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刘建超会见俄罗斯、蒙古国、日本客人

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 11月22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北京先后会见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主席、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卢茨基,蒙古人民党总书记阿玛尔巴伊斯格楞,日本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率领的代表团,就加强党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等深入交换意见。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123/c1002-40123915.html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喀麦隆发生武装袭击事件 至少9人死亡

新华社雅温得11月21日电(记者王泽)喀麦隆西部大区班布托州21日发生一起武装袭击事件,造成至少9人死亡、多人受伤。

该州州长戴维·迪班戈告诉记者,当地时间上午7时左右,该州一个村庄遭疑似分离主义分子袭击,造成至少9名平民死亡,两名士兵和多名平民受伤,多间房屋被烧毁。目击者说,袭击者骑着摩托车来到人群拥挤的市场,开始无差别扫射,此后还绑架至少10人。

喀麦隆官方语言为法语和英语。英语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主要居住在西北大区和西南大区,当地民众指责中央政府长期忽视英语区发展。自2017年10月以来,部分激进的分离主义者频繁制造袭击和绑架事件,并与喀麦隆武装力量发生冲突。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122/c1002-40123391.html

交流增进理解 合作促进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10月14日,国际民间人士代表团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观。
  本报记者 谢润嘉摄

  10月14日,在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撒普尔(左一)与孩子们合影。
  本报记者 谢润嘉摄

  10月11日,代表团成员在上海古北市民中心学习昆曲手势。
  本报记者 包 晗摄

  10月13日,代表团成员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包 晗摄

  近日,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邀请国际民间人士代表团来华参观访问。来自坦桑尼亚、孟加拉国、巴布亚新几内亚、马耳他、南非等国的代表走访陕西、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感受中国发展成就,探寻中国发展奥秘。10月18日,代表团成员齐聚北京,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在民心相通专题论坛上分享来华参访的心得体会,共话人文交流的生动故事,表达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民心相通的热切期盼。

  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学员纳万达——

  “把在这里看到的、学到的经验带回坦桑尼亚”

  江水悠悠,斜晖脉脉,黄浦江畔景色如画。

  行走在上海杨浦滨江,近旁是工业遗存改造成的景观岸线,坦桑尼亚西米尤省省长、尼雷尔领导力学院学员雅哈亚·埃斯迈尔·纳万达忍不住赞叹,“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上海,这里的城市景观令人惊叹。在这样宜居的城市生活是一件幸福的事。”

  拥有百年历史的明华糖仓被改造为公共服务空间,杨树浦发电厂原址建起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远东最大制皂厂”变身主题咖啡馆……昔日灰扑扑的“工业锈带”如今已成五彩缤纷的“生活秀带”。纳万达一路走一路看,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曾经的祥泰木行,如今成了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在这里,纳万达和代表团成员在一个个旧址模型和老物件展品前驻足细看。“我认为通过此次参观,能更好了解中国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并从中汲取经验。”纳万达说。

  2022年5月,尼雷尔领导力学院2022年度南部非洲六姊妹党中青年干部研讨班在坦桑尼亚举行。纳万达是参加研讨班的120名中青年干部中的一员。从之前的课程研讨到如今在中国的实地走访,纳万达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国家建设成就有了更加真实立体的感受,“我想把在这里看到的、学到的经验带回坦桑尼亚,结合西米尤省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运用起来,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

  交流增进理解,合作促进发展。纳万达告诉记者,在坦桑尼亚,中国企业扎根当地市场,积极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发展。“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与中国企业合作,拥有了更加快捷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许多商品得以从坦桑尼亚来到中国消费者手中。希望未来能持续加强同中国在经贸、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共享广阔发展机遇。”

  纳万达观察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共建国家间的人文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民间交往日益密切。他说:“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坦桑尼亚和中国的合作不断推进,两国人民友谊不断加深。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行,让我更加期待更多民心工程落地实施,让共建国家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撒普尔——

  “做美丽中国建设的见证者和讲述者”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远处一座座高山层峦起伏,近处一座座中式小楼整齐排列,咖啡厅、茶饮店、露营基地等一应俱全。水碧山青的绿色画卷中,代表团成员边走边赞叹,“景色好!空气佳!”

