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3年5月13日 星期六

诺奖得主警告:美对华“敌对”政策或使世界分裂

中新网5月13日电 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12日,美国知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表示,美国的对华“敌对”政策或使世界分裂成两个集团,他敦促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投资,而不是“说教”。

资料图:美国知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据报道,斯蒂格利茨在日本参加七国集团(G7)部长级会谈期间表示,“其他七国集团国家试图向美国施压,他们告诉美国,‘你所做的是在把世界分成两个集团,而这将很难处理。’”

斯蒂格利茨说,“我们可能处于某种战略竞争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如此敌对。”

他还警告称,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竞相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可能会破坏应对气候变化和其它全球危机的国际行动。

此外,80岁的斯蒂格利茨指出,与中国等国家相比,西方国家对发展中经济体的投资“非常少”。

报道称,斯蒂格利茨还对美债危机发表了看法。他警告称,“无法达成协议的风险很大”,称共和党坚持大幅削减开支以换取提高债务上限的做法“太过狂热”。“这在政治上是不合理的……但是美国的政治已进入一个非常奇怪的境地。”

此前,有知情人士透露,七国集团成员国将宣布要共同应对“经济胁迫”,以便向中国发出信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5月12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时回应称,说到经济胁迫,第一个应当受到声讨的,恐怕非美国莫属。美国一再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对别国企业采取歧视性和不公平做法,其行为严重违反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

汪文斌指出,中国自身就是美国经济胁迫的受害者,我们一贯坚决反对其他国家搞经济胁迫,我们敦促七国集团顺应开放包容的时代大势,停止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不要做经济胁迫的同谋和帮凶。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4/c1002-32685640.html

巴勒斯坦杰哈德同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新华社加沙5月13日电(记者柳伟建)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官员13日晚说,杰哈德已同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

这名要求匿名的官员对新华社记者说,在埃及的斡旋下,杰哈德同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协议于当地时间13日22时(北京时间14日3时)正式生效。

目击者告诉新华社记者,巴以双方在停火协议生效后仍有零星交火,但形势总体稳定。与此同时,加沙地带大批民众走上街头庆祝停火。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秘书长侯赛因·谢赫当天发表声明对停火协议达成表示欢迎,他同时感谢埃及以及国际社会为达成停火协议所做努力。

以色列总理办公室13日晚发表声明说,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察希·哈内格比代表总理内塔尼亚胡向埃及总统塞西表示感谢,对埃及为推动本轮停火所做的积极努力表示赞赏。哈内格比在声明中还说:“平静将得到平静的回应,以色列如果遭攻击或受到威胁将继续用尽一切手段自保。”另据以色列媒体报道,以军后方司令部13日晚放松了以色列南部地区的限制措施。

自9日凌晨起,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多轮空袭,炸死多名杰哈德高级成员。以色列军方13日晚说,10日以来,已有1200多枚火箭弹从加沙地带射向以色列。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和以色列急救部门的消息,截至13日,本轮冲突已造成3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40多人受伤,一名以色列人在火箭弹袭击中死亡。(参与记者:王卓伦、张天朗)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4/c1002-32685541.html

徜徉书海 静享墨香(旅人心语)

  图书馆是现代城市中的一方净土,涵养着民众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在第二十八个世界读书日前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了一系列书展、读者见面会、诗歌沙龙,城市里书香四溢。

  莫斯科拥有类型丰富的图书馆。从综合性的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到公共历史图书馆、公共科技图书馆等专业性图书馆,再到以契诃夫命名的8号图书馆、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命名的19号图书馆等小型社区图书馆,以及延续家庭阅读传统的家庭图书馆。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串联起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也连结着千家万户的文化记忆。

  与克里姆林宫隔街相望的俄罗斯国立图书馆是欧洲最大的图书馆,该馆坐拥4810余万件书籍、手稿,囊括世界上300多种语言的国内外文献,其中约300万件为价值珍贵的出版物和文件,藏书总量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位居世界第二。

