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和音)

中非携手推进文明互鉴、文化共兴,有助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贡献智慧,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在刚果(金)首都金沙萨,一座形似非洲鼓的大型建筑即将落成,这是由中国建筑师设计修建的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其设计融合了中国和非洲的文化艺术理念,象征着团结圆满和中非世代友好的情谊。作为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重点项目之一,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的落成将为中非人文合作再添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以文化底蕴深厚、璀璨多姿著称于世。双方都为各自灿烂的文明而自豪,也愿为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更大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仁民爱物、天下大同”,南部非洲的乌班图精神崇尚“仁爱、共享”;中国人历来讲究“天人合一”,非洲谚语讲“和谐,万事皆成”;中非两大文明都强调人与人命运与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非携手推进文明互鉴、文化共兴,有助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贡献智慧,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能够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再到“九项工程”,人文交流都是新时代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纷呈。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暨中非智库高端对话、中非民间论坛等举行,为中非关系发展贡献智慧;推进签证便利化、增加直航航线,旅游合作促进中非民心相通;中国高校新开设祖鲁语、阿姆哈拉语、马达加斯加语等非洲语言专业,非洲国家积极推动中文教育,中非语言文化交流持续深入;中国援外医疗题材剧《欢迎来到麦乐村》等电视剧热播,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等国家举办中国电影节,中非影视合作不断拓展……中非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开花,为携手共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筑牢民意基础。

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中非两大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视,正转化为双方开展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动力。在设立于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的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非专家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中非环境合作中心成立4年来,围绕“中非绿色使者计划”“中非绿色创新计划”等项目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为非洲培养大批环保管理、污染防治、绿色经济等领域专业人才……中非双方积极推动科技人才交流与培养、技术转移与创新,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应用清洁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植物等领域交流合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有助于双方理解彼此的发展道路,为实现各自发展愿景创造良好环境。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进一体化是非洲国家和人民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非洲正朝着非盟《2063年议程》描绘的美好愿景加速前进,全力建设和平、团结、繁荣、自强的新非洲。非洲国家普遍希望借鉴中国发展经验,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非通过交流聚合璀璨文化的精髓,依托互鉴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将为双方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是加强中非友好团结的盛会,也是促进中非文明互鉴、文化共兴的重要契机。中非双方将加强交流互鉴,携手推进合作共赢、和合共生、文明共兴的历史伟业,在携手共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8日 03 版)

相关阅读:

共叙友好情谊 共商合作大计——携手共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①

坚定做非洲现代化道路的同行者——携手共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②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8/c1002-40307411.html

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

刘建超分别会见日本和所罗门群岛客人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 8月27日、28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北京分别会见由日本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自民党前干事长二阶俊博率领的访华团和由所罗门群岛副议长萨德率领的执政联盟干部考察团,就加强党际交流合作、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等交换意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9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9/c1002-40308187.html

斯里兰卡促进旅游业增长

  斯里兰卡中央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斯里兰卡旅游业收入超过15.5亿美元,吸引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77.9%和61.7%。斯里兰卡旅游局表示,力争2024年入境游客人数超过230万人次。

  斯里兰卡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岛屿国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誉为“印度洋上的明珠”。从古朴庄严的佛牙寺、锡吉里耶古城,到风光优美的本托塔海滩、雅拉国家公园,斯里兰卡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给不少游客带来独特的观光体验。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斯里兰卡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斯里兰卡努力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探索发展“有韧性的旅游业”。行业组织“斯里兰卡旅游业联盟”推出了包含6个项目、17项措施的“韧性行动计划”,致力于为旅游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行业信息和分析数据,帮助企业开展从业者技能培训,并整合行业资源进行宣传推广等。斯里兰卡设立专门部门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以打造可持续旅游目的地,避免因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相关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支持和投资。

  斯里兰卡旅游局持续开展主题为“斯里兰卡,你会再来”的全球宣介活动,同时重视应用现代推广技术和数字科技,通过与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博主建立合作关系,以更具深度和亲和力的叙事方式激发受众兴趣,吸引更多游客到访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内阁近日宣布,自今年10月1日起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35个国家的游客实施免签入境,该政策将试行6个月。斯里兰卡内阁发言人班杜拉·古纳瓦德纳表示,此举旨在促进旅游业发展、重振经济。

