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德国法兰克福第三届“中国节”开幕

新华社法兰克福9月8日电(记者何丽丽)德国法兰克福第三届“中国节”8日在法兰克福市中心开幕,戏曲、武术、中国舞等精彩节目纷纷亮相,为当地民众带来一场声色俱佳的文化盛宴。

本届“中国节”活动由中德莱美文化艺术协会、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主办,为期3天。活动内容除了中国戏曲、武术和茶艺展示等传统节目,还将展示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洋民乐的融合。观众还能在中国文化与科技体验区了解中国最新科创和文化产品,品尝美食佳酿。

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黄昳扬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法兰克福“中国节”已成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为德国朋友了解中国打开了窗口,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架起了桥梁。文化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情感沟通的桥梁,更是国与国之间加深了解与信任的纽带。

法兰克福市议会副主席克劳迪娅·科伦可表示,法兰克福“中国节”活动作为中德人民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助于促进彼此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的建立。

德国黑森州议会议员克里斯托夫·德根说,很高兴在“中国节”期间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文化,这种跨文化交流是促进中德友好关系和国际合作的重要一步。

法兰克福“中国节”于2019年首次举办,每年一届。新冠疫情期间停办两年。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9/c1002-40073892.html

摩洛哥南部发生6.8级地震

  新华社拉巴特9月8日电 摩洛哥南部8日晚发生6.8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信息网消息,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8日23时11分(北京时间9日6时11分),震中位于摩洛哥南部城市马拉喀什西南约71公里处,震源深度为18.5公里。

  据报道,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和马拉喀什等许多城市有震感。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9/c1002-40073773.html

中国东盟双向奔赴 共赢之路越走越宽(环球热点)

  图为8月29日,在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参会嘉宾参观工艺作品。
  新华社记者 陶 亮摄

  应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强于9月5日至8日出席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2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26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18届东亚峰会并对印尼进行正式访问。

  自202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和平、安全、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开启携手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共赢之路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经贸合作 加速升温

  当地时间9月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第2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会议就“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印太展望互利合作发表联合声明,通过《中国—东盟关于深化农业合作的联合声明》《中国—东盟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中国—东盟关于加强电子商务合作的倡议》《共同推进实施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提升计划的联合倡议》等成果文件,欢迎签署《中国—东盟技术合作协议》,宣布2024年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

  东盟秘书处官网报道称,第2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探讨了双方未来合作方向,取得了丰硕成果。

  柬埔寨《高棉时报》网站报道称,在东盟的战略伙伴中,中国扮演着特殊角色。中国与东盟进行了深层而多元的接触,在经济层面的合作最为突出。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疫情后的经济恢复与发展是各国普遍面临的主要任务。此次举行的第43届东盟峰会聚焦区域经济增长,着力深化东盟内部以及东盟同各方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与东盟深化经贸合作是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具体包括: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促进区域贸易投资增长与经济复苏;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领域加强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方长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尼今年将东盟主题定为“东盟举足轻重:打造经济增长中心”。9月5日,印尼总统佐科在第43届东盟峰会开幕致辞中表示,东盟明确的目标就是成为增长中心,东盟各成员国必须以更加协同、勇敢、快速的方式一起努力。

  “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是近年来东盟国家关心的议题。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启动、RCEP对所有签署国全面生效,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期待用足用好RCEP政策红利和自贸区经济红利,促进双方经贸往来加速升温。”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刘阿明向本报记者分析称,除了经贸合作之外,人文交流全方位展开也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一个亮点。

  俄罗斯卫星社网站引述学者分析称,近段时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出现密切的合作态势,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例如,8月底,首届中国—东盟公共卫生论坛举办,中国—东盟数字教育联盟成立;9月16日至19日,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办;中国—东盟互派留学生及文化交流持续开展。

  相互尊重 合作共赢

  在2021年举行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中国领导人从四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宝贵经验:相互尊重,坚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守望相助,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包容互鉴,共建开放的区域主义。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合作持续向好发展:从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到1997年双方确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再到2003年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及如今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始终是拆不散、离不开的好邻居、好兄弟、好伙伴。