  “我非常喜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但从前理解不够深刻。”土库曼斯坦籍留学生、北京大学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博士生撒普尔感慨地说,如今亲身来到余村,看到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绿色发展模式,真正领会到“两山”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意义。

  近一周的行程中,撒普尔抓住每一个机会交流互动。在安吉县,他在竹博园仔细欣赏以翻簧竹雕等技艺制成的艺术品,感受“以竹代塑”的独特魅力,了解竹林碳汇改革的推进;在福建省宁德市,他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认真了解换电产品的工作原理,体验动力电池丰富应用场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包括土库曼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可以学习中国在环境治理、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此次高峰论坛,撒普尔格外关注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中促进绿色发展的内容。“中国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经验、技术和培训。中国用切实行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环境挑战作出贡献。”

  自2015年踏上中国求学之旅,撒普尔走南访北,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学习中国节能减排经验。如今,他正跟随学校团队研究二氧化碳的转化、存储和利用,以期减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撒普尔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颇有信心,他说:“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宏伟目标。短短几年间,中国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值得赞叹。”

  撒普尔表示,中亚国家人民与中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少中亚学子来华深造,希望两国的合作如同“中国竹乡”安吉的竹子一样生命力旺盛,发展势如破竹。谈及自己未来的规划,撒普尔期待在所学领域取得进展和突破,为土中两国可持续发展事业贡献力量,“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走访中国各地,做美丽中国建设的见证者和讲述者。”

  孟加拉国媒体人阿敏——

  “中国的脱贫经验值得学习”

  白马江畔,水清滩净。走进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楼房和笔直干净的巷道。房前屋后,绿植环绕;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孟加拉国媒体人伊斯拉特·阿敏是第一次来中国。她一边参观,一边用手机记录,将所见所闻更新到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每每更新,总是很快就会收获许多点赞和评论。“我想向孟加拉国人民传递一个真实亲切、不断发展的中国形象。”她说。

  下岐村依海而建,村民大都以打鱼为生。以前,全村的700多户渔民过着“家连着船,船连着家”的海上漂泊生活。1997年,下岐村实施连家船民“造福工程”,引导渔民有序搬迁,上岸定居。

  “眼前看到的不像是一个村庄,更像是城市里的一个社区。”在了解到连家船民搬迁上岸的脱贫历史后,阿敏备受触动,由衷赞叹中国政府为减贫脱贫付出的巨大努力。如今的下岐村完全摆脱了从前贫困落后的面貌,教育、医疗、养老、居住、交通等各领域的民生福祉得到充分保障。“中国的脱贫经验值得学习。只有心系贫困群众,国家才能实现发展和进步。”

  在浙江省安吉县,阿敏参观了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规模化渔业养殖场。生活在河网发达、渔业资源丰富的孟加拉国,阿敏对数字技术助力渔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非常感兴趣。“中国在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希望将中国更多的先进做法介绍到孟加拉国,推动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阿敏说。

  达卡机场高架快速路和帕德玛大桥铁路连接线项目先通段陆续建成通车,帕德玛水厂为当地带来了清洁安全的饮用水,帕德玛巴瑞村结束了不通电的历史……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一个个项目在孟加拉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民众从中切实受益。阿敏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共建国家在能源、金融、绿色发展、人文等多个领域开展更加深入、高效、高质量的合作交流,有助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科学教师阿佐帕迪——

  “共同搭建跨越国界的人文交流桥梁”

  窗外是高楼林立的都市风光,室内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在上海古北市民中心,来自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的科学教师马丁·阿佐帕迪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中文儿歌,与孩子们亲切互动。

  自幼时起,阿佐帕迪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爱读《马可·波罗游记》,也痴迷于中国的四大发明。2010年游历中国后,他回到圣玛格丽特中学创办了“中国角”,希望让更多学生走近中国、了解中国。

  用中国木偶戏讲解力学知识,带大家从瓷器的烧制过程中领略化学之美,组织学生去中医诊所参观体验……“中国角”活动多姿多彩、视角丰富独特,在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互动中传播中国文化。创办13年来,“中国角”深受大家喜爱,每年都吸引上百名校内外学生参与相关活动,不少学生在这里认识中国、爱上中国,毕业后选择与中国文化相关专业进行深造。

