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促进非洲不断释放人口红利(新时代中非合作)

  在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内,当地学生正在进行机器人操控练习。
  本报记者 沈小晓摄

  在由中企和肯尼亚教育部联合举办的第八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上,乌干达学员在进行实操比赛。
  张 勇摄

  参加非洲国家“绿色长城”建设专题研修班的非洲各国学员走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的小壕兔光伏项目,观摩了解当地光伏治沙经验。
  本报记者 周 輖摄

  中企培养的尼日利亚火车司机驾驶中国造动车组,驰骋在拉各斯轻轨蓝线上;中国与科摩罗合作培训的医务人员救治众多患者;从中国留学归国的埃塞俄比亚学子借鉴中国电商经验创办数字金融公司,为当地提供在线支付服务……从“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到“九项工程”,再到“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为非洲的未来培养更多人才,是中国助力非洲发展一以贯之的举措。中方结合相关国家的实际需求,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才,助力非洲国家不断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为各国青年成才搭建的理想平台”

  “鲁班工坊是中国为各国青年成才搭建的理想平台,帮助我实现了梦想。”回忆起在鲁班工坊学习的日子,23岁的吉布提青年艾查兴奋不已。2019年3月,非洲首家鲁班工坊在吉布提正式揭牌成立,艾查成为首批24名铁道专业学生之一。“我们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艾查说,得益于鲁班工坊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加上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锻炼,许多青年和他一样很快就掌握了相关技能,成为亚吉铁路的工作人员,为吉布提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埃及鲁班工坊为当地学生提供汽车发动机拆卸、检查、维修和组装相关的系统教学,南非鲁班工坊为当地物联网和3D打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摩洛哥鲁班工坊为当地培养紧缺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为当地学生开设机器人操控练习课程……目前,中国在非洲已建成17个鲁班工坊,不仅促进了非洲职业教育发展创新,也为当地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先培训,后比赛,由中航国际与肯尼亚教育部联合举办的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连续举办8届,已有来自肯尼亚、埃及、乌干达、加纳等10个国家的300余所大中专院校近1300名选手参与其中;中非职业教育联盟与坦桑尼亚、塞舌尔、卢旺达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合作,修订并开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岗位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在赞比亚,中企承建的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创办中国水电培训学院,改变了300多名赞比亚青年的命运……

  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探索职业教育解决方案,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授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表示:“中国对非职业教育援助已成为非中深化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非洲人才能力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8月,中方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宣布实施“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计划每年为非洲培训500名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师资,培养1万名“中文+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中方愿邀请两万名非洲国家政府官员和技术人才参加研修研讨活动。为支持非洲提升科教创新能力,中方还将实施“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启动10个中非伙伴研究所试点项目。

  非盟委员会经济发展、贸易、旅游、工业与矿业委员阿尔伯特·穆昌加表示,非洲同中国在相关领域合作正在推动非洲人力资源优化,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期待在“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等框架下取得更多成果。

  “与中国专家的合作提升了本地技术人员能力”

  “我相信通过奋斗,总有一天我的工坊可以做大做强。”34岁的尼扬博·奥贝德家住卢旺达南方省穆汉加市附近,距离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不远。他从事食用菌培育行业5年多,去年6月曾到中国参加菌草技术培训。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通过菌草技术培训,已扶持50多家生产食用菌菌袋的卢旺达企业和合作社,目前从事食用菌培育的当地农户超过4000户,整个产业链带动3万多人就业。

  通过中非务实合作“九项工程”,中国立项实施向马拉维、布隆迪、科特迪瓦提供农业技术援助等47个减贫和农业项目,充分发挥24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作用,派出农业专家500余人次,培训近9000人次农业人才,有力支持非洲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布隆迪,经过培训的数十名青年骨干运用所学技术,带领当地民众走上致富路,还被聘请带队前往邻国传授经验。布隆迪环境、农业和牧业部部长普罗斯珀·多迪科表示:“与中国专家的合作提升了本地技术人员能力。布中合作是双赢的。”

