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3年9月2日 星期六

美国官方数据:仍有385人因夏威夷野火失踪

新华社洛杉矶9月1日电(记者高山)美国官方机构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仍有385人因夏威夷毛伊岛野火失踪。

美国联邦调查局和毛伊县警察局公布的这份失踪人员名单上有385人,比8月24日公布的首份名单仅少了3人。

这两个机构在一份新闻公告中解释说,首份失踪人员名单公布后,其中245人被证实安然无恙后被移出名单,但随后又根据多方报告增加了新的失踪人员,所以失踪总人数没有大幅下降。

夏威夷州长约什·格林此前表示,他认为失踪人数会降到100以下。

始于8月8日的毛伊岛野火是美国一个多世纪以来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野火。目前,官方已经结束过火区域的搜寻,并证实至少115人遇难。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3/c1002-40069514.html

见证中国发展 促进友好交往

  中国政府友谊奖奖章。
  壮晓舒摄

  让—马克·杜布朗。
  本报记者 尚凯元摄

  埃尔南·塞巴略斯。
  受访者供图

  哲仁·优拉母。
  本报记者 武少民摄

  多年来,一批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外国专家来到中国,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他们在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促进中外友好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是中国繁荣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友谊的使者,是连结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纽带。中国政府友谊奖就是为表彰他们而设立的政府最高荣誉奖项。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获奖的外国专家,听他们讲述与中国共同发展进步的友好故事。

  

  国际热带农业中心木薯育种专家埃尔南·塞巴略斯——

  “中国拥有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

  “这些年,我见证了中国农业研究的巨大发展,非常令人振奋。尽管我已经退休,但依然很期待有机会再回到中国,与中国同行一起合作。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农业科学研究能走得更远、更好,为世界作出更多贡献。”阿根廷木薯育种专家埃尔南·塞巴略斯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大多数南美洲国家的餐桌上,木薯是一道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在中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地,许多农户以栽培木薯为生,但长期以来,受气候环境等制约,产量一直不高。“作为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木薯产业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研究如何提高其产量并稳定其生产能力受到各国的重视。”塞巴略斯说。

  1999年博士毕业后,塞巴略斯进入总部设在哥伦比亚的国际热带农业中心,担任木薯课题组组长。2000年,他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之邀来到中国,开始了与中国同事长达20多年的木薯种植合作。“国际热带农业中心是一个促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农业科学发展的机构,我们希望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共同研究,找到适合在中国推广种植的木薯品种,提高种植者的收益。”塞巴略斯说。

  目前全球推行的木薯早期诱导开花结果技术,就是塞巴略斯与中国同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俞奔驰、广西木薯研究所副所长田益农共同研究出来的。此外,塞巴略斯还提供了大量木薯核心种质资源,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建立及开展木薯种质资源精准评价等奠定了基础。

  在与中方研究团队的合作中,塞巴略斯鼓励当地农民参与科研,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孔八村就是最早参与其中的试验村之一。在孔八村,中外科研人员与村民们同吃同住,一起进行木薯新品种试验。他们用实物进行差异对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农民解释研究成果,还邀请村民们一起进行试验、评估和筛选。有了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加持,木薯田的亩产鲜薯约可达2000—3000公斤,最高可达到亩产6000公斤左右。看着自家长势喜人的木薯,种植户符永全表示,新技术帮他们实现了大丰收,木薯长得多,吃起来味道更好。现在木薯卖得特别好,大家种木薯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为农户讲解木薯开花知识,在实验室指导技术员做实验……20年间,塞巴略斯11次赴华,通过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合作研究项目,在海南、广西、广东等多地和中国同事一起,合作攻坚木薯品种改良的难题。“中国研究人员有耐心、有智慧、有活力,我非常享受与他们一起工作。”塞巴略斯说,“我们相处融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因在农业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2022年,塞巴略斯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近年来,中国加强了对木薯的基础研究,通过选择育种、改良新品种、改进木薯加工工艺等方式,延长了木薯产业链。”谈起中国木薯产业的发展,塞巴略斯为自己能参与其中感到高兴和自豪。

