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中国开放的大门正越开越大”(国际视点)

  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自12月1日起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国实施单方面免签入境政策。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12月1日至10日,相关国家人员入境数量持续上升,6国共有5.96万人次入境中国,日均入境人次较11月30日增长42.07%,其中有2.63万人次是通过免签来华,约占6国入境总人次的44.14%。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6国人士表示,中国扩大免签政策,为便利经贸合作、促进旅游业发展、加强人文交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到中国参展、拜会客户方便多了”

  “这真是一个好消息。”在近日举行的慕尼黑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来自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体育用品经销商施密特对记者说,他经常到中国参加一些展会,以往办理签证会耗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如今中国实施相关免签政策,我们到中国参展、拜会客户方便多了。”

  作为一名经常往返中国和意大利的商务人士,施密特的想法在欧洲工商界颇有代表性。意大利中国理事会基金会会长马里奥·博塞利不久前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他说:“相关免签政策显示中国开放的大门正越开越大。意中双方尤其是企业家应该抓住机遇,加强沟通对话,实现合作共赢。”

  “这是一项明显利好措施,为相关国家人士到中国经商、旅游、探亲等提供了极大便利,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荷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团主席黄钺表示,中国的免签政策在荷兰引起广泛关注,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刷屏。

  明年是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在中国宣布扩大免签政策后,马来西亚也宣布了对中国公民的免签政策。12月1日,马来西亚籍人员免签入境中国1113人次,为当日6国免签来华人数最多的国家。马来西亚侨生公会总会长颜泳和表示,这项政策极大助益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可以减少签证申请成本、节约时间,对商务往来和贸易合作都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瑞士《新苏黎世报》报道表示,中国对6国实施单方面免签入境政策,展现了开放态度,十分值得赞赏。意大利《共和国报》指出,欧洲企业经营者普遍欢迎这一新政策。

  “开启‘说走就走’的赴华旅行”

  欧洲国家是中国入境游客的重要来源地。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2019年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均位居中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前20位。

  德国“中国之旅”旅行社是当地开展赴华旅游业务的知名旅行社。公司总经理刘国胜对记者表示,中国宣布免签政策在德国旅游行业引发强烈关注,业界普遍认为此次政策力度空前,将有效提升德国公民赴华游的热情。目前相关问询量和预订量已明显增多,有多个旅行团计划前往中国。此外,德国途易集团、学术旅行社、SKL旅行社等主打中国旅游线路的旅行社,也已开始加大推介力度。

  全法华人旅行社协会副会长戚晓瑜告诉记者,之前办理赴华签证需要一周到一个月不等,对于当地没有中国使领馆的法国人来说,需要花费的时间和成本会更多。“免签政策公布以来,旅行社接到的咨询增加了不少,很多人甚至临时订下飞往中国的机票,开启‘说走就走’的赴华旅行。”

  一些法国网友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转发、评论这一“好消息”。“不知道你们怎么计划,但我估计不久后将去爬长城!”旅游博主布莱斯展示了此前在云南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在他看来这是“最棒的旅行之一”,“中国是个非常美丽的国家,我要充分利用免签政策再去中国!”

  “此次中国宣布对意大利等国免签,是我们开拓中国市场的绝佳机会。赴华旅游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意大利哥伦比亚旅行社负责人安东弗兰科·塔马斯科从事中国旅游业务已有40年,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前不久,塔马斯科参加了在昆明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他表示,意大利和中国都拥有众多世界遗产,意大利很多民众对中国各地风光、美食等充满兴趣,公司已计划开展一系列推广活动。

  “最近一段时间,赴华旅游的问询和预订业务迅速增长。”马来西亚安达信国际商旅旅行社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家对中国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表现出浓厚兴趣。新政策极大地方便了赴华游客,有力促进了马来西亚民众选择中国作为旅行目的地。“两国人员往来将更加密切,这不仅有助于增进彼此了解,也为马中两国的友好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希望更多人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

