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4年1月1日 星期一

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中国非遗在德国展现别样风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湖杂技”的传承保护单位一一江苏省杂技团携项目《炼——倒立技巧》亮相德国斯图加特,在岁末为德国民众送上来自东方的别样风情。2022年,《炼一一倒立技巧》获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据悉,该项目将于2024年参加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并角逐奖项。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101/c1002-40150480.html

齐塞克迪连任刚果(金)总统

  新华社金沙萨12月31日电(记者史彧)刚果(金)国家独立选举委员会12月31日公布的初步计票结果显示,现任总统齐塞克迪赢得新一届总统选举,实现连任。

  刚果(金)国家独立选举委员会在首都金沙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在12月20日举行的总统、议会和地方选举中,齐塞克迪获得73.34%的总统选举选票,加丹加省前省长卡通比、为公民和发展而战斗党领导人法尤卢分别获得18.08%和5.33%的选票,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国家独立选举委员会表示,本次选举的投票率约为43%。根据选举日程,刚果(金)宪法法院将在明年1月10日宣布选举最终结果,新总统将于明年1月20日宣誓就职。

  12月31日早些时候,多名反对派总统候选人称选举不公正,呼吁民众举行游行示威,并要求重新举行选举。

  齐塞克迪2019年就任刚果(金)总统。根据选举法,刚果(金)总统选举每5年举行一次。总统选举采取一轮选举制,候选人只需获得简单多数即可当选总统。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101/c1002-40150318.html

丹麦女王宣布明年1月退位

  新华社哥本哈根12月31日电(记者林晶)现年83岁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12月31日晚在首都哥本哈根阿马林堡宫发表新年致辞,宣布将于2024年1月14日退位。

  玛格丽特二世在致辞中说,她今年2月接受背部手术后开始有退位想法。明年1月14日是她登基52周年纪念日,届时她将退位,并将王位传给其长子腓特烈王储。

  玛格丽特二世在致辞中感谢民众、政府和议会对她和王室的支持和信任。

  丹麦首相府办公室当晚发表声明,对玛格丽特二世女王50多年来为丹麦作出的奉献和努力表示感谢,并对明年1月新国王继位表示期待。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101/c1002-40150319.html

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国际锐评丨中国外交如何更有作为?这场重要会议给出答案

临近岁末,一场被视为中国外交政策“风向标”的重要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时隔5年半再次召开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世界变乱交织、中国发展面临复杂严峻外部环境的背景下,中国决策层怎样定调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未来将如何发力?从这场会议中,人们寻找到答案。

回顾总结新时代十年中国外交的成就和经验;对世界大势作出研判;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未来外交工作的主线;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这场会议的信息量很大。外界从中清晰看出中国外交的方向目标、着力点,感受到中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对中国外交而言,这场会议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过去十年,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命题,中国外交不断作答。“人类命运共同体”连续七年写入联大决议,多次写入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受到世界欢迎。促成沙伊握手、斡旋巴以冲突、应对气变挑战……中国站在公平正义的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一些评论指出,一些西方大国为维护霸权不断挑动冲突对抗,而中国持续不懈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成为世界“稳定之锚”。这也是为何每当世界发生大事,人们都会关注中国怎么看、怎么做。

当前,地缘冲突此起彼伏、经济复苏乏力、极端天气频发,国际社会弥漫着一种悲观情绪:我们这个世界会好吗?对此,会议作出这样的判断——“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透过迷雾,“三个不会变”对世界局势精准“把脉”,向世界传递了宝贵信心。只要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坚定信心、同舟共济、走正确发展道路,眼下的困难都是暂时的,而且办法总比困难多。

今年是中方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它追求的世界发展愿景是怎样的?它的实现路径和平台是什么?这次会议作出了全面、清晰的阐释,并且明确指出,中国未来的外交工作将继续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

“这一理念已成为中国外交最鲜明的‘身份标识’。”相关专家对《国际锐评》指出,无论是欧洲历史上推行的平衡均势外交,还是美国所谓“自由国际主义”外交,都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发展。相比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截然不同的世界观、秩序观、价值观,中国不仅希望自己发展好,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能一道发展好。这一理念将对世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有了明确坚定的目标,还得有应对困难挑战的办法。当前,全球突出的政治安全风险在于,某些西方国家担心霸权旁落,肆意打压他国,推动阵营对抗,鼓吹“新冷战”。它们还以“去风险”为名,推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阻碍破坏经济全球化。受制于不合理的全球治理规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遇阻。