  “中国拥有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中国政府对科研工作从各层面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中国积极搭建平台,推动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塞巴略斯说,这些努力一方面让中国的农业研究成果不断走在世界前列,另一方面也让优秀的研究成果更多惠及世界。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特聘专家哲仁·优拉母——

  “为泰中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倾尽全力”

  “这次来中国,我特地邀请了泰国那空沙旺皇家大学校长猜拉特及一些年轻学者和我一起,希望更多人能参与泰中职业教育交流,让两国之间的合作更加密切、薪火相传……”在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源湖旁的教学楼内,渤海职院特聘专家、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前院长哲仁·优拉母对本报记者表示。

  不久前结束的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优拉母出席了渤海职院与那空沙旺皇家大学签署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协议的签字仪式。此次协议的签署,是中泰院校合作助推泰国鲁班工坊高质量发展、打通学生学历上升通道、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有益尝试,双方围绕联合培养本科、硕士技能人才等达成诸多合作意向。为了促成协议的签署,优拉母付出了很多努力,“双方合作不断推进,既是对过往的传承,也是一个新的开始,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交流合作在泰中两国之间开花结果。”

  2015年初,时任泰国大城技术学院院长的优拉母第一次来到渤海职院,“因为急着出发,我只穿了一件单衣就来到天津。当时中国天气很冷,渤海职院的老师见到我后,赶紧给我找了一件棉大衣,让我身上和心里都觉得很温暖。”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优拉母依然很感动。

  2016年3月8日,全球首家鲁班工坊在泰国大城技术学院正式揭牌运营,渤海职院是负责共建的中方学校之一。近年来,在优拉母和两国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泰中合作团队共完成鲁班工坊6个国际专业在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的认证工作,全部专业通过评审,并纳入泰国国民教育体系;共有32批近170人次的两国教育界人士互访……截至目前,泰国鲁班工坊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培养本土学历教育人才1227人,招收留学生200多人。鲁班工坊的学生获得工业自动化赛项金牌2次,其他奖项8次,并获得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等机构联合主办的首届“职业教育宝石王杯”大赛金牌。

  在不遗余力地促进泰中两国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同时,优拉母也积极推动泰国鲁班工坊面向东盟国家职业院校师生开放,累计交流培训1.2万余人次;帮助天津企业、天津优质教学装备和产品技术走出国门,天津圣纳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成为泰国鲁班工坊的标准配置……优拉母的辛勤付出获得了中国同行和中国政府的认可和赞许:2018年,他荣获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荣获天津市“海河友谊奖”;2022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在职业教育等领域理念先进,积极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经验。我相信泰中互学互鉴之路会越走越宽,也愿为泰中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倾尽全力。”优拉母说。

  法国蓝星安迪苏公司首席执行官让—马克·杜布朗——

  “这是我职业生涯最重要、最令人兴奋的经历”

  法国蓝星安迪苏公司首席执行官让—马克·杜布朗位于巴黎的办公室陈设简朴,办公桌上摆着法中两国国旗。不久前,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在巴黎为获得2022年中国政府友谊奖的法国专家举行颁奖仪式,因积极投身两国相关领域的合作,杜布朗获得此项殊荣。“非常感谢中国授予我这个奖项,这是对我工作莫大的认可,也是一份属于集体的荣誉。”杜布朗对本报记者说。

  “过去10多年我伴随了安迪苏在中国的成长,这是我职业生涯最重要、最令人兴奋的经历。”作为动物营养领域的资深专家,2006年10月,杜布朗加入安迪苏公司。同一年,安迪苏被中国中化旗下的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购。2010年,杜布朗开始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推动向中国推广先进技术、落实本地化研发,助力中国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蛋氨酸是现代养殖业不可缺少的动物营养剂,它的使用能从根本上减少畜牧业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2009年,安迪苏开始在江苏南京建设液体蛋氨酸工厂,成为最早在中国建设蛋氨酸生产基地的国际蛋氨酸生产商。当时,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亟待突破。工厂在2013年投产后,迅速填补了中国在蛋氨酸产业上的空白,并在此后助力中国不断走向液体蛋氨酸生产全球领先地位。