  此次中国之行,阿佐帕迪时刻留意为“中国角”储备新素材。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黑白老照片以图证史,珍稀藏品以物叙事,阿佐帕迪久久驻足,了解一个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记录下神行超充电池等产品的技术信息,准备将中国动力电池的发展成就带回课堂;在安吉,受到零碳建筑的启发,他考虑在学校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课题研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科技创新实力与日俱增,新发现、新发明不断涌现——我要将这些宝贵的素材带回去,让学生们感受中国的魅力。”阿佐帕迪说,他计划将更多中国元素融入文学、数学等更多学科教育中,“让多元中国文化走进课堂。”

  阿佐帕迪认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我十分赞同这项倡议,期待未来各国开展更多的人文交流合作,以学科交流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运营“中国角”之余,阿佐帕迪还在筹备为学生们打造多元文化交流互动平台,“世界需要我们心连心、手牵手,共同搭建跨越国界的人文交流桥梁。”

  阿佐帕迪表示,此次来华参加高峰论坛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他注意到,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中,支持民间交往是重要内容,包括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继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等。“这些举措将不断促进文明交流,为加强互学互鉴、增进民心相通指明了方向。”阿佐帕迪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2日 15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122/c1002-40123187.html

交流互鉴,共绘丝路

  古琴悠扬,笔墨飘香。近日,来自8个国家的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获奖代表与广州画家一道绘制“丝路花语”长轴画卷,共同见证“一带一路”合作从“大写意”进入“工笔画”阶段,表达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好祝福。宣纸上的广州市花木棉花栩栩如生、鲜艳似火,象征共建“一带一路”事业蒸蒸日上。

  “具有中国韵味的旋律飘荡在整个大厅,感觉十分惊艳。”波黑“一带一路”促进与发展中心主任、波黑—中国友好协会主席法鲁克·博里奇听完岭南古琴曲后,一边请琴师介绍音乐背景和古琴历史,一边感叹,“随着一朵朵木棉花跃然纸上,火热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正在进行。通过这次活动,我坚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媒体交流合作将愈加紧密,也将对推动共建国家间文化交流互鉴起到深远影响。”

  吉尔吉斯斯坦卡巴尔国家通讯社国际部主任努尔詹·卡斯马利耶娃用毛笔写下“中国”二字,并骄傲地和自己的作品合影。“我一直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学习中国书法是我的一个爱好。”她说。

  10月20日至27日,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获奖代表与中方记者在结束北京的活动后,行进四川、广东2省5市,深入探访、实地调研,了解真实、立体、客观的中国。此次调研行中,8位获奖代表深入中国不同地区,对“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带一路”,让世界更“开放包容”

  来自肯尼亚的获奖者罗杰斯·萨巴纳刚抵达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就看到了非洲舞者的欢迎仪式,当家乡歌曲响起,他十分感动:“广州以友好和包容闻名于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国家间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前驻华首席记者尤莱迪·马丁内斯则在参观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时,对古蜀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些文物如此精美,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在她看来,增进文化交流将有利于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

  珠江两岸流光溢彩,获奖代表乘船夜游,感受穗城发展活力;传承文脉的绣川书院,大家不时交流,共话青白江的发展变迁;“美美与共”的安乐泉旁,一曲高山流水,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传统与现代交织、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无不让获奖代表在采访中感知到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

  “一带一路”,关键在于“互联互通”

  “通过互联互通,共建国家间的商贸往来更加便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法语部副主任俞江说。

  “一带一路”的发展合作在中欧班列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塞尔维亚佩卡特周刊记者布兰科·祖约维奇来到成都国际铁路港展厅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中欧班列路线图上找到自己国家的站点。“我很喜欢看地图,从中可以渐渐勾勒出‘一带一路’的发展脉络。”祖约维奇说,“在中国朋友的帮助下,塞尔维亚目前正在建设匈塞铁路。这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发展战略对接的重大项目。”

  在广州港南沙港区,布兰科·祖约维奇感受到穿越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作为联通世界的港口之一,南沙港的发展体现出全球贸易的繁荣。”

  努尔詹·卡斯马利耶娃的获奖作品是《中国为旅客和货物运输创造一切交通条件》。此次调研期间,她对此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铁路货运量和国际航线的增加表明‘一带一路’一直在延伸。”当了解到宜宾三江汇海科技集团计划启动连接共建国家的供应链后,她表示:“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更多更广的互联互通来造福各国人民。”

  “一带一路”,串连世界“共同发展”