  中非农业教育项目——“中非科技小院”面向非洲招收农业专业来华留学生,用中国农业经验帮助非洲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自2019年启动以来,项目已在非洲12国招收了91名农业人才,这些学生也成为了中非深化合作的见证者和建设者。

  来自布基纳法索的萨图宁从“中非科技小院”项目毕业回国后,继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父母和邻居等都成了他的技术帮扶对象。“现在,我们的稻谷产量翻了一番,中国技术可以在布基纳法索成功实践!”萨图宁说。

  来自中国的农作物品种和农科技术跨越山海,在非洲大陆生根发芽,中国技术正切实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物资总会损耗报废,培训得来的知识却会永远流传。”谈到刚中农业合作成果,刚果(布)农业部部长保罗·恩戈博由衷感慨。

  “在中国研修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埃塞俄比亚与中国的发展有相似之处,通过在中国学习、调研,可以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经验。”不久前,埃塞俄比亚贸易和工业部前国务部长特卡·恩特哈布从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2024届理论经济学(国家发展)专业博士毕业。他说:“回国后,我会从埃塞俄比亚实际情况出发,推动政府部门与企业、社区等沟通,让发展计划更好地落地实施。”

  通过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中方为70多个国家培养了400余名高端人才,其中一半以上来自非洲国家。此外,中方近年来通过组织举办援非培训班、设立专项奖学金等,支持非洲优秀青年来华学习,大力支持非洲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

  可持续发展、菌草产业发展、财务体系管理建设、公共行政管理、传染病防治……今年以来,中方针对非方需要举办多个主题的研修班。“在中国研修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今年4月,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东非区域办公室项目管理官员葛莱提恩·卡萨巴来华参加非洲国家“绿色长城”建设专题研修班,在研讨课和实地走访过程中收获颇多。“中国因地制宜,探索出网格固沙、飞播治沙、光伏治沙等荒漠化治理方案,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居民致富,这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我将仔细研究所学内容,推动非中在相关领域展开更多合作。”

  位于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内的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是中国与肯尼亚乃至与整个非洲大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监测、微生物及现代农业应用等领域开展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通过该中心的奖学金项目,已有近300名非洲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心还累计为非洲14个国家培训超过1000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国—非洲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穆内内表示:“中国一直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将先进技术成果传授给非洲国家,助力非中双方实现共同发展,带动许多普通人分享发展红利,实现人生理想。”

  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纳赛尔·布希巴认为,非中能力建设合作将“不断拓展新领域、迈向新层次,为民众带来更多福祉”。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7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7/c1002-40306580.html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中非农业合作,共绘非洲减贫发展蓝图(新时代中非合作)

  中国援建的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内的稻田。
  新华社记者 侯 鸣摄

  在位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的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外研究者就选种育种进行交流。
  本报记者 黄炜鑫摄

  在中国—乌干达农业合作产业园的试验田里,当地工人正在收获中国狐尾小米。
  龙文靖摄

  近年来,中非农业合作蓬勃开展,农业专家技术援助和培训,先进农业技术转移,建设农业园和推广菌草、杂交水稻等作物种植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丰富了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菜篮子”,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同非方探索合作新路径、全面推进农业合作,共绘非洲减贫发展蓝图。

  鼓起“粮袋子”,丰富“菜篮子”

  8月的东非高原,雨过天晴。乌干达卢韦罗区奇那布拉村,中国专家正在村民朱利亚斯家的田地试种中国狐尾小米。来自中国的小米品种籽粒丰硕,相比乌干达当地品种,不仅产量成倍提升,而且生长周期大幅缩短,近年来在乌干达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听说中国专家到来的消息,10多名村民赶了过来。“轰隆隆,哒哒哒……”随着中国专家带来的播种机驶过,种子被均匀撒入松软的土壤中,3个中国狐尾小米品种播种完毕。“有了中国专家的指导,今年一定能有个好收成!”朱利亚斯的心中充满期待。