  去年,这座历史悠久的图书馆庆祝了160岁生日。19世纪中叶,怀抱“为了良好的启蒙”这一目标,尼古拉·鲁缅采夫伯爵梦想建造一座集纳俄罗斯历史、艺术和自然知识的博物馆。他大量收集历史书籍与手稿,编纂俄罗斯古代城市编年史,研究俄罗斯民间习俗和仪式。始建于1862年的莫斯科鲁缅采夫博物院图书馆,便是俄罗斯国立图书馆的前身,鲁缅采夫家族的图书收藏则构成图书馆的基础藏品。

  静立于图书馆门外广场,仰望沉思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雕像,不禁对思想的力量肃然起敬。踏上图书馆厚重的木质楼梯,沿着大理石铺就的走廊一路向前,颇具盛名的3号阅览室便映入眼帘。这间欧洲最大的阅览室层高10米,一盏盏绿色复古台灯透出光晕。灯下,撰写论文的学生、手持放大镜读报的老人、远程办公的年轻白领,他们眼中共同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求。

  走进静谧的阅览大厅,手捧书籍的列宁雕像位居正中,似与每位读者品味阅读之美。徜徉在浩如烟海的卷帙之间,人们静静感受时光留下的墨韵余香。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门捷列夫……图书馆的读者名录亦群星璀璨。手捧书籍,读至会心之处,如与前辈大师倾心神交。

  经典苏联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曾在这里取景。影片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彼时,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其发展是否会取代书报、话剧等传统文化媒介和文艺形式?今天,推开图书馆沉重的木门,仿佛穿越时光,一切仍保留着影片中的模样。图书馆每年新发约10万张借书证,馆内36个阅览室可供1.5万人同时阅览,每年有超过80万人次访问该馆。时间已经作出回答:几十年来,媒介形态虽不断迭变,书籍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分量依旧无可替代。

  在珍视纸质阅读传统的同时,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也努力跟上时代步伐。迈入新世纪后,图书馆加速推进书籍档案数字化,着力打造欧洲最大电子书库,并加入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2014年底,该馆成为俄罗斯国家电子图书馆项目运营方,现已收录11世纪至今约170万份文献的电子资源,读者通过图书馆网站即可免费查阅俄罗斯主要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如今,图书馆的功能已超越藏书和阅读,拓展为多功能的文化空间,面向大众提供更加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配合文化名人诞辰、重大事件周年纪念等时间节点,图书馆也会精心策划专题以飨读者。今年4月,纪念拉赫玛尼诺夫诞辰150周年音乐会便在此上演。在图书馆中,来访者还可参观剧作家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诞辰200周年戏剧展览,观赏东方艺术品私人收藏,抑或在电影俱乐部观影,在电子琴前戴上耳机展开音乐创作。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人文交流愈益密切。今年,中俄双方还将举办首届中俄图书馆论坛,这必将进一步丰富双边人文交往的内容和形式,加深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4日 07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4/c1002-32685536.html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铁路华工历史中心”在旧金山揭幕

  新华社旧金山5月12日电(记者吴晓凌)首条横跨美国大陆的铁路竣工154周年之际,“铁路华工历史中心”日前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唐人街揭幕。

  加州和旧金山湾区政要、华工后人和华人社区代表参加揭幕仪式。加州副州长埃莱妮·库纳拉基斯高度评价华工的贡献。她表示,华工用力量、果敢、勇气、汗水、泪水,甚至生命修建了铁路最险峻的路段。该中心的成立“用中国之光照亮了美国和加州历史的一部分”。

  “铁路华工历史中心”由方李邦琴基金会发起设立。旧金山湾区著名侨领方李邦琴在开幕式上说,上万名华工为横跨美国大陆铁路的建设作出牺牲和重要贡献,设立“铁路华工历史中心”旨在铭记过去,启迪未来。