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议提出了“两个倡导”——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这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体现了公平正义,代表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和共同心声,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重大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2024年1月1日起,金砖机制将正式迎来新成员,“全球南方”力量将进一步壮大。作为“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中国将继续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普遍认同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就有望迎来新局面。

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透过这场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人们不难感受到中国外交的理性自信、担当有为。“新征程上,中国外交将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这意味着,中国将为完善全球治理、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而一个更有作为的中国,对世界无疑是机遇与利好。

(国际锐评评论员)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31/c1002-40150111.html

努力为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多位驻外使节谈新征程上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努力为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多位驻外使节谈新征程上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新华社记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对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多位驻外使节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时代十年,我们在对外工作中经历了不少大风大浪,战胜了各种困难挑战,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我国外交的战略自主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面向未来,使节们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历史担当、更加富有活力的创造精神开展对外工作,努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三大全球倡议等一道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既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党大国领导人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也引领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为我们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根本路径和方向指引。这是实实在在解决当今世界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今年,在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踏上新征程,谱写了精彩纷呈的新篇章。

  “在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大背景下,中俄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表示,中俄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逻辑,也有先天优势,更重要的是有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今年,两国元首实现互访,高层交往更加频密,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并继续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表示,今年以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把舵领航、亲力亲为,在旧金山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了成功会晤,不仅推动中美关系止跌企稳,而且开辟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为新时期中美探索正确的相处之道指明了方向。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把中美元首会晤的成果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外交人员,我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在对外工作中的伟力。”中国驻埃及大使廖力强说。

  廖力强表示,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深刻影响着中东地区,中东人民盼和平、谋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中方重视发展同中东国家的关系,双方致力于加强政治互信、推动务实合作、增进人文交流。中国在巴以冲突等地区和国际热点问题上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体现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东地区广受欢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受到中东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得到普遍赞誉。

  中国驻南非大使陈晓东表示,今年8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在约翰内斯堡顺利召开并成功实现历史性扩员,明确发出了金砖国家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团结合作、携手前进的响亮声音,增强了“全球南方”国家联合自强的信心和底气,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明年,下一届中非合作论坛会议将在中国举办,中非将再一次共商未来发展大计。陈晓东表示,要继续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发展壮大“全球南方”的力量,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我们要继续落实好元首外交达成的各项成果,推动中南和中非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发展。”

  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为今年中国元首外交圆满收官。

  中国驻越南大使熊波表示,此访期间,双方一致同意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为中越关系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未来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规划指引,一张蓝图绘到底,进一步加大同东盟国家在互联互通方面的合作,同周边国家携手共赢,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发展,为地区和世界注入更多的稳定性、确定性和正能量。”

  展望未来,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

  “我们要继续推动国际社会广泛深入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认识到这是解决当今世界问题的根本出路和路径。”张军表示,未来要继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在联合国和多边平台上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携手各国应对挑战,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更坚实战略支撑。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新征程上的对外工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张汉晖说。(记者许可、马卓言、冯歆然、郑明达)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30/c1002-40149975.html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特稿:守望相助60年——与非洲携手共命运的中国援非医疗队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特稿:守望相助60年——与非洲携手共命运的中国援非医疗队

新华社记者崔可欣 杨骏 许正

有一份友谊,跨越了60年的时光,历久弥坚。

有一颗种子,经过几代人的精心灌溉,在非洲大地上生根发芽。

1963年4月,第一批援助阿尔及利亚的13名中国医疗队队员抵达阿西部城市赛伊达,拉开了中国援非医疗的序幕。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为许多国家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

一批又一批中国白衣天使奔赴非洲,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谱写一个个大爱无疆的动人故事,彰显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同甘苦、共命运的天下情怀。

2023年12月29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30个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苦中作乐 薪火相传

赛伊达地处撒哈拉沙漠边缘,干旱和强日照让植物难以存活,沙尘暴更是“家常便饭”,生活和工作环境艰苦。在这座被称为“沙漠之门”的阿尔及利亚小城,一批批中国白衣天使默默奉献、薪火相传。

现年90岁的张友明是中国首支援阿医疗队中的一员。她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在援外两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上千台手术。让张友明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斯累玛尼的牧民,她因难产导致大出血并休克,张友明在为她接生后守了几天几夜直至她脱离危险。

“您就是我最信任的人!”斯累玛尼出院时激动地说。

涂大椿是第23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骨科医生。因科室人手严重不足,他曾连续三个月每天早8时到晚10时值班,每三天还要上一次急诊夜班。涂大椿说,深蓝色的手术服因长时间被汗水浸泡,一天下来竟变成灰色。

