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3年6月8日 星期四

“文”“语”相融 结合有道 多国华文学校负责人谈文化和语言教学

匈牙利唐人街华人学校学生林薇琪的绘画作品。匈牙利唐人街华人学校供图

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学生林万纳的绘画作品。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供图

对华裔青少年中文学习者来说,学习中文的过程是对中华文化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建立语言心灵家园的过程。如何让文化教学成为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华文学校一直积极探索并不断实践的课题。

国学经典纳入教学范畴

在华文学校开展中华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开设国学课程是其中一种探索路径。相关专家表示,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实现了家长在海外追寻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智慧之根的愿望,让儿童在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的学习中,体悟中华文化的传承。

创办于2006年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孔子学校就开展了中国国学相关课程。据该校校长、加拿大华文学校联合总会会长李小琴介绍,孔子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将语言教学和文化背景教学融会贯通,旨在让学生在提升中文水平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我们学校自编了1至6册小学版国学教材以及1至4册中高年级国学教材,作为学校通用中文教材的补充。此外,全校所有中文班都开设国学课,比如,低年级班会学《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等,因为这些中国的国学经典著作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孩子们吟诵。学生们对自己能读这些内容也感到自豪。”

成立于2015年的美国亚特兰大童心中华文化学校也很重视“中国国学附加课”。据该校校长周姝珺介绍,学校从成立起,中文教学衡量标准就是以国内同年龄学生的汉字认字量为参照,另外增加国学课、文言文、书法等课程。“我们的学前班启蒙教学是中国古诗,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每节课都有定量的国学附加课,如一年级的学生会接触到《三字经》和《千字文》,二年级的学生会接触到《弟子规》和《增广贤文》,三年级的学生会接触到《论语》,四年级的学生会接触到《大学》和《中庸》。此外,到了中学,还会开设文言文以及将文言文译成英文的相关课程。这些做法获得了家长的认可。”周姝珺说。

开设文化课的多元探索

除了将中国的国学经典著作纳入教学范畴,不少华校在开展中华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探索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方式,可谓百花齐放。

澳大利亚悉尼华夏文化学校在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的探索过程中采用的是“文化引导语言”的教学方式,即以文化教学的需要及语用文化的有效分布来规范和设计语言教学的路径及教学资源的取舍。“这样,文化将尽可能地全面融入中文教学的体系中,并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课堂更有活力、更有趣味、更有美感。”该校校长张晋说。

美国西雅图同乐中文学校的创始人李碧涛告诉记者,该校从一开始就将文史哲各个学科整体纳入课程设计中。“2016年,我们提出把中文听力纳入中文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外听评书,这既兼顾了中文教学中‘听’的能力的提升,同时让学生从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评书中获取文化信息。”

在一张介绍同乐课堂教学内容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包括“字里藏意、经典文化、诗词古文、地理文化、节日节气、文化短语、历史文化、语文常识、主题文化”等内容。“文化类的教学内容比重不小,有些教学内容是创新性的。而且我们的自编教材已达85 本,包含汉字、短语、国学经典、阅读、节日节气、朗诵等,也很注重文化方面的内容。”李碧涛说。

比利时欧华汉语语言学校采用配合教材适时加入中华文化元素的教学模式,比如开展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品尝月饼、包饺子等活动。“学校每年还会举办中国日,组织以班为单位的文化表演,形式多样,有唱歌、相声等。”该校校长王肖梅说。

英国伦敦普通话简体字学校也开设了众多文化课。“这些课程包括书法课、国画班、美术班、乒乓球班等,学生反响不错,学习人数在逐渐增加。”该校校长廖秀琴说。

文化活动辅助中文教学

据廖秀琴介绍,从2021年到目前为止,伦敦普通话简体字学校参与或组织的与中华文化类相关的活动有60多项,成了文化教学的有力补充。

像伦敦普通话简体字学校一样,积极参加中华文化类的相关活动已成了多数华文学校的必选项。

创建于2004年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发展迅速,目前已拥有6个校区,年级涵盖幼儿班、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生人数近3000。在该校创始人麻卓民看来,学校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与学校在课程设计上以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分不开。“我们除了每天开设4节中文课之外,还开设如朗诵、书法、绘画、手工、数学、演唱、舞蹈、乐器演奏、武术等兴趣课,其中不少与中华文化相关。此外,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大型文艺演出活动,这些都极大地增进了孩子们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麻卓民说。