  据资料记载,截至1867年,华工占该铁路西部路段劳动力的80%以上。在铁路落成典礼上却没有一个华工面孔。他们不仅在美国历史上被忽视和遗忘,更受到后来排华法案的迫害。

  中国驻旧金山副总领事潘庆江说,过去针对华人社区的歧视和仇恨犯罪如今仍在继续。他希望“铁路华工历史中心”能提示和启迪大家共同努力,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坚决反对歧视和仇恨行径,共同推进中美关系在新时代稳定健康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

  方李邦琴表示,“铁路华工历史中心”选址在唐人街更有纪念意义,将成为人们了解华裔和亚裔在美国奋斗发展历史的重要窗口。五月正值美国亚太裔传统月,她希望该中心能让公众更多了解华人的历史功绩,帮助减少和消除针对亚裔的仇恨和偏见。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3/c1002-32685441.html

马耳他首届公共服务展览会闭幕

新华社瓦莱塔5月12日电(记者陈文仙)为期3天的马耳他首届公共服务展览会12日在中部城市阿塔尔德闭幕,展会展出了马耳他在公共服务领域里所运用的各种数字化工具和解决方案。

此次展览会展出了包括数字厨房、电子护照和公证档案数字扫描等诸多数字化运用工具,同时还向观众展示了数字化系统在应急管理控制中心、空中交通管理演示、药物检测实验室等方面的运用。

马耳他总理阿贝拉11日在参观展览会时表示,过去5年里,马耳他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改革方面投入了5亿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的数字政府建设中,马耳他处于领先位置。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3/c1002-32685437.html

这些暖心故事,汇成中国中亚心心相印的交响曲

中国-中亚峰会将于5月18日至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峰会。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将应邀与会。

两千多年来,丝路古道商贾往来,贯通东西,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谱写了相知相亲、互融互通的壮丽诗篇。如今,双方以真诚互信共同开拓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以平等互利联手打造新型国际关系典范,各领域交流交往不断加深。

中亚五国各界人士普遍期待,以此次峰会为契机,与中国携手开创更加美好与辉煌的合作发展、共同发展之路。

互美互鉴 增进文明对话

2022年9月15日,撒马尔罕崭新的国际会议中心迎来贵宾,习近平主席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在此举行会谈。在中方赠送给乌方的国礼中,有一件“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

访前,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特别提及:“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

这是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

“我愿出一袋黄金,只求看一眼希瓦。”一句中亚古老谚语道出希瓦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座千年古城地处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东西方交汇之地,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城里保存着数十处重点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部分已年久失修。

希瓦古城伊钦·卡拉内城博物馆馆长沙基尔·马达米诺夫说,中国团队不畏艰苦,把先进的文化保护理念和技术带到古城,深受乌方专家和民众的认可和尊重,“我们对乌中展开更多合作充满期待”。

在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中方文物修复人员指导乌方工作人员修复清真寺屋顶。

从希瓦古城到乌兹别克斯坦萨扎干遗址、明铁佩古城遗址,从哈萨克斯坦伊赛克拉特古城拉哈特遗址到吉尔吉斯斯坦红河古城西侧佛寺遗址,中国与中亚考古人员精诚合作,沿着昔日张骞“凿空”之路,推动中国文明和中亚文明互学互鉴、交相辉映。

“在这里我的专业能力得以提升,还能接触到更为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正在中亚地区首家鲁班工坊内实训中心进行测距实践的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大二学生博佐尔佐达说。

2022年底,中国在中亚地区建设的首家鲁班工坊在塔吉克斯坦正式启动,成为双方新时代友好关系的又一里程碑。

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由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携手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共同建设,工坊建筑面积1138平方米,以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作为合作共建专业,设有绿色能源实训中心、智能测绘实训中心两个教学区,配备有双语教材、实训教学设备和信息化教学资源。