  “免签政策后赴华参会等将更加容易,必将极大促进双边投资贸易合作。”胡里奥·塞瓦略斯是西班牙对华投资商业顾问和作家,曾在华工作生活17年。他表示,这项新的签证政策受到商务人士、旅游行业从业者等的热烈欢迎,必将促进赴华旅游、便利人员往来、密切商业合作、扩大人文交流。“这将有力拉近两国人民之间的联系,为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互免签证是庆祝马中建交50周年的一份珍贵礼物,将为两国人民带来实质性便利。”颜泳和对记者表示,这一利好政策为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提供了更便捷和广泛的途径,有助于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互信与理解,促进友好关系深入发展。

  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颜天禄告诉记者,马中双方共同实施免签政策,两国民众可以更便捷地往返。“随着人员交流进一步加强,相信双边合作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取得更显著的成果。”

  荷兰欧亚文化交流基金会创始人扬·斯塔普说,他对这一免签政策感到“非常开心”,它将给荷兰文化艺术界人士前往中国旅行和工作访问带来极大便利,促进两国文旅合作。

  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兰珊德表示,对于像她这样需要经常到访中国的意大利人而言,免签是一大利好消息。“它必将为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创造更多机会。希望更多人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本报柏林、罗马、曼谷、巴黎、马德里、布鲁塞尔、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李强、谢亚宏、白元琪、尚凯元、颜欢、牛瑞飞、张梦旭、郭梓云)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4日 12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14/c1002-40138369.html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密切人文交流 夯实民意基础

  12月12日,在越南首都河内,民众欢迎中国贵宾。
  本报记者 孙广勇摄

  12月8日,在河内大学孔子学院举行的文化体验活动中,越南大学生体验中国书法和剪纸。
  本报记者 张远南摄

  11月2日,中越民间体育赛事交流活动在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举行。图为来自中越两国的民间气排球爱好者在这次跨国友谊赛中交流切磋。
  赵婧汁摄

  11月30日,2023年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文艺晚会在云南景洪市举行。图为来自越南的艺术工作者在表演舞蹈《斗笠舞》。
  新华社记者 胡 超摄

  12月7日,河内胡志明故居一景。
  本报记者 高 石摄

  中越关系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间的友好合作交流是中越两国弘扬传统友谊、增进两国人民友好感情的重要纽带。在习近平总书记和阮富仲总书记战略引领下,两国关系高位运行。两国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日益密切的人文交流就像蜿蜒流淌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中越友好交往的奔涌长河。

  了解彼此 产生共鸣

  广场上,中国国旗和越南国旗迎风飘扬;剧院里,具有两国民族特色的乐曲声声动人心弦;校园内,一幅幅书法和剪纸作品让越南年轻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连日来,中越友好成为越南首都河内很多民众谈论的话题,本报记者在河内采访的很多人士都表达了让两国友谊代代相传的愿望。让中越两国民众更深入地了解彼此文化、产生共鸣,厚植两国友好情谊成为共同的期待。

  越南指挥家童光荣这几天一直在为越中文化交流活动认真准备着。尽管此前已策划推出多部融通两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但他这次格外重视,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越南和中国都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通过音乐、舞蹈等作品唤起共鸣,促进两国年轻人了解彼此国家,拉近心灵距离。厚植民间友好,让两国友谊薪火相传是我们共同的心愿。”童光荣说。

  时间回到2017年11月12日。应邀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内出席越中友谊宫落成移交仪式暨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河内中国文化中心的设立,为越南民众特别是青年近距离感知中国提供了更多契机。“中国旅游文化周”等活动让他们有机会领略中国秀丽的自然风光和鲜活的民俗传统。今年5月和9月,河内中国文化中心还举办了“茶和天下·旅游文化周”和“中越一家亲·天涯共此时”——中国广西民族艺术晚会等活动,反响热烈。

  河内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运发对本报记者表示,文化活动有助于促进两国民心相通。“我们组织了面向两国年轻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让越南年轻人走近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多,两国传统友谊在年轻一辈中不断延续。”陈运发说。

  相互学习 相互成就

  越南河内大学孔子学院,是越南年轻人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越南青年黎玫香在这里实现了从学员到“导演”的转变——每次孔子学院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总能看到她在导播台手持对讲机现场协调的身影。“我身边的好多朋友对中国并不陌生,但仍有距离感。然而,当他们走进孔子学院,亲身参与这里举办的文化活动后,这种距离感就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我想这就是文化交流的力量。”黎玫香说。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促进各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和纽带。深化中文教育交流合作是中越两党两国领导人和两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