法国小熊猫学校也开展众多文化教学课程和文化活动。“中国书法课不仅教授用毛笔书写,也会加入中华文化介绍;学生积极参加“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全球华语朗诵大赛、中华文化大乐园等活动。”该校校长罗坚说。

说到组织和参加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不少华校负责人都能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不论学校规模大小、学生人数多少。因为在他们看来,参加类似活动是学生理解中华文化有效而快速的途径,也是在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实践中文并取得成就感的舞台。

正如来自加拿大的一位华裔学生的家长所说:“孩子很喜欢这些活动,因为形式有趣,甚至能到祖籍国实地看看,这些都是课堂知识学习代替不了的体验。参加这些活动也激发了孩子学习中文的兴趣,形成了良性循环。” (记者 赵晓霞)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609/c1002-40009705.html

第五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启动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白瀛)第五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8日在京启动。大赛延续上届“行至世界,发现中国”“身在中国,纪录你我”“宜居城市,美丽乡村”“食见中国,吃遍全球”四个主题单元,并设置年度单元“郑州奇妙游”、主题单元“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即日起征集创意和作品。

“第三只眼看中国”由中国外文局创建于2018年,已成为集多语种短视频创作、年度赛、专题赛、新媒体国际传播创享会、主题展映会等于一体的对外传播品牌。本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由中国外文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主办。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说,以国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是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有效路径,也是增进中国与各国相互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方式,中国外文局将继续与各合作单位、学界智库、中外创作者团队等一起,共同搭建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竞技平台、交流平台、合作平台,以第三方视角向海外受众讲述中国文化与发展故事,为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据介绍,本届大赛创意征集期为即日起至7月8日,作品征集期为即日起至8月31日。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609/c1002-40009708.html

欧盟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国际视点)

  基于加快能源转型、应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等考量,欧盟正加紧推出自身绿色产业政策。今年以来,欧盟持续出台政策措施,提升绿色产业在宏观产业战略中的位置,并在海上风电、太阳能、可持续交通等绿色产业领域完善政策规划,加大和鼓励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相关各领域发展,以便在全球产业转型浪潮中谋求竞争优势。

  法国率先推出绿色产业法案

  今年2月1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提高欧洲净零产业竞争力和加速气候中和转型的“绿色协议产业计划”,计划放宽国家援助发放限制,鼓励绿色投融资。3月,欧盟委员会又公布了该计划下的两份立法草案即《净零工业法案》和《关键原材料法案》。前者旨在简化监管框架,完善绿色技术生产的投资环境,以达到至2030年欧盟在战略性净零技术上的产能接近或达到年需求的至少40%目标。《关键原材料法案》提出至2030年,确保至少10%的战略性原材料在欧洲本土得到开采,40%在本土得到加工。

  近日,法国政府率先发布《绿色产业法案》草案,旨在支持绿色科技产业,扭转半个世纪以来的去工业化趋势。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部长勒梅尔表示:“我们有着坚定的意愿和目标重振工业,令法国成为欧洲的减碳大国。”

  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法国政府共提出15项措施,包括提供专项工业用地、简化审批程序、培养产业工人等。为鼓励环保产业在法国建厂,政府提出要简化审批手续,将程序用时缩减一半,不超过9个月;在工业用地稀缺的情况下,将投入10亿欧元净化荒地,用于为新项目提供50块“准备就绪”的用地;对于超级工厂等“重大国家利益项目”,政府要求一揽子推进相关程序,同时实施“绿色产业税收抵免”政策,对电池、风能、热泵和太阳能制造商提供相当于投资额20%—45%的税收抵免。

  法国政府希望到2030年前为本国吸引230亿欧元的绿色投资项目,创造4万个直接就业岗位,使其成为欧盟近来放松国家补贴政策后第一个行动的国家。

  为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土壤

  日前举行的以“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投资”为主题的第六届“选择法国”国际商务峰会共达成28个投资项目意向,其中超过一半项目符合绿色再工业化目标,包括在法国北部建设两个大型电池生产厂,在摩泽尔建立太阳能电池板工厂等。

  欧盟委员会《净零工业法案》将太阳能光伏与太阳能光热技术、陆上和海上风能技术、电池技术、热泵与地热能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8项技术列为“战略性净零技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我们需要发展清洁技术的工业基础,在欧洲创造就业机会,并确保获得我们迫切需要的清洁解决方案。”