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鲁班工坊内,来自中国的老师向学生讲解测绘实践知识。

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塔方校长、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副校长沙赫里约尔·萨杜洛佐达说,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鲁班工坊得以落户塔吉克斯坦,推动了文明交流和教育合作,成为塔中两国友好关系的范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发展。在中国和中亚合作走入新时代的今天,双方人文交流不断迭代创新,焕发出更多活力。对于即将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中亚各界充满期待,希望给双方文明互鉴注入更多动力。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和文化界人士普遍期待峰会取得圆满成功。”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科学发展推广中心副主任阿卜杜拉耶夫说,“我们相信,中国在文化、人文、教育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将直接帮助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

“风光”无限 延伸绿色丝路

33岁的马克萨特·阿比尔加济耶夫是土生土长的哈萨克斯坦南部小城札纳塔斯市人。在哈萨克语中,“札纳塔斯”是新石头的意思,这里曾是磷矿石开采和化肥生产中心,人口规模一度达到5.7万。然而,由于产业不够景气,人们纷纷离开这座工业城市,后来全市只剩2.2万人。

阿比尔加济耶夫曾是当地磷矿场的电力工程师,在三十而立之年,他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跳出舒适圈,拥抱“未来”——在他眼中,风能所代表的清洁能源就是家乡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算,哈萨克斯坦仅风力发电潜能就高达每年9200亿千瓦时,哈南部地区资源尤其丰沛。阿比尔加济耶夫作为电力工程师,敏感地意识到如果家乡的风能得到充分利用,将极大改变这里的电力格局。

这是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电场风机。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框架下,中哈率先开展产能和投资合作,形成涵盖52个项目、总金额逾212亿美元的项目清单。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项目就是其中之一。项目于2021年6月竣工投产,成为当时中亚地区最大风电场。

2020年阿比尔加济耶夫辞去磷矿场的工作,来到札纳塔斯风电项目,成为一名见习风电检修工,开始跟着中国师傅们学习风电检修技术,如今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高级检修工程师,工资涨了一倍多。

“中国朋友为哈方带来设备和投资、技术和经验,还培养了在哈萨克斯坦几乎是空白的清洁能源本土人才。风电项目为札纳塔斯市创造就业、增加税收,城市发展迎来了第二春。”阿比尔加济耶夫说。

看到中国与中亚的绿色能源合作正日趋增多,阿比尔加济耶夫说自己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去中国企业总部参观学习,另一个则是参与到更多的风电合作项目之中。

同是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卡普恰盖有一座中哈合作投资建设的100兆瓦光伏电站,中哈双方在项目合作中采用了一种新的模式:“中哈合作设计、中国设备采购、哈方土建施工、中哈合作管理”。

这是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的卡普恰盖100兆瓦光伏电站。

这一光伏电站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之一,被列入“中哈产能与投资合作重点项目清单”,其并网投运实现了当地大规模新能源电站从无到有的突破,年发电量为1.6亿千瓦时,为当地减少碳排放16万吨。

札纳塔斯的风电与卡普恰盖的光电两个项目,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绿色能源转型紧密合作的生动写照。面对气候变化这一日益严峻的全球挑战,中国与中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既有共识,也有行动。

谈到中国与中亚绿色能源合作,阿比尔加济耶夫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未来图景:天会更蓝,水会更清,人类会居住在一个更加清洁的地球。可以预见,中国-中亚峰会将为深化双方绿色能源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携手同行 共创美好未来

米干村位于土库曼斯坦列巴普州中南部,卡拉库姆沙漠腹地。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水中盐碱含量高、水质差,饮水困难一直困扰当地居民。

急人所急,雪中送炭。中国石油(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在此投资建设“米干村水厂”,现代化净水设施为当地民众带来一泓清水,彻底解决了饮水困难。“谢谢中国公司帮我们修建水厂。我们从心底感谢你们。”米干村村民米合莱大妈说。

同样曾为“水”着急的还有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奥伊村的叶夫根尼·雅科夫列夫。在雅科夫列夫的4公顷土地上,种植着1000棵樱桃树、苹果树和梨树,还有三叶草和大麦,为给作物浇水,他天刚亮就要去排队打水,“此前建造的灌溉系统早已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浇不上水是常事”。