  2012年10月,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实施3期,在乌干达11个区的26个村开展中国狐尾小米示范种植。

  乌干达托罗罗区色各热村村长欧文说,经过两期示范带动,村里已有10多户人家加入了种植,每户平均增收近250万乌干达先令(约合4800元人民币),“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在非洲大陆西侧,布基纳法索国家1号公路附近的纳柳水稻示范区,50公顷水稻正进入抽穗期,长势喜人。“运用中国技术,稻谷长势特别好,产量也大幅提高。”纳柳村水稻种植技术员提恩·迪纪布埃尔说。

  6年多来,中国援布基纳法索农业技术专家组在这里推广中国水稻栽培技术,不仅让示范区的水稻产量达到当地平均产量的两至三倍,还引种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3个优良中国水稻品种。说起村里发生的变化,纳柳村村长齐恩德赫贝多戈·萨拉喜不自禁:“与中国农业专家的合作极大地推动了这里的农业发展。”

  中国狐尾小米和杂交水稻在广袤的非洲田野上不断落地生根、结出饱满籽粒,是中国帮助非洲民众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改善粮食困境的缩影。

  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粮食产量,一组数据极有说服力:中国杂交水稻在20多个非洲国家“扎根”,推动多国水稻产量从每公顷平均2吨提升到7.5吨;中国农业科学院向9个非洲国家发放1000多份绿色超级稻材料,累计推广面积5.7万公顷,产量比当地品种提高20%以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向非洲推广“华南5号”木薯,产量水平比当地品种高出4倍……

  塞内加尔农业、乡村设施和粮食安全部部长桑巴·恩迪奥贝纳·卡高度评价塞中农业合作成果:“塞中农业合作是全方位的,不仅提高了塞内加尔的农业生产效率,也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中方还将建设中国—非洲热带农业海外科技中心,在非洲地区示范推广木薯新品种新技术50万公顷以上;与联合国粮农机构围绕水稻价值链提升、粮食体系可持续转型、土壤健康等实施合作项目;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在非洲国家启动“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等。

  “中国在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洲联盟驻华代表处常驻代表拉赫曼塔拉·奥斯曼说,中国的技术优势和政策专长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经验,在助力非洲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蓄好“人才池”,增强“创新力”

  “我的公司每周可生产600公斤鲜蘑菇,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出口到坦桑尼亚、乌干达和刚果(金)等国家。”2014年,卢旺达青年莱昂尼达斯·穆希米伊马纳在首都基加利创办了一家食用菌培育工坊,带动全村60多户农民走上“脱贫路”。

  谈到创业的原因,穆希米伊马纳说,动力来源于2013年他先后参加了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中国福建农林大学举办的菌草技术培训班。

  由于成本低、见效快,菌草技术尤其受到非洲国家青睐,已成功在中非共和国、卢旺达等国推广。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在7个非洲国家建立,很多非洲学员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根据《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中国已向非洲派出500余名农业专家,培训近9000人次农业人才。截至去年底,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了玉米密植、蔬菜栽培、木薯快速繁育等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有力支持非洲农业现代化进程。

  科技创新是引领中非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加强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汇聚了中国和肯尼亚两国农技专家和人才,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作物的抗性基因检测,筛选和培育更优良的种子。“过去,肯尼亚运用的农业、园艺技术都来自欧洲,大农场的经理都是欧洲人;如今,在中国的帮助下,我们自己也掌握了技术。”肯尼亚农业专家理查德·穆卢瓦感叹。

  2023年11月,在海南举办的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倡议。“通过合作研究、种质资源交流、联合能力建设等方式,将有力促进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非洲联盟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莱拉·巴尔纳巴·洛科桑说,依托这一新平台,非中农业科研力量将聚焦更多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并获得解决方案。