  指导立法草案的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东认为:“如果没有安全和可持续的原材料供应,没有为欧洲整个清洁技术价值链打造坚实的制造基地,‘欧洲绿色协议’就无从谈起。”欧盟委员会指出,欧洲拥有成为未来净零技术市场领头羊的要素,包括立法所设立的长期目标,拥有高素质劳动力和一流的基础设施等。

  近年来,欧盟国家的政策支持为绿色产业发展培育了良好土壤。西班牙政府2019年通过了《国家综合能源与气候计划(2021—2030)》,明确提出到2030年国内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达到74%;德国2020年6月推出《国家氢能战略》,计划投资90亿欧元促进氢的生产和使用,并将绿氢确定为低碳工业原料;丹麦2020年12月初公布了国家投资绿色研究、技术和创新的首项战略,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速开发绿色解决新方案和技术,推动增加绿色工作岗位;挪威2022年6月发布了促进绿色工业发展路线图,提出在全国推动绿色工业发展的100项举措,确定了海上风电、氢能、电池工业、二氧化碳处理等几大重点领域。绿色产业项目将以私人投资为主,政府提供担保、贷款和入股等多项支持。

  相关统计显示,从2020年到2021年,欧盟净零生态系统的价值翻了一番,达到1000亿欧元。2022年,欧盟绿色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风、光发电创下占总发电量22%的历史新高,低碳能源转型技术的投资额达1800亿美元。德国、比利时、丹麦、荷兰四国发起共同推进北海地区海上风电发展的倡议,预计到2050年在北海建设150吉瓦风电产能。

  助力应对美国补贴计划挑战

  欧洲加速推出绿色产业政策和立法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美国于2022年8月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并于今年正式生效。根据该法案,美国未来10年将在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投资约3700亿美元,但其中多项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仅面向美国本土企业或在美运营的企业。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表示,《通胀削减法案》中的产业补贴政策对欧洲企业具有“超级进攻性”,是以损害欧洲利益的方式解决美国的问题。法国《费加罗报》指出,欧洲能源危机的后续影响正在显现,欧洲的天然气和电力成本明显高于美国市场,并且在《通胀削减法案》实施后,这种竞争力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事实上,美国颁布《通胀削减法案》以来,已有不少欧洲企业涌向美国兴建工厂。

  咨询公司德勤分析指出,美国低碳产业补贴计划对欧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欧盟通过实施“绿色协议产业计划”有助于应对相关挑战,特别是减少对关键商品和原材料进口的依赖。“绿色协议产业计划”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政策手段,强调简化监管和加强绿色价值链融资,其主要目标是在欧盟发展绿色价值链,但太多的条件、合规要求和报告规则可能令这一政策工具难以付诸实施。

  不少分析认为,欧盟推动“绿色协议产业计划”还面临诸多掣肘。首先,欧盟保障补贴资金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欧盟委员会一名官员估计,欧盟各国已经为资助清洁技术提供了2500亿—2800亿欧元,占相关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2%—3%,进一步追加投入压力较大。其次,欧盟各成员国在补贴政策方向上仍未实现一致。一些成员国担心补贴计划可能会导致“内部市场分裂、有害的补贴竞赛并削弱区域发展”。

  (本报巴黎6月8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9日 16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609/c1002-40009549.html

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特朗普所涉联邦刑案潜在关键证人作证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 据美国《纽约时报》6日披露,共和党籍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任内最后一名白宫办公厅主任马克·梅多斯作为潜在关键证人,已在美国司法部针对特朗普的刑事调查中作证。

  2022年12月1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众议院国会山骚乱调查委员会召开会议。新华社发(沈霆摄)

  特别检察官杰克·史密斯受司法部指派,同时牵头调查特朗普在2021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中起到的作用,以及他卸任总统时处理密件不当事宜。两名知情人士向《纽约时报》披露,一个联邦大陪审团已听取梅多斯向调查人员提供证词。

  报道称,暂不清楚梅多斯作证的具体时间以及他所作证词关联上述哪项调查。

  这是2022年3月1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美国司法部大楼。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过去数月,多名与特朗普有关的证人轮番向史密斯团队提供证词,但梅多斯一直保持低调。报道称,这让特朗普身边人既迷惑又担心。特朗普一些顾问认定,梅多斯可能在两项调查中成为重要证人。

