项目于2021年6月竣工投产,成为当时中亚地区最大风电场。

2020年阿比尔加济耶夫辞去磷矿场的工作,来到札纳塔斯风电项目,成为一名见习风电检修工,开始跟着中国师傅们学习风电检修技术,如今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高级检修工程师,工资涨了一倍多。

“中国朋友为哈方带来设备和投资、技术和经验,还培养了在哈萨克斯坦几乎是空白的清洁能源本土人才。风电项目为札纳塔斯市创造就业、增加税收,城市发展迎来了第二春。”阿比尔加济耶夫说。

看到中国与中亚的绿色能源合作正日趋增多,阿比尔加济耶夫说自己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去中国企业总部参观学习,另一个则是参与到更多的风电合作项目之中。

同是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卡普恰盖有一座中哈合作投资建设的100兆瓦光伏电站,中哈双方在项目合作中采用了一种新的模式:“中哈合作设计、中国设备采购、哈方土建施工、中哈合作管理”。

这是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的卡普恰盖100兆瓦光伏电站。

这一光伏电站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之一,被列入“中哈产能与投资合作重点项目清单”,其并网投运实现了当地大规模新能源电站从无到有的突破,年发电量为1.6亿千瓦时,为当地减少碳排放16万吨。

札纳塔斯的风电与卡普恰盖的光电两个项目,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绿色能源转型紧密合作的生动写照。面对气候变化这一日益严峻的全球挑战,中国与中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既有共识,也有行动。

谈到中国与中亚绿色能源合作,阿比尔加济耶夫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未来图景:天会更蓝,水会更清,人类会居住在一个更加清洁的地球。可以预见,中国-中亚峰会将为深化双方绿色能源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携手同行 共创美好未来

米干村位于土库曼斯坦列巴普州中南部,卡拉库姆沙漠腹地。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水中盐碱含量高、水质差,饮水困难一直困扰当地居民。

急人所急,雪中送炭。中国石油(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在此投资建设“米干村水厂”,现代化净水设施为当地民众带来一泓清水,彻底解决了饮水困难。“谢谢中国公司帮我们修建水厂。我们从心底感谢你们。”米干村村民米合莱大妈说。

同样曾为“水”着急的还有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奥伊村的叶夫根尼·雅科夫列夫。在雅科夫列夫的4公顷土地上,种植着1000棵樱桃树、苹果树和梨树,还有三叶草和大麦,为给作物浇水,他天刚亮就要去排队打水,“此前建造的灌溉系统早已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浇不上水是常事”。

这是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奥伊村经中国援建灌溉工程改造后的水渠。

2021年,中国援吉灌溉系统改造工程竣工,位于伊塞克湖州和巴特肯州的三个灌区灌溉条件大幅改善。卡拉奥伊村所处灌区新建水库容量达47万立方米,水通过改造过的5条水渠流向村民田地。现在,像雅科夫列夫一样的周边农民再也不用担心农作物缺水。

看着土地得以灌溉,各类作物能够“喝饱”,负责用水分配的阿斯坦别克·朱恩杜巴耶夫由衷感谢来自中国的帮助,“将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当地小姑娘卡西耶特·阿扎玛托夫娜正在为家门口新修的路欢欣鼓舞:“这是我和妹妹每天去学校的必经之路。看这人行道,多么平整!”

比什凯克有着一百多年建城史,许多道路年久失修、布局欠佳,导致交通拥堵严重,居民出行多有不便。2016年10月,由中国政府资助,中国路桥公司等中企承建的比什凯克市政路网改造工程一期项目正式启动。

汽车行驶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中方修复的克玛纳斯大街。

坑洼路面铺上平整的沥青、狭窄的道路被拓宽、多年未通车的断头路被打通……一期工程竣工时,共有49条街道、总长95.4公里的路段得到改造,大幅提升居民出行体验,成为当地民众有口皆碑的“中国路”。