60年来,中方向阿方派出医疗队27批次、医护人员3522人次,累计诊治患者2700多万人次,接生新生儿超过207万名。时至今日,在阿尔及利亚,特别是在撒哈拉沙漠及周边省份医疗资源仍然短缺,扎根当地的中国医疗队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位于印度洋的非洲岛国科摩罗,中国医疗队队员们每天要翻山越岭至少45分钟才能到达医院,有时还会遭遇暴雨、泥石流和塌方。“我们心中也曾有过慌张、彷徨,但是一想到自己是代表中国来援助的,绝不能退缩,大家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不断适应当地的环境和工作。”第15批中国援科摩罗医疗队队员苏勇说。

在西非国家加纳,中国医疗队驻地医院常常缺水断电,给手术和诊疗带来很大挑战。“但这么多年来,无论多苦多难,中国医疗队这支英雄的队伍里始终没有一个人掉队。”第12批中国援加纳医疗队队长杜育杉说。

精术济世 医者仁心

60年间,中国医疗队用仁心仁术造福了无数患者。在许多当地民众眼中,中国医生就是他们的“定心丸”。

在非洲东部国家坦桑尼亚,第26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所在的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收治了一名二尖瓣置换术后并发多种疾病的老年女性患者。病人病情危重,且长期口服抗凝血药物,出血风险极高,当地医院没办法为她手术。

中国医疗队医生孙旭方接诊后,经过反复评估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决定主刀完成微创手术。在关键手术器械缺乏的情况下,孙旭方仍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手术,在场观摩手术的当地医生赞不绝口。

“感谢中国医生为我妈妈进行手术,中国医生的医术是最高明的!”患者家属激动地说。

玛玛彻莉来自莱索托一个偏远山村,长期承受着“怪病”折磨。她的上腹和下腹各长出一个巨大的包块。由于当地医疗资源稀缺,加上病情复杂,她四处求医却没有一家医院能够收治。

听说在莱索托北部莫特邦医院有中国医疗队,玛玛彻莉重新燃起希望,来到这里。中国医生经过仔细检查,诊断玛玛彻莉的症状为“巨大子宫肌瘤合并上腹壁巨大疝”。整个手术历时约3个小时,玛玛彻莉术后恢复非常顺利。她激动地说:“谢谢中国医生,没有你们的帮助,我永远也无法摆脱这个‘怪病’的折磨,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

在博茨瓦纳卫生部长迪科洛蒂看来,中国医疗队对博医疗卫生系统十分重要,填补了博医疗技术领域许多空白。“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缺乏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国医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为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授人以渔 情真意切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是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一环。过去60年,中国援外医疗队不仅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还极大地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从“输血”到“造血”,培养当地医疗人员10万余人,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非洲之角、亚丁湾西岸的吉布提,最大的公立医院贝尔提耶医院里开设有该国唯一的针灸科。中国医疗队中医医生周乃忠和连新刚每天接诊数十名患者。他们通过针刺、推拿等为病患减轻病痛,中医也在当地逐渐被熟知和喜爱。

2022年11月,援吉医疗队在首都吉布提市举办首个中医针灸推拿培训班,从吉全国范围内选拔的13名医务人员参加培训课程,为当地百姓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中医人才队伍”。

今年是中国向塞拉利昂派遣医疗队50周年。过去50年里,中国24支援塞医疗队共培训5000多名当地医护人员。塞卫生部长登比说:“中国医疗队为塞拉利昂提供的培训非常重要,帮助我们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我们的医务人员从中学到很多。”

14岁的阿尔及利亚女孩阿努尔尼告诉记者,中国医生像妈妈一样关怀、照顾她。就在一年前,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医生李洪玲通过当地罕见的微创腹腔镜手术,以极小的切口为她成功摘除了卵巢囊肿。谈及未来的梦想,阿努尔尼腼腆地说,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医生,“像李医生一样”。

60年间,中国白衣天使对待非洲当地患者情真意切,他们的身影已深深印刻在当地老百姓的心里。

1975年,中国援埃塞俄比亚首批医疗队队长梅庚年牺牲在援非工作岗位上,当地老人泽乌迪一家三代为这位中国医生义务守墓48年。

1998年,梅庚年的长子、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10批医疗队队员梅学谦来到墓前,见到了为父亲守墓的老人,听着老人用阿姆哈拉语反复说着:“阿么塞格那胡(谢谢)!”

这一声声“阿么塞格那胡”,是对中国医生最高的褒扬,也是对中非友谊最好的诠释。(参与记者:周楚昀、凌馨、谢昊、华洪立、谢江)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29/c1002-4014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