  传授“致富经”,拓宽“致富路”

  数据显示,在中非共同实施“九项工程”的减贫惠农工程项下,中国立项实施向马拉维、布隆迪、科特迪瓦提供农业技术援助等47个减贫和农业项目。中国减贫经验正在助力更多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林格四村,中国专家组创新探索出以“生产性投入基金”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的模式,带动该村134户1072人全部脱贫。这一减贫模式之后又在布隆迪56个减贫示范村成功推广,实现水稻年均增产2.8万吨,增收560万美元。布隆迪政府将“依靠援布农业组水稻高产技术助布减贫”列入国家农业发展规划。

  在津巴布韦西马绍纳兰省孜温巴地区,中国专家组坚持农户自愿自主经营原则,与村民成立合作社,实施种养结合项目,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系统传授玉米、土鸡、肉兔等种植养殖技术等,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得益于切实成效,津巴布韦减贫示范村案例荣获第三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在肯尼亚纳库鲁郡马坦吉提萨村,肯尼亚首个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正在建设中。项目采用“示范农户带头,其他农户跟进”的工作方式,推广粮用菜豆新品种及多项当地急需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减贫。

  …………

  中国始终将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对非合作的优先重点领域,通过援建农业基础设施,派遣农业专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农用物资以及援外培训、三方合作等方式,中国持续助力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展望未来,中方将继续帮助非洲拓展粮食作物种植,鼓励中国企业加大对非农业投资,加强种业等方面农业科技合作,促进非洲农业转型升级,助力非洲国家减贫发展事业。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6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6/c1002-40305724.html

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中国—洪都拉斯企业贸易对接会助力两国经贸合作

  本报特古西加尔巴8月23日电 (记者谢佳宁)“中国—洪都拉斯企业贸易对接会暨签约仪式”23日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举行。中洪两国企业在对接会上签署多项贸易协议,合同总额共计1800万美元。

  洪都拉斯经济发展部部长塞拉托在活动上说,洪中建交以来,两国贸易快速发展,洪咖啡等特色产品对华出口潜力巨大。洪方将继续与中方加强交流合作,推进双边自贸协定谈判,推动两国企业达成更多合作成果。

  中国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表示,中方欢迎洪都拉斯企业来华参加第七届进博会,不断拓展中国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驻洪都拉斯大使于波表示,中洪建交一年多来,两国各领域合作强劲起步。中方愿与洪方共同努力,尽快完成自贸协定谈判。中国将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为洪都拉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多机遇。

  对接会吸引中洪两国近100名企业家和代表出席活动并开展洽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5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5/c1002-40305481.html

2024年8月23日 星期五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首访南非

  本报约翰内斯堡8月23日电 (记者杨讴)执行“和谐使命—2024”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22日抵达南非,开始进行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并提供医疗服务。

  这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首次访问南非。

  访问期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将利用主平台开展医疗服务,并派出专家分队赴当地医院开展联合会诊、学术交流,赴西开普大学中医孔子学院开展中医专场学术交流。“和谐使命—2024”任务指挥员将拜会南方军政官员,南多名政要也将登船参加活动。此外,任务官兵代表还将赴当地学校开展文化联谊,与南军官兵举行篮球、拔河友谊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4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4/c1002-40305167.html

旅德大熊猫“梦梦”产下双胞胎

新华社柏林8月23日电(记者杜哲宇 黄燕)德国柏林动物园23日发布新闻公报说,旅德大熊猫“梦梦”于22日下午在动物园顺利产下双胞胎,“梦梦”和两只幼崽目前状况良好。

据介绍,两只幼崽身长约14厘米,出生体重分别为169克和136克,性别尚未确定。“梦梦”于今年3月接受人工授精,8月11日,柏林动物园在超声检测中确认“梦梦”怀孕喜讯。