  就“国会山骚乱”调查,梅多斯曾向国会众议院调查骚乱事件的特别委员会提交数以百计文本信息。其中一些显示,特朗普在2020年总统选举前后尝试留任并阻止民主党人约瑟夫·拜登宣誓就任总统。梅多斯后来决定不再与特别委员会合作,但他提供的信息成为众议院调查的“路线图”。

  这是2022年8月26日拍摄的美国联邦调查局申请搜查前总统特朗普住所海湖庄园时向法院提交书面证词的部分内容。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就“密件风波”调查,梅多斯同样掌握内幕,因为他是受特朗普委托在其卸任时处理相关文件档案的人员之一。知情人士披露,梅多斯曾尝试与特朗普讨论相关事宜。

  另外,调查人员新近发现,“密件风波”存在一份潜在的关键录音证据,显示特朗普2021年7月时接受两人采访,其间暗示他持有的一份文件本应在任内解密。《纽约时报》称,这份录音有望推翻特朗普的说法,即他自认卸任后仍持有的全部文件均已解密。

  上述两人采访特朗普是为了协助梅多斯撰写白宫生涯回忆录,梅多斯因而与该证据也存在关联。(海洋)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608/c1002-40008976.html

伊朗驻沙特大使馆重新开馆

  据伊朗外交部消息,伊朗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馆6月6日举行重新开馆仪式。伊朗副外长比格德利、沙特副外交大臣优素福等两国官员出席。伊朗驻沙特大使馆位于沙特首都利雅得使馆区,之前因两国断交一直处于关闭状态,近期已整修一新。在复馆仪式上,比格德利表示:“我们认为今天是伊朗和沙特关系中一个重要日子,两国合作进入了新时期。”据悉,伊朗驻吉达总领事馆和驻伊斯兰合作组织代表处也将相继恢复运行。

  在两国复交的有利背景下,沙伊经贸互动显著升温。5月11日,伊朗经济事务与财政部部长汉杜齐率领代表团访问沙特,并出席了伊斯兰开发银行会议。另据伊朗国家通讯社消息,伊朗在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后已着手向沙特出口第一批货物。伊朗工业、矿业和贸易部副部长阿里—礼萨预计,伊沙两国贸易额短时间内可增至10亿美元。与此同时,沙特也派遣代表团参加了5月上旬在德黑兰举办的第五届伊朗出口潜力展览会。阿里—礼萨表示,未来伊朗和沙特将进行密集的商业互动。

  2016年,沙特与伊朗断交。在中国斡旋下,沙特和伊朗两国代表今年3月6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对话,中沙伊三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4月6日,沙伊双方签署联合声明,两国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沙特副外交大臣瓦利德·胡莱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成为沙特与伊朗对话沟通的桥梁。沙特希望在全面切实履行双方已达成的原则和步骤基础上,与伊朗开启双边关系新的一页,促进地区发展繁荣。伊斯坦布尔梅德尼耶特大学国际关系主任奥克塔夫在评论文章中指出,中国在中东地区扮演着调解者角色,为地区和平与发展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8日 17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608/c1002-40008671.html

新加坡推出预防保健战略

  据新加坡媒体报道,从今年5月起,定期到全科诊所复诊的40岁以上慢性病患者可报名参与“健康新加坡”计划。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的信息,截至5月底,已有超过2.4万名民众报名,报名人数超出预期。该计划将于7月正式推出,届时,民众可享受免费的首次问诊、指定疫苗接种以及固定项目体检,并获得保健积分。

  新加坡目前65岁及以上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6,到203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达25%,相应群体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新加坡政府为此推出以预防保健为核心的“健康新加坡”计划,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带来的健康挑战,同时保障可持续的医疗保健支出。该计划的一大目标是推动“精准医疗服务”。据了解,每名加入该计划的新加坡民众都可以选择一名能够提供长期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定期与医生商讨适合的保健计划,以及针对潜在健康问题寻找对策,并在医生指导下接受卫生部推荐的体检和疫苗接种。

  为配合该计划实施,近来新加坡多个健康机构纷纷举办相关活动,鼓励民众关注自身健康,定期体检,加强预防。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日前与数家社区医疗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合作推出“一起健康”计划,将致力于开发汇集医疗保健资讯和医疗资源的一站式网站、应用程序等,方便民众获取医疗服务。通过网站或者小程序,民众可以在线评估个人健康情况,了解不同医疗机构推出的保健计划,比如免费体检活动和健康讲座等。一些医疗机构在社区举办了“健康嘉年华”,40岁以上民众可免费接受高血压、胆固醇及糖尿病等检测。