  开拓市场业务、协助欧洲专家团队赴华指导……杜布朗对产品的生产和推广倾注了大量心力。为了提升中国本土自主创新研发能力,2020年,杜布朗还牵头启动了南京新研发中心建设,将全球动物营养的最先进技术转移到中国。“研发中心的建立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和亚洲市场的需求,为生产部门提供有力支持,也让我们从中国的创新生态中获益。”杜布朗表示。

  除了技术研发,杜布朗还积极思考如何管理好跨国企业。工作中,他常常和中国同事相互交流,把文化融合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通过文化交流,我们逐渐理解彼此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大家互相协作,优势互补,合作也越来越顺畅。”由于在文化交流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突出表现,安迪苏全球化管理案例两次入选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已成为国企海外并购并实现成功管理、持续运营的典型案例。这其中,杜布朗功不可没。

  深耕中国市场的这些年里,杜布朗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印象深刻。在他看来,随着中国民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多元化、营养化、健康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中国的食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加工形式、饮食场所都更加多样化。“近年来,中国政府更加注重食品安全以及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不仅造福了中国人民,也为外国公司和科研人才发挥专业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杜布朗表示,“期待未来法中合作取得更多互利共赢的成果。”

  (王婧瑜对本文亦有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03日 07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3/c1002-40069440.html

“你好!中国”旅游推广品牌标识亮相美国纽约

新华社纽约9月2日电(记者杨士龙)第14届“中华之夜”暨“你好!中国”旅游推广品牌发布活动1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棒球队主场花旗球场举行。

“中华之夜”2012年起由美中友好协会、美国纽约大都会职业棒球俱乐部联合主办。当天下午,发布会在纽约大都会棒球队与西雅图水手棒球队比赛开始前举行。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和中国驻纽约旅游办事处主任马云飞共同为“你好!中国”旅游推广品牌标识揭幕。标识由大熊猫卡通形象、“你好!中国”的拼音、“你好中国”汉字古风印章构成,设计活泼生动,具有浓郁中国风格。

来自中美两国旅游、文化、金融、媒体等各界代表约150人出席发布会。活动现场播放了多部中国文化旅游视频短片。马云飞在致辞中表示,百闻不如一见,诚挚欢迎美国朋友到中国体验一次超乎想象的发现之旅。他说,专门为国际游客打造的“中国旅游课程”已经上线,美国旅游业者和游客可以从中更好地了解中国丰富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美国前驻上海总领事季瑞达说:“我第一次去中国是1979年,几十年来我深感中国文化之深刻和重要。”他说,美中人文交流是两国关系的重要部分,深化包括旅游在内的人文合作对增强相互理解和信任十分重要。

美国旅游经营商协会副主席佩吉·墨菲说,研究报告显示,53%的美国受访者对未来三年到亚太地区旅游非常感兴趣。体验不同的文化是人们预订国际旅行的主要动力,美食体验也很重要。中国可以为美国旅游者提供这些体验。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3/c1002-40069414.html

2023年9月1日 星期五

英国铁路员工罢工 为出行带来不便

因在收入、工作条件等方面与铁路运营企业存在分歧,英国铁路员工在9月1日、2日举行罢工。由于铁路服务大幅减少,人们出行面临不便。

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2/c1002-40069202.html

日本中央政府和多地举行防灾演练

9月1日,在日本神奈川县相模原市,消防员演练用消防云梯车救下被困高楼的民众。

9月1日是日本防灾日。当天,日本中央政府及多个都县市举行了防灾演练,以提高大规模灾害发生时防灾机构和市民迅速应对的能力。

新华社记者 杨光 摄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2/c1002-40069198.html