  今年,来孔院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越南考生达1.5万人次,再创新高。今年4月在河内举办的2023汉语水平考试中国留学展上,咨询汉语水平考试、赴华留学深造的越南青年络绎不绝。

  越南高中生阮惠英一直向往到中国留学,说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中国高校,她如数家珍。“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我和很多同学都在使用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智能手环等终端产品,非常好用!这可能也是吸引我去中国留学的一个原因。”阮惠英说。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2—2023学年共有超过2.3万名越南学生来华学习。“越中两国自2008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副校长邓氏秋香表示。

  为帮助越南学生更好地在华学习深造,中国逐步为越南留学生建立了以政府奖学金、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为主,以地方政府和高校奖学金为辅的奖学金体系。2023—2024学年,41名越南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还有越来越多的越南学生申请到中国地方政府和高校给予的学费减免和补贴等待遇。2022年,中方宣布,未来5年向越方提供不少于10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和不少于1000个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名额,帮助越方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国际中文教师。

  越南VIMISS教育公司负责人陈英钟表示,很多越南学生通过到中国学习和进修开启了人生新篇章。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越南青年裴氏青玄对在中国留学的经历记忆犹新:“从专业知识到社会实践,从城市景观到风土人情,我在中国收获满满,这份珍贵的经历我将铭记一生。”

  越南教育与培训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阮海清表示,越中教育合作有着悠久传统,双方在医学、艺术、体育、工程等领域的合作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很多从中国留学归来的越南青年,相继成为各行业骨干。他们也是越中友谊的传承者和越中关系的促进者,为两国世代友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旅游合作 双向奔赴

  美丽的下龙湾,天蓝水碧。中国游客曹磊在游船上一边聆听越南导游对下龙湾奇石的精彩讲解,一边用手机记录海天一线、点点白帆嵌入玉盘的美景。

  旅游业是越南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是越南重要的外国游客来源地。今年以来,两国人员往来迅速恢复,前10个月中国赴越游客超过130万人次,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成功试运营。北京、杭州和河内、下龙湾等地,成为两国民众走进彼此国家的首选打卡地。

  “运送中国游客的旅游大巴多了起来,附近的餐馆等店面人气也越来越旺。生意越来越好,员工的收入也更有保障了。”越南西湖旅游公司负责人吕雪琴说。

  在河内,一湾美丽的西湖水,让中国游客流连忘返;远在千里之外的杭州西子湖畔,“最忆是杭州”的江南美景为越来越多越南民众所向往。河内市为杭州市来越举办“丝路记忆、最忆杭州”文化旅游推介活动提供便利,杭州市为越南工贸部贸易促进局设立贸易促进办公室创造条件。越南文化体育与旅游部旅游总局副总局长何文超表示,河内与杭州都有一个美丽的“西湖”,如今河内与杭州等地之间航线便捷,杭州美景美食和文化产品对越南游客别具吸引力。

  中越双向旅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在促进两国民心相通的同时,也让中越传统友谊不断巩固。“共饮一江水,朝相见、晚相望”,这是歌曲《越南—中国》里的歌词。中越两国民众在交往与交流中,更多了解中国故事和越南故事,让中越友好扎根人民心间、代代薪火相传。

  (本报河内12月12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3日 05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13/c1002-40137477.html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在加沙地带立即实现人道主义停火

新华社联合国12月12日电(记者王建刚)联合国大会12日以153个国家支持、10个国家反对、23个国家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在加沙地带立即实现人道主义停火。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13/c1002-40137454.html

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普京:俄罗斯将继续加强海上力量建设

新华社莫斯科12月11日电(记者华迪)俄罗斯总统普京11日在俄北方机械制造厂表示,俄罗斯将继续加强海上力量建设,持续为海军配备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并增加量产。

据俄罗斯总统网站11日发布的消息,位于阿尔汉格尔斯克州北德文斯克市的北方机械制造厂当天为“亚历山大三世”号核潜艇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号核潜艇举行升旗仪式,普京参加仪式并宣布这两艘核潜艇开始在俄海军服役。

普京在致辞中表示,“亚历山大三世”号核潜艇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同级潜艇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威力,它们很快将在太平洋舰队执行战斗值班任务。