这是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奥伊村经中国援建灌溉工程改造后的水渠。

2021年,中国援吉灌溉系统改造工程竣工,位于伊塞克湖州和巴特肯州的三个灌区灌溉条件大幅改善。卡拉奥伊村所处灌区新建水库容量达47万立方米,水通过改造过的5条水渠流向村民田地。现在,像雅科夫列夫一样的周边农民再也不用担心农作物缺水。

看着土地得以灌溉,各类作物能够“喝饱”,负责用水分配的阿斯坦别克·朱恩杜巴耶夫由衷感谢来自中国的帮助,“将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当地小姑娘卡西耶特·阿扎玛托夫娜正在为家门口新修的路欢欣鼓舞:“这是我和妹妹每天去学校的必经之路。看这人行道,多么平整!”

比什凯克有着一百多年建城史,许多道路年久失修、布局欠佳,导致交通拥堵严重,居民出行多有不便。2016年10月,由中国政府资助,中国路桥公司等中企承建的比什凯克市政路网改造工程一期项目正式启动。

汽车行驶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中方修复的克玛纳斯大街。

坑洼路面铺上平整的沥青、狭窄的道路被拓宽、多年未通车的断头路被打通……一期工程竣工时,共有49条街道、总长95.4公里的路段得到改造,大幅提升居民出行体验,成为当地民众有口皆碑的“中国路”。

比什凯克市长办公室交通和道路基础设施发展部副主任乌兰·乌兹巴耶夫表示,在高质量建设之外,中方企业还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帮助当地人学到很多先进施工技术和经验,“我希望我们的合作能长久延续”。

比什凯克市民伊利亚说:“非常感谢中国,为我们改善城市面貌。最重要的是,项目还在不断推进中,未来的比什凯克将会更加美好。”

吉尔吉斯斯坦当地居民伊戈尔感谢中方筑路人员让他们享受到了平坦的道路。

“让我们从六国人民共同福祉出发,赓续友谊,推进合作,共同谱写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2022年1月举行的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

“哈方愿同中方一道努力”“吉方愿同中方密切协作”“土方支持中方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倡议”“将塔中关系提升至新水平”“必将推动新时代乌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高度,不断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五国元首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倡议,加强同中方合作,合力促进地区稳定繁荣、增进人民福祉。

心有所向,路必不远。走过漫长的岁月,中国和中亚国家精心灌溉的友谊之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双方必将谱写更多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崭新篇章,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3/c1002-32685424.html

第2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肯尼亚赛区决赛落幕

新华社内罗毕5月12日电(记者黎华玲)第22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肯尼亚赛区决赛12日在内罗毕大学举行。

本届“汉语桥”比赛肯尼亚赛区从预赛到决赛历时近两月,共有200余名选手参加,17名选手进入决赛。决赛由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主办,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承办,主题为“天下一家”。比赛设置中文演讲及汉语知识问答、中华才艺展示等环节。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公参赵希源、内罗毕大学副校长奥甘古,以及肯尼亚孔院中方院长、肯尼亚留华同学会代表、在肯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代表等百余人参加活动。

赵希源在致辞中说,今年是中肯建交60周年,两国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中国梦和肯尼亚梦交相辉映,激励双方以语言为桥,在各自逐梦道路上砥砺前行、携手共进。希望肯尼亚青年学生通过学习汉语,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成为中肯友好交往的桥梁和使者。

来自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阿莫斯·阿瓜塔·米齐拉荣获比赛一等奖。他在演讲中说,肯尼亚和中国之间的合作并不限于基础设施项目,在教育、生态等方方面面都能看到中国的身影,肯中之间更多是诚挚合作、互利共赢的情谊。他表示,毕业以后将致力于做两国文化的传播者和肯中友谊的民间使者。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3/c1002-32685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