比什凯克市长办公室交通和道路基础设施发展部副主任乌兰·乌兹巴耶夫表示,在高质量建设之外,中方企业还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帮助当地人学到很多先进施工技术和经验,“我希望我们的合作能长久延续”。

比什凯克市民伊利亚说:“非常感谢中国,为我们改善城市面貌。最重要的是,项目还在不断推进中,未来的比什凯克将会更加美好。”

吉尔吉斯斯坦当地居民伊戈尔感谢中方筑路人员让他们享受到了平坦的道路。

“让我们从六国人民共同福祉出发,赓续友谊,推进合作,共同谱写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2022年1月举行的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

“哈方愿同中方一道努力”“吉方愿同中方密切协作”“土方支持中方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倡议”“将塔中关系提升至新水平”“必将推动新时代乌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高度,不断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五国元首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倡议,加强同中方合作,合力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增进人民福祉。

心有所向,路必不远。走过漫长的岁月,中国和中亚国家精心灌溉的友谊之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双方必将谱写更多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崭新篇章,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3/c1002-32685424.html

第2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肯尼亚赛区决赛落幕

新华社内罗毕5月12日电(记者黎华玲)第2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肯尼亚赛区决赛12日在内罗毕大学举行。

本届“汉语桥”比赛肯尼亚赛区从预赛到决赛历时近两月,共有200余名选手参加,17名选手进入决赛。决赛由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主办,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承办,主题为“天下一家”。比赛设置中文演讲及汉语知识问答、中华才艺展示等环节。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公参赵希源、内罗毕大学副校长奥甘古,以及肯尼亚孔院中方院长、肯尼亚留华同学会代表、在肯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代表等百余人参加活动。

赵希源在致辞中说,今年是中肯建交60周年,两国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中国梦和肯尼亚梦交相辉映,激励双方以语言为桥,在各自逐梦道路上砥砺前行、携手共进。希望肯尼亚青年学生通过学习汉语,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成为中肯友好交往的桥梁和使者。

来自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阿莫斯·阿瓜塔·米齐拉荣获比赛一等奖。他在演讲中说,肯尼亚和中国之间的合作并不限于基础设施项目,在教育、生态等方方面面都能看到中国的身影,肯中之间更多是诚挚合作、互利共赢的情谊。他表示,毕业以后将致力于做两国文化的传播者和肯中友谊的民间使者。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3/c1002-32685323.html

秦刚同挪威外交大臣维特费尔特共同会见记者

新华社奥斯陆5月12日电 当地时间5月12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奥斯陆同挪威外交大臣维特费尔特共同会见记者。

秦刚表示,我同维特费尔特外交大臣进行了友好坦诚的会谈,我们都对发展中挪关系有信心、有期待。中方赞赏挪威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赞赏两国相互尊重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中挪关系稳健发展的最重要经验,在于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相处之道,求同存异。

秦刚说,双方就下一步加强中挪合作的设想交换了意见,同意尽快恢复并加速交往,推进互利合作,通过更加频密的人文交流增进了解、深化友谊。我们就经贸投资、海洋海事、绿色转型、气候变化、文化旅游、地方合作等对表。中方决定将挪威纳入中国有关口岸城市72/144小时过境免签范围,两国刚刚签署了新版《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有关合作成果将为中挪企业和人民带来更多红利。明年是中挪建交70周年,双方一致同意筹办系列庆祝活动,使两国交往合作更加紧密,为下一个70年的交往打下更坚实基础。

秦刚指出,中国政府为保护人权做出了不懈努力。涉港、涉疆、涉藏问题不是人权问题,而是事关维护中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问题。中方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利用这些问题在中国制造不稳定。台湾问题本质是反分裂斗争,我们希望台海和平稳定,希望实现和平统一。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的正是“台独”分裂势力和有的国家对“台独”的纵容支持。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