俄罗斯北库里尔斯克附近发生6.1级地震

新华社快讯: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信息网消息,俄罗斯北库里尔斯克附近北京时间2日4时49分发生6.1级地震。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2/c1002-40069085.html

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为中非人文交流注入新动能

  南非当地时间8月19日,国产电影《中国机长》在南非中国电影节上放映后,出品方代表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主演张涵予、黄志忠等与观众合影。
  本文配图均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提供

  粤剧演员朱红星在尼日利亚中国电影节开幕式上表演剑舞。

  尼日利亚中国电影节的海报和播放屏。

  8月14日至21日,国家电影局在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3个非洲国家分别举办了中国电影节。

  今年是中肯建交60周年和中南建交25周年,非洲3国中国电影节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加强人文领域合作交流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新冠疫情后中国首次派电影代表团到国外参加中国电影节。

  非洲电影产业成为全球重要力量

  “南非观众对中国电影并不陌生,我们这代人是看着中国功夫电影长大的。”南非执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约翰内斯堡市主席、财政局长达达·莫雷罗在南非中国电影节上说,南非和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自1961年开始,南非执政党就派人到中国学习,此次中国电影节体现了两国政治互信的深入发展。

  南非电影资源丰富,有健全的电影教育体制、一流的电影制片厂、成熟的外景拍摄支持机制和国际知名的电影节,也是拥有电影院最多的非洲国家。中国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南非中国电影节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中南电影有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基础,中国和南非已在金砖国家框架下完成了《时间去哪儿了》等3部合拍片。去年,金砖国家电影节在上海成功举办,包括南非德班国际电影节在内的6家电影节主办机构签署了《金砖国家电影节合作意向书》,就鼓励电影节之间互访、推荐影片互相参加电影节、互相举办金砖国家主题电影展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达成一致意向。

  南非、肯尼亚和尼日利亚都是非洲重要经济体,电影产业正以迅猛的步伐崛起,成为全球电影和视听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

  “肯尼亚的电影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其温和的气候和多样化的地貌,肯尼亚一直是外国剧组的热门拍摄地。如今,每年平均有100部外国电影和商业广告在肯尼亚拍摄取景,使肯尼亚成为一个国际拍摄地,为当地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也成立了各种制作公司。”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产业研究部副主任汪忆岚介绍。

  尼日利亚的部分产业放在世界层面考量也许不够发达,但电影产业一枝独秀,俗称“尼莱坞”(Nollywood)的电影制作基地广受欢迎。近年来,尼日利亚电影年产量超过2000部,大多数电影都是小作坊制作,成本低廉,制作周期短,市场发行快,“尼莱坞”讲述的故事风靡非洲大陆。

  一位中国电影代表团代表到达尼日利亚拉各斯后感叹:“一来到这座城市,就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电影文化,感受到这里的人们用电影表达自我、交流情感的生活方式。”

  “这3个非洲国家中国电影节是自去年以来我们承办的19个中国电影节中的3个。今年此前我们已经在埃及、智利、哥伦比亚承办了中国电影节展,服务于多边外交、庆祝建交整年和‘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说,受国家电影局委托,中国电影资料馆从2022年开始在海外承办中国电影节,迄今共展映43部影片、放映230场,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

  “没想到中国电影这么精彩”

  今年非洲3国中国电影节的展映片单,包括讲述中国青年街舞运动故事的《热烈》、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讲述铁道兵英勇救援故事的《峰爆》、深受非洲人民喜爱的成龙动作电影《龙马精神》、展示中国民间传统舞狮技艺的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和记录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纪录电影《北京2022》等10余部优秀中国影片。

  《热烈》是第一次在非洲展映中国国内同步上映的新片。南非当地影院工作人员表示,在10余部展映影片中,《热烈》的上座率最高,观众都是年轻人,放映时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放映结束后电影海报都被带走了。当地观众说:“没想到中国电影这么精彩!”