  “看到这么多的区域特色产品真的很有趣!”法鲁克·博里奇在调研京东·西南数字化产融协同平台时感叹道,“我真诚地希望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进而促进波黑的发展。”

  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广汽科技馆展示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技术。《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社长高哈尔·扎希德·马利克对此连连称赞:“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快,我们很期待能借鉴更多中国的经验。我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世界人民连接了起来。”

  来自乌干达的新愿景媒体集团多媒体制片人穆巴拉克·穆加博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极大地改善了乌干达的基础设施建设,期待未来双方可以进行更多合作。

  (本报记者李舫、史鹏飞、陈振凯、杨烁壁、董星辰、梁晓健,环球时报记者张玉滢,环球人物记者冯璐)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2日 1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122/c1002-40123178.html

首次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外长战略对话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 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京同乌兹别克斯坦外长赛义多夫举行首次中乌外长战略对话。双方就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加强发展战略对接进行了全面深入沟通,达成广泛共识,并共同宣布建立两国外长战略对话机制。

王毅表示,中乌是命运与共的友好近邻。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乌关系始终健康稳定发展,保持旺盛生机活力。中方愿同乌方一道,用好中乌外长战略对话这一新平台,推进全方位互利合作,加快构建中乌命运共同体。王毅就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凝聚团结互信的信念。二是打造共同发展的引擎。三是深耕世代友好的民意。四是构筑和平稳定的堡垒。

赛义多夫表示,乌方珍视两国元首牢固互信和乌中睦邻友好,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系列全球倡议,将继续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坚定相互支持,深化战略互信。乌中合作互利共赢,对乌加快实现多元化发展至关重要。乌方完全赞同中方建议,期待全面深化两国全方位合作,推动乌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水平。

双方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内的协作,推进中国-中亚机制建设,维护地区和平发展和安全稳定。

双方还就巴以冲突等交换了意见。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122/c1002-40123129.html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多彩高原——中国西藏当代绘画艺术展”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

  新华网新加坡11月20日电 由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和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多彩高原——中国西藏当代绘画艺术展”开幕式近日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展厅成功举办。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临时代办朱憬、新加坡前国会议员成汉通等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汇集17位中国西藏画家的50幅作品,以反映高原文化特质的布面重彩、传统国画以及现代油画为切入点,通过崭新的概念、视角和技法,将传统中华文化与时代发展变化相结合,呈现了中国西藏当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多元与和谐。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兼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主任肖江华在开幕式上致辞。(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兼中国驻新加坡旅游办事处主任肖江华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当代西藏社会发展,相信这将为促进中新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的了解和友谊发挥积极作用。

  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秘书长李雪艳在开幕式上致辞。(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秘书长李雪艳在致辞中表示,西藏美术界长期与新加坡同仁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此次展览通过绘画艺术把山河壮美、发展和谐和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西藏风采分享给新加坡朋友,期待今后有更多艺术成果交流的机会。

  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副秘书长次旦久美主持了当天开幕式。

  观众聚精会神欣赏本次展出的画作。(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供图)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120/c1002-40122311.html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办“澳洲人唱中文歌”比赛

  新华社堪培拉11月20日电(记者章建华 吕薇)第二届“澳洲人唱中文歌”比赛日前在南澳州首府阿德莱德圆满落幕。

  阿德莱德当地私立学校沃尔福德圣公会女子学校的三名澳大利亚女学生组成“甜蜜蜜”组合,凭借中文曲目《朋友》获得一等奖。

  获奖者卡西娅说,中文是一门非常有趣、美丽又有魅力的语言。另一名获奖者阿兰娜告诉记者,她学习中文五年,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甜蜜蜜”组合的指导老师贝琳达曾多次到访中国,她表示,音乐对于跨文化沟通的贡献特别重要。

  中国驻阿德莱德总领事李东致辞表示,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旋律,文化交流在增进两国人民友好情感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中文歌曲融合了中文和音乐,在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民间友好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成为连接中外民众友谊的重要纽带。

  澳中文化交流促进会荣誉会长约翰·塔普林表示,希望借此活动带动更多人喜爱和学习中文,促进中澳民间深入交流。

  据介绍,“澳洲人唱中文歌”比赛自2022年首次举办以来,得到了澳大利亚当地社区、学校和中文爱好者的广泛支持。今年的比赛吸引了600多名参赛者,年龄最小的参赛者只有5岁,最长者70多岁。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120/c1002-4012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