  中国是斯里兰卡的第五大海外客源国。今年以来,斯里兰卡旅游局陆续在南京、武汉、厦门等多地举办大型路演活动,推介斯里兰卡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中国旅游机构探讨加强旅游合作。斯里兰卡旅游局中国市场负责人钦塔卡表示,将力争实现2025年赴斯里兰卡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到100万人次的目标。斯里兰卡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阿努若·费喃多表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到访斯里兰卡。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9日 17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9/c1002-40308252.html

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新时代中非合作)

  在位于加纳首都阿克拉的中加友好医院,中国第十三批援加纳医疗队队员正在问诊当地患者。
  本报记者 孟祥麟摄

  中国援建莱索托马塞卢地区医院和眼科诊所项目于今年6月移交莱方,为马塞卢及周边居民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图为马塞卢地区医院急诊大楼。
  本报记者 周 輖摄

  在厄立特里亚奥罗特医院,中国第十七批援厄医疗队队长与厄方医师讨论治疗方案。
  本报记者 任 彦摄

  医疗卫生领域合作是中国和非洲合作的重点。中国长期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升非洲国家的医疗服务保障能力,通过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援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设施、帮助非洲国家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等方式,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

  展现专业素养——

  用仁心仁术造福非洲民众

  记者见到中国第十三批援加纳医疗队队长张日佳时,她正在位于加纳首都阿克拉的中加友好医院诊室中忙碌,为患者细心检查眼底。张日佳告诉记者:“医疗队带来一些便携式眼科筛查设备,我们希望在治疗更多患者的同时,帮助当地医疗机构提高对眼底病的重视和筛查能力。”

  1963年,中国正式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拉开了对非医疗援助的序幕。60多年间,中国医疗队用仁心仁术造福当地民众。在许多非洲民众眼中,“中国医生”成为专业和可信任的代名词。

  在津巴布韦,中国第二十一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应当地卫生部门邀请,深入东马绍纳兰省的偏远村落,向基层医护人员讲解基于青蒿素的抗疟联合疗法,并向当地村民介绍使用药浸蚊帐等抗疟方法,受到广泛欢迎。

  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2017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首批专家组进驻奔巴岛,为当地带去防治血吸虫病的“中国方案”。经过综合防治,项目示范区内血吸虫病感染率从8.92%下降到0.64%。

  在博茨瓦纳,中国医疗队填补了该国医疗技术领域许多空白。博茨瓦纳卫生部部长迪科洛蒂表示:“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缺乏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国医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为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是中非开展时间最长、涉及国家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合作项目之一。1963年至2023年,中国累计向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2.9亿人次。

  首例股骨头置换术、首例二尖瓣扩张分离术、首例角膜移植手术……多年来,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各国创造了当地医疗史上的许多“首例”,谱写一个个大爱无疆的动人故事,彰显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同甘苦、共命运的天下情怀。

  坦桑尼亚青年斯坦布里从小就被诊断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在中国第二十七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帮助下成功手术,恢复健康。“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斯坦布里说。

  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地区医院,中国医疗队诊室外总是排着长队。“我对中国医疗队充满感激。”该院医生佩杰尼托感慨,“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愿意帮助最困难民众的善良的心。”

  拓展合作领域——

  帮助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

  整洁的现代化厂房、分工明确的操作区、高速运转的生产线……在西非国家马里首都巴马科,人福非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马里第一家本地化药厂,也是西非地区建设标准最高的现代化药厂之一。马里前总统易卜拉欣·凯塔评价说:“这个中国药厂让马里人民受益,帮助我们获得自主生产药品的能力,结束马里不能生产药品的历史。”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马里、乌干达、喀麦隆等国开展医药投资,极大提升了非洲本地药品可及性;中国立项实施援非盟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布基纳法索博博医院等25个医疗卫生项目;向非洲国家提供2.4亿剂疫苗援助,实现了对有疫苗需求国家全覆盖;向非洲提供多批次药品和医疗器械,派遣援外医疗队和专家组赴非开展技术援助……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去年1月竣工,成为非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非洲公共卫生事业由此掀开新篇章;去年11月,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实验室正式揭牌,该实验室的正式启用将帮助非盟成员国提高疾病诊断、监测和疫情应对能力。