秦刚表示,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中挪都认为,世界越是动荡,越要加强对话交流,双方都坚定支持世界和平,支持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支持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方愿同挪方携手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加强和平和解事务协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秦刚强调,乌克兰危机的当务之急是停火止战,最终要通过谈判方式政治解决危机。中方将始终站在和平一边,坚持劝和促谈。希望危机相关各方保持冷静克制,共同为谈判解决危机做出努力,并着眼欧洲长治久安,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3/c1002-32685212.html

2023年5月11日 星期四

专访:乌中人文领域合作传承千年丝路佳话——访乌兹别克斯坦学者马沙利卜·阿卜杜拉耶夫

  新华社塔什干5月12日电 专访:乌中人文领域合作传承千年丝路佳话——访乌兹别克斯坦学者马沙利卜·阿卜杜拉耶夫

  新华社记者李奥 黄河 赵冰

  在中国-中亚峰会即将召开之际,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科学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马沙利卜·阿卜杜拉耶夫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关系不仅密切,而且历史悠久。两国近年来在人文领域积极开展合作,传承着绵亘千年的丝路文明交流佳话。

  “历史上,乌中两国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亲密伙伴,双方建立了长久而稳固的经贸联系。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建交30多年来,两国在经济、人文等各个领域的关系与合作更是不断发展。”阿卜杜拉耶夫举例说,希瓦古城联合修复项目就是两国在人文领域合作的最佳例证。

  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部的希瓦古城早在1990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因年久失修,部分古建不同程度受损。2014年,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决定合作开展希瓦古城保护修复工作,对古城内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及周围环境展开重点修复。2019年,这一项目顺利竣工。

  阿卜杜拉耶夫介绍,古城修复工作难度很大,需要开展深入科学研究。中国专家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对希瓦古城的原貌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研究,并据此制定了修复计划。

  “希瓦古城的修复工作充分借鉴了中国的文物修复经验。”采访中,阿卜杜拉耶夫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古城的修复过程。他说,在修复过程中,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生活在希瓦,与本地专家和民众直接交流合作,共同商讨如何更好地展开修复工作。

  本着“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中国专家在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当地传统工艺和材料,同时充分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中国专家工作非常细致认真、全心全意,始终力求保留古城的原有风貌。中国专家的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所有古迹都得以保留原有的样貌。”阿卜杜拉耶夫说。

  阿卜杜拉耶夫表示,中国专家的修复工作得到乌兹别克斯坦的高度认可,中方的修复经验也被运用到乌其他地区的遗迹保护工作中。“在希瓦古城联合修复项目之后,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人文领域合作将会继续进行下去,联合修复工作也将成为今后两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阿卜杜拉耶夫说,当前,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正在上海合作组织与“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积极推进政治、社会、文化、科学与其他领域的合作。

  “我们相信,中国的发展成就将直接帮助乌兹别克斯坦进一步提升国家实力。乌方期待继续与中方开展广泛的经验交流。”阿卜杜拉耶夫说。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2/c1002-32684822.html

苏丹武装冲突双方签署初步原则性宣言

人民网苏丹港5月12日电 (记者谢佳君)当地时间5月11日晚,苏丹政府军和快速支援部队的代表在沙特吉达签署了关于人道主义和保护平民问题的初步原则性宣言,但双方并未就永久停火达成一致。

根据宣言文本,该宣言主要涉及3大方面:一是承诺尊重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承诺不伤害平民,允许平民从交战区离开;二是承诺不占领私人和公共基础设施,如医院、水厂和发电站等;三是承诺为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及工作者提供安全走廊和便利。

双方表示,将优先讨论临时停火协议,以使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能够抵达、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得以恢复,并将就永久停火议程继续展开协商。

当地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苏丹人民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条好消息。宣言表现出一定积极信号。但从冲突双方屡次“宣而不停”的不良记录看,能否有效遵守和执行宣言还有待观察。尽快实现全面永久停火,才是苏丹全面人道主义灾难的解决正道。

根据联合国数据,自4月15日以来,苏丹政府军与快速支援部队的武装冲突已经造成了73万余人流离失所,有约18万人通过边境逃离了苏丹。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2/c1002-32684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