“我们很高兴有两位来自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我们身边照顾幼崽,他们与我们的团队一起监测保温箱和幼崽的体温,并进行测量和称重工作,就像在柏林医院的婴儿病房一样。”生物学家弗洛里安·西克斯说。

“我很欣慰这对双胞胎健康出生了,小家伙们活泼可爱,‘梦梦’对后代的照顾也非常周到。”柏林动物园园长安德烈亚斯·克尼里姆说。

“梦梦”和雄性大熊猫“娇庆”于2017年6月从中国成都抵达柏林动物园,开始了为期15年的旅居生活。2019年8月31日,“梦梦”成功诞下一对雄性双胞胎,分别取名“梦想”和“梦圆”,这是德国首次迎来大熊猫诞生。去年12月,这对双胞胎兄弟返回中国。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3/c1002-40305095.html

韩国调查组公布华城电池厂火灾调查结果

新华社首尔8月23日电(记者陆睿 孙一然)韩国警方、雇佣劳动部组成的“华城电池厂火灾”事故调查组23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该电池厂一直采用调包等方式通过质量检查,生产过程粗制滥造,最终导致不良电池产品起火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韩国京畿道南部警察厅与雇佣劳动部京畿支厅当天召开联合新闻发布会。根据警方在发布会上公布的调查结果,发生火灾事故的电池厂从2021年向军方提供电池产品时起,便单独制造用于质量检测的电池,并调包检测用样品,伪造数据,以欺瞒方式通过韩国国防技术质量院的检测。

通过这一手段,从2021年12月至今年2月,该电池厂共向军队供应了价值47亿韩元(1美元约合1337韩元)的电池产品。直到今年4月,电池厂才在供货质检中,首次被判定未达到国防标准。之后,电池厂为保证交货量超负荷生产,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未经充分培训的工人,导致产品不良率大幅上升,不良产品最终起火并引发火灾事故。

韩国警方已针对电池厂负责人等展开调查,水原市地方检察厅23日对电池厂负责人等申请拘捕令。

6月24日,韩国京畿道华城市一座电池制造工厂发生火灾,造成23人遇难,其中包括17名中国公民。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3/c1002-40305101.html

2024年8月22日 星期四

日本百年企业破产数量增加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今年上半年,日本共有74家创立百年以上的企业破产,同比增长95%,刷新了自2000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同期最高纪录。从行业分布看,上半年有22家制造业与21家零售业百年企业破产,占总数约六成;批发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破产企业数量分别为11家、8家和6家。

  创立于1858年的食品超市三谷屋于今年6月开始办理破产手续。近年来,该企业销售额一直停滞不前并陷入亏损。三谷屋试图通过出售店铺等筹措资金,但终因电费和采购价格上升等因素影响而破产。另有百年企业因违反法律法规破产。例如,拥有150年历史的白井松器械,因长达20年的财务造假事件曝光而宣布破产。

  日本媒体分析认为,物价高企、利润下降是日本百年企业破产潮的重要原因。日本总务省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东京都23区7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为107.4,较去年同期上涨2.2%,涨幅较6月的2.1%继续扩大,已连续3个月扩大。对百年企业而言,更新生产设备的费用成为企业经营的一大负担。根据上述调查,因采购价格上涨导致利润削减而破产的企业有14家。

  此外,《朝日新闻》针对日本全国100家主要企业开展调查发现,六成企业反映存在严重人手不足现象。日本政府此前公布的最新版劳动经济白皮书显示,受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情况可能会长期持续。因缺少继任者、出现“接班难”而破产的企业有11家。

  另据日本共同社报道,2024年上半年日本全国企业破产数为4931家,较上年同期增加22%,创10年来高位。预计2024年全年,企业整体破产数量可能超过1万家。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企业整体破产数量增多的情况下,不少百年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同样不佳甚至更加恶化,许多企业出现了现金流紧张状况。日媒评论说,在激烈变化的经济形势下,小规模企业占多数的百年企业今后或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本报东京8月22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3日 16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3/c1002-4030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