  政府还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对于推荐的健康筛查和疫苗,民众将获得全额补贴。民众在私人诊所购买常用慢性病药物,可享有接近综合诊疗所的药价。对于参与该计划的私人诊所的家庭医生,政府将支付其服务费用,并提供一次性补贴。政府还将开发健康管理应用程序,方便民众跟踪运动、饮食等健康状况。

  新加坡民众对该计划普遍表示认同。60多岁的沈先生表示,他几年前因身体不适去做体检,发现心脏出了问题,需要吃药和定期复诊。这之后,他定期参加健康机构组织的活动,坚持做体操等,身体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及早防治,可以极大帮助控制疾病!”沈先生感慨道。

  新加坡健康促进委员会、人民协会和新加坡体育局等也表示将加入该计划,为民众提供更丰富的健康活动。比如,人民协会和新加坡体育局将组织开展更多球类运动、社区园艺、健身课程、戒烟活动等,鼓励民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8日 17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608/c1002-40008670.html

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沉甸甸的奖章凝聚着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中国赴塞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等获颁塞尔维亚国家勋章

6月6日,塞尔维亚驻华大使馆举行塞尔维亚国家勋章颁授仪式,向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颁发“金质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们为支持塞尔维亚抗击新冠疫情所作的贡献。

这是6日颁发的“金质功勋奖章”和“一等塞尔维亚国旗勋章”。新华社记者曹嘉玥 摄

塞尔维亚驻华大使斯特法诺维奇表示,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向塞方提供医疗援助的国家,在抗疫形势最紧张时刻,中国派遣本国医疗专家前往塞尔维亚,与当地医护人员并肩抗击疫情。她说,塞中两国作为全面战略伙伴,有着“铁杆友谊”,两国同舟共济,共同应对了许多挑战。

2020年上半年,9名中国医疗专家先后抵达塞尔维亚,帮助塞方防控新冠疫情。在塞期间,专家组实地走访塞尔维亚疫情严重城市,与当地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所进行技术交流,给塞尔维亚带去了抗击疫情的宝贵经验。

部分受勋人员与塞尔维亚驻华大使斯特法诺维奇(右六)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曹嘉玥 摄

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组长彭志强说,沉甸甸的奖章既是塞尔维亚政府对专家组工作的高度肯定,也凝聚着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他表示,在塞奋战的82天里,专家组深切感受到了塞方对中国专家的尊重和信任,也见证了塞尔维亚政府的勇气与担当、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和全体民众的团结一心。

医疗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禹标表示,抗疫医疗援外工作是一项多部门、多学科的跨国合作与交流,赴塞医疗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展现了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决心。“抗击新冠疫情仿佛一场持续三年有余的‘马拉松’,我们已胜利地跑过了终点。相信无论以后面对怎样的挑战,我们都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携手战胜困难。”

“三年多过去了,我和塞尔维亚的朋友们还保持着联系,这次活动再次唤起了我当年同他们并肩战斗的记忆。我十分感动,也非常荣幸能够为加深中塞友谊作出自己的贡献。”医疗专家组成员、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侯彩兰说。

颁授仪式上,塞尔维亚驻华大使馆向华大基因集团颁发“一等塞尔维亚国旗勋章”。由中国企业捐赠、华大基因集团提供支持的两座“火眼”病毒检测实验室分别于2020年4月和7月在贝尔格莱德和塞尔维亚南部城市尼什落成,大大提升了当地的新冠病毒检测能力。集团国际发展事务副总裁、赴塞小组领队熊韬表示,三年多前与塞尔维亚兄弟姐妹们并肩战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目前,华大基因集团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合作建设的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中心已在贝尔格莱德落成,期待后续两国在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当日,塞尔维亚驻华大使馆还向中国作家陈丹燕颁发“金质功勋奖章”,表彰她为拉近两国人民之间距离作出的贡献。陈丹燕执导了中塞合拍纪录片《萨瓦流淌的方向》,影片用3段真实的故事,勾勒出今日塞尔维亚剪影。陈丹燕表示,很高兴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把两国人民联结在一起,希望中国观众能够通过电影了解到塞尔维亚人民坚毅、可靠的品质,也希望塞尔维亚读者能从她的文学作品中深入了解中国。(记者董雪、曹嘉玥)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607/c1002-4000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