  今年6月,中国援建莱索托马塞卢地区医院和眼科诊所项目竣工交接仪式举行。该医院设有急诊、住院、行政管理和培训人员宿舍等功能区,并配备远程医疗、教学及主要医疗设备等,投入使用后将成为莱索托最大、最现代化的综合性医院之一。莱索托首相马特凯恩表示,马塞卢地区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将为马塞卢及周边居民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

  随着中非卫生健康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协助非洲国家加强专科医院建设,与多个非洲国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支持非洲国家建立重点专科中心,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中国使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实施了一大批中非合作妇幼健康项目等,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积极开展三方合作,实施更多惠及妇女儿童的项目,对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称赞中国对非医疗合作“最持久、最及时,也最全面”。“事实一次次证明中国重信守诺。我相信,‘构建非中卫生健康共同体’不是口号。”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说。

  加强能力建设——

  为非洲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中国援非医疗队不仅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还逐步形成以医疗队为基础,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双轮驱动,创新项目、医疗物资、能力建设、人员与技术交流多点开花的全方位、立体式格局,为非洲国家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下,中国医生奔赴非洲各国驻地指导,非洲医护人员也得到更多前往中国学校进修的机会。

  去年9月,4名非洲医生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两个专业的规范化培训。为了帮助圣普提升心电图诊疗技术应用的临床水平,中国第十七批援圣普医疗队还编写了中葡双语的《临床常见心电图手册》。

  今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两名专家赴马拉维姆祖祖中心医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驻地指导,助力当地放射科及检验科医疗技术发展;当月,马拉维卡姆祖中心医院、姆祖祖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的10名医护人员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交流学习。

  今年7月,加纳中加友好医院的17名医护骨干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围绕医学理论、模拟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等多个方面,与中国医护人员共同工作和学习。“期待这一合作能让加纳的医护人员掌握更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加纳医疗水平。”中加友好医院院长阿桑缇说。

  “中国医生一直都在帮助我们。”几内亚驻华大使阿米娜塔·科伊塔表示,“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华合作,是因为中国给非洲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8月26日,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总统姆维尼向中国第三十三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授勋时,感谢过去60年来中国政府对桑给巴尔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高度赞扬中国医疗队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他指出,中国医疗队不仅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医治当地患者,而且主动培训当地医学生和医生,为桑给巴尔的医学事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在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引领下,中非卫生健康合作不断深化,为守护非洲民众的健康福祉、提升非洲国家医疗卫生水平不断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王迪、沈小晓、崔琦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8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8/c1002-40307410.html

金正恩观摩240毫米火箭炮武器系统验收试射

新华社首尔8月28日电 朝中社28日报道,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27日观摩了朝鲜第二经济委员会所属多家军工企业生产的240毫米火箭炮武器系统的验收试射。

报道说,该火箭炮武器系统在机动性和打击能力方面实现技术更新,当天验收试射证明了新采用的制导系统以及该武器系统的可操控性和破坏力等各项指标的优越性。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8/c1002-40307399.html

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促进非洲不断释放人口红利(新时代中非合作)

  在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内,当地学生正在进行机器人操控练习。
  本报记者 沈小晓摄

  在由中企和肯尼亚教育部联合举办的第八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上,乌干达学员在进行实操比赛。
  张 勇摄

  参加非洲国家“绿色长城”建设专题研修班的非洲各国学员走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的小壕兔光伏项目,观摩了解当地光伏治沙经验。
  本报记者 周 輖摄

  中企培养的尼日利亚火车司机驾驶中国造动车组,驰骋在拉各斯轻轨蓝线上;中国与科摩罗合作培训的医务人员救治众多患者;从中国留学归国的埃塞俄比亚学