  另一部让观众看得意犹未尽的影片是《中国机长》。当地时间8月19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凯撒皇宫影院,所有嘉宾和现场约500名观众一同观看了这部影片。放映结束后,影片出品方代表、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和两位主演张涵予、黄志忠与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谈起当晚的情景,于冬说:“在500座大厅,我和张涵予、黄志忠与南非观众一起观看这部电影,有种很特别的感受。4年前拍摄时的点点滴滴再次涌上心头!”在和观众的互动中,一位非洲年轻人的观后感深深触动了他们:“当飞机成功迫降后,机长带领机组成员走出机舱向乘客鞠躬,表达深深的歉意。这一举动体现了中国文化内涵。”于冬感慨地说:“没想到他们看懂了这部影片中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这正是用影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意义。我想,作为中国的一名电影人,我将继续用真诚的心和更多好作品,推动中非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

  事实上,非洲观众对中国电影、中国文化的了解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中国驻拉各斯总领事严宇清在尼日利亚中国电影节上说:“很多尼日利亚朋友谈起中国,会提到中国电影中的功夫、龙、大熊猫、红灯笼等元素。”

  尼日利亚国家艺术与文化委员会主席奥通巴·赛通·朗塞韦表示,中国电影在尼日利亚很流行,李小龙和成龙是尼日利亚家喻户晓的人物,许多尼日利亚人是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忠实粉丝。

  电影《白蛇传·情》中小青的扮演者、粤剧演员朱红星在尼日利亚中国电影节开幕式上为观众们表演了一段剑舞,赢得一片赞叹。她说,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能感受到当地人民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喜爱,“更让我惊喜的是,有好几位当地观众用普通话和我交流,这让我在海外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张涵予说:“这次南非之行,我亲眼见证了中南两国人民的友谊。非洲朋友对中国人很友好,酒店、机场的很多当地工作人员都会用中文跟我们打招呼,感觉很亲切。此外,在约翰内斯堡有不少华人,他们生活在异国他乡,努力打拼的同时也把中国人勤劳、善良的优良品质带到了非洲。”

  进一步加强中非人文交流

  当地时间8月14日,肯尼亚中国电影节开幕当天,中肯双方签署了《中国国家电影局与肯尼亚青年事务、艺术和体育部关于电影交流和电影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目的是建立一个促进双方电影交流合作机制的框架,鼓励中肯双方在联络机制、信息交流、人员交往、影片互映、合作制片、电影研究与传承、人员和技术培训、设备及基础设施等领域全方位开展电影交流合作。

  同一天,广东省电影局与肯尼亚电影委员会也签署了电影交流合作意向书,将由双方政府电影管理部门主导、行业协会牵头,推动民间(行业)从业主体加强合作。除了合拍电影项目,双方还将开展影院建设、电影专题培训、互办优秀电影展映活动等各种形式的合作。

  肯尼亚青年事务、艺术和体育部部长阿巴布·纳姆万巴说:“肯尼亚与中国的伙伴关系正不断深化拓展,我们期待两国在电影领域有更多的互动交流。”他还表示,希望肯中两国艺术家通力合作,增进两国的相互了解。

  中国和很多非洲国家都是文明古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的文化传承为双方的文艺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不竭的生命力。电影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优秀电影作品能真切展现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价值追求和发展变化。在南非开普敦大学放映《雄狮少年》时,有观众被影片展现的广东文化特色打动,还表示:“一部好电影的影响力超出想象,希望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文化活动。”

  中国电影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成为推动全球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让更多优秀国产电影作品进入海外观众视野,举办电影节展是一项有力措施。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表示,接下来中国电影节还将在俄罗斯、法国、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不断深化国际电影交流合作,“让更多人爱上中国电影”。

  (作者为中国电影资料馆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1/c1002-4006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