  据马来西亚媒体报道,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第26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表示,中国在贸易、投资和安全方面都是“好邻居和好朋友”。《雅加达环球报》等印尼媒体也报道称,东盟和中国一直将彼此的发展视为重要机遇。

  方长平认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走深走实,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凝聚共识,互商互谅。“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并且尊重东盟作为共同体的完整性、自主权和领导力。在此基础上,中国与东盟从多层面织密双方关系网络,拓展合作领域,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蓝色经济等领域挖掘双方合作的新增长点。”方长平说。

  自2020年以来,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从2009年起连续14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9750亿美元,同比增长11.2%,比2013年的4436亿美元扩大了1.2倍。同时,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的投资来源地和目的地。截至今年7月,中国同东盟国家累计双向投资额超过3800亿美元,在东盟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超过6500家。

  刘阿明认为,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取决于内外两方面因素:“从内因看,中国与东盟地缘相近、人文相通,具有比邻而居的区位优势和互联互通的支撑。同时,双方经贸互补性强,都有强烈的发展诉求和合作需求;从外因看,在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担忧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更加重视彼此之间的合作。东盟国家属于高度外向型经济,出口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而出口中国的各类富有东南亚特色的产品也极大丰富了中国市场。”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高达4.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主席许宁宁日前表示,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正在从“面的展开”转入“质的升华”,“中国与东盟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紧密,中国与东盟关系对中国、东盟的国家发展利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

  潜力巨大 提升信心

  当前,中国和东盟双方正积极推进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提升中国—东盟经贸制度型开放水平。中国—柬埔寨自贸协定生效实施,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实质性完成,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澜湄等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都为区域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是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创办第20个年头。据介绍,即将举行的第20届东博会吸引了超过40个参展国家、近1700家参展企业,东盟展览规模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商务部副部长李飞表示,办好本届东博会,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抓手。

  “未来,借助东博会等一系列平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还有广阔合作空间。”方长平说。

  东盟秘书长高金洪认为,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在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优势的同时,还应大力加强在数字贸易和物流、创业创新、数字人才等关键领域的发展。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在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下滑之际,东盟与中国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与合作有助于稳定全球贸易。

  “中国与东盟着力打造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将成为未来地区和平与繁荣之锚,而且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对提升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刘阿明说。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9/c1002-40073770.html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2023年度国际扫盲奖

  新华社巴黎9月8日电(记者徐永春)9月8日是国际扫盲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天在法国巴黎总部举行仪式,向来自孟加拉国、多米尼加、乌干达、芬兰、巴基斯坦和南非的6个项目颁发2023年度国际扫盲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扫盲奖目前由中国资助的“孔子扫盲奖”和韩国资助的“世宗王扫盲奖”两部分组成。

  今年,“孔子扫盲奖”颁给了孟加拉国“数字扫盲赋权偏远和易受气候影响社区”项目、多米尼加“我的独立图书馆”项目和乌干达“和平社区”项目。“世宗王扫盲奖”颁给了芬兰扫盲游戏“GraphoGame”、巴基斯坦非政府组织“喜马拉雅扫盲网络”以及南非“非洲电子图书馆”项目。

  今年国际扫盲日的主题为“促进扫盲、应对转型世界:为可持续和平社会奠基”。国际扫盲奖颁奖仪式是国际扫盲日活动的一部分。

  “世宗王扫盲奖”和“孔子扫盲奖”是分别根据韩国和中国政府提议,在1989年和2005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的奖项。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9/c1002-40073714.html

李鸿忠出席朝鲜驻华使馆国庆75周年招待会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8日在京出席朝鲜驻华使馆举办的朝鲜国庆75周年招待会。

  李鸿忠在致辞中热烈祝贺朝鲜建国75周年,表示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中朝关系,始终是中国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中方愿同朝方一道,落实好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重要共识,推动中朝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朝鲜驻华大使李龙男表示,朝方愿同中方携手努力,不断巩固发展朝中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推动两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新成就。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9/c1002-40073711.html

2023年9月7日 星期四

2023服贸会丨淡淡药香,浓浓深情——中医药为“一带一路”沿线人民搭建“健康桥梁”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题:淡淡药香,浓浓深情——中医药为“一带一路”沿线人民搭建“健康桥梁”

  新华社记者李恒、郁琼源、林苗苗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人民的财富。怎样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步伐?中医药如何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民?