普京说,北方机械制造厂将在未来几年为俄海军建造并交付另外3艘“北风之神-A”级核潜艇。目前还有5艘“亚森-M”级核潜艇正在建造中,其中“阿尔汉格尔斯克”号核潜艇已进入建造的最后阶段。

据悉,“亚历山大三世”号是“北风之神-A”级战略核潜艇系列的第三艘,“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号是“亚森-M”级多用途核潜艇系列的第二艘,二者均属于第四代核潜艇。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12/c1002-40136529.html

王毅同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通电话

  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电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应约同伊朗外长阿卜杜拉希扬通电话。

  阿卜杜拉希扬高度赞赏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期间为在加沙实现人道停火所作的努力,感谢中方为推动伊朗和沙特和解作出的贡献,表示伊方愿同中方加强各领域合作,推动伊中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王毅表示,中方愿同伊方落实好今年习近平主席和莱希总统两度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加强沟通、巩固互信、拓展合作,在国际和多边场合协调配合,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两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及国际公平正义,推动中伊关系行稳致远。中方支持伊朗和沙特继续改善关系,促进地区国家团结合作,把地区和平与安全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双方重点就加沙局势交换了意见。阿卜杜拉希扬表示,伊方反对针对妇女和儿童的杀戮,主张立即在加沙停火止战,开辟人道主义救援通道。联合国在巴勒斯坦问题的未来解决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伊方愿同地区国家保持密切沟通,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伊方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期待中方更积极致力于缓解加沙局势,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王毅强调,在巴以冲突问题上,中方立场概括起来就是尽快停火止战,确保人道救援,恢复“两国方案”。中方的立场同阿拉伯国家一致,同伊斯兰国家和国际社会具有高度共识。各国应就此发出更强有力声音,形成更一致立场。中方认为,任何涉及巴勒斯坦前途命运的安排都应充分反映巴勒斯坦人民的意愿,充分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权和自决权,体现“巴人所有、巴人主导、巴人治巴”。中方愿同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加强沟通协调,为重回“两国方案”逐步创造条件,为真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继续发挥作用。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12/c1002-40136525.html

迪拜气候大会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秘:零和思维必将危害全球安全

新华社迪拜12月11日电(记者郭爽 王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11日在《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最后阶段强调,零和思维必将危害全球安全,各方应加速行动,尽快达成共识。

斯蒂尔在当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新的案文即将出台,他敦促各方加速行动,“在迪拜开启真正造福人类和地球的新篇章”。

“在(联合国气候谈判)关键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们一分钟也不能耽误,”斯蒂尔说,“‘我赢你输’必将导致集体失败,归根到底,这关系到全球80亿人的安全。”

斯蒂尔指出,COP28将完成的《巴黎协定》全球盘点需帮助所有国家摆脱困境,他敦促各方清除不必要的障碍,摒弃渐进主义,坚持包容、代表性和透明度等关键原则。

本届大会以“团结、行动、落实”为主题,将完成《巴黎协定》的首次全球盘点,并期待就多个重要问题取得进展,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大会计划于12日闭幕。(参与记者:邰背平、罗晨、王东震、余福卿)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11/c1002-40136522.html

2023年12月10日 星期日

联合国秘书长承诺不放弃推动加沙人道主义停火

新华社多哈12月10日电(记者汪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0日在卡塔尔出席多哈论坛时说,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平台受困于地缘政治分歧,但他不会放弃推动加沙人道主义停火。

古特雷斯当天在第21届多哈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敦促联合国安理会努力避免加沙地带的人道灾难,并再次呼吁实现人道主义停火,“遗憾的是,安理会未能做到……我承诺我不会放弃”。

美国8日否决了安理会一份旨在推动实现巴以人道主义停火的决议草案。多国对此表示失望和遗憾。

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在论坛开幕式上说,卡塔尔与地区和国际合作伙伴将继续合作,以实现加沙地带停火,“我们的努力没有停止”。

多哈论坛一般每年举办一届,主要聚焦地区和国际形势、全球挑战等议题。本届论坛为期两天,将围绕巴以冲突、地缘政治、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等议题展开讨论。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11/c1002-4013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