  作为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举行的系列高峰论坛之一,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嘉宾汇聚一堂,围绕“深化‘一带一路’中医药合作 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主题,深入研讨展望未来。

  第六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恒 摄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自古以来,中医药就伴随商贸活动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如今,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交流合作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为世界各国人民增进健康福祉。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先后向34个国家派出38支抗疫医疗专家组;在摩尔多瓦、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马来西亚等援助建设或合作设立中医中心,派遣中医专家提供针灸、推拿、中医内科等诊疗服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诊疗技术、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等方面的在华培训项目;以青蒿素为技术核心,为30多个国家援助建设抗疟中心,培训专业人才3000余名……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赵峰涛介绍,10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共进、守望相助,积极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中医药援助和支持。

  “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愿与各国加强交流合作,向世界贡献更多中国处方和中国方案”……论坛上,“中国处方”在众多嘉宾中激发共鸣。

  利比里亚卫生服务部副部长弗朗西斯·凯特在视频致辞中分享了多年前自己因左手瘫痪以来,传统医学改变了她生活的故事。“作为一名医生,我非常理解传统医学的使用。应该加强对传统医学知识的适当培训,并继续努力确保传统医学继续成为减轻人类病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上发布了“‘一带一路’十周年:中医药国际合作成果”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介绍,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盟、拉共体以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等地区和机制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和《四部医典》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2022年1月发布的《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加强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建设,组派中医援外医疗队,鼓励社会力量采用市场化方式探索建设中外友好中医医院。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希奎表示,中医药以其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博大哲学智慧、独特诊疗体系、健康养生理念、内在经济潜力受到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欢迎和认可。未来,中医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将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记者了解到,今年服贸会期间,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到中医药展区参展参会,国内的参展机构共有19个省区市约150家机构线下参展参会,均超过往年。

  2023年服贸会期间中医药展区,工作人员在交流洽谈。新华社记者 李恒 摄

  江西以“江西中医药服务走向世界”为主题,在展台设置中医药材标本墙,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中医药材切割、制丸等非遗炮制技艺;云南重点展示傣医锤筋、推拿、拖擦疗法、中医耳穴压贴服务等引来不少外国参展商前来咨询交流……穿梭在服贸会的多个展区展位,淡淡“中药味儿”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助力中医药“走出去”。

  2023年服贸会期间中医药展区,工作人员在展示中医技艺。新华社记者 郁琼源 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表示,要继续发挥中医药多元价值优势,继续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持续推动中医药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把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8/c1002-40073179.html

中方强调联合国维和行动要坚持政治导向

  新华社联合国9月7日电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7日在安理会审议联合国维和行动公开会上发言,强调联合国维和行动要坚持政治导向。

  耿爽指出,维和行动是政治外交努力的补充,是手段而非目的。维和特派团从制定授权、派遣部署到执行任务、开展行动,都不能忘记服务政治解决这一根本目标,不能偏离支持外交努力这一总体方向。

  耿爽说,当事国政府和人民是实现本国和平与发展的真正主体。取得当事国政府信任、获得当地民众支持是维和行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服务政治进程的要求和保障。近期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撤出马里引发各方关注,联合国驻刚果(金)稳定特派团执行任务遇到阻力令人担忧。联合国要从中汲取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维和工作。

  耿爽还就联合国维和行动要强化伙伴关系、谨慎使用武力、坚持与时俱进阐述中方看法。

  耿爽表示,维和人员安全风险上升也是近年来维和行动面临的突出问题。联合国维和行动要针对新威胁、新挑战,主动做出调整,积极加以应对。作为联合国维和人员安全之友小组共同主席,中方愿就如何全面落实安理会第2518号决议,同有关各方加强探讨,共同为保障蓝盔卫士安全作出更大努力。

  耿爽说,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中方将继续积极支持、推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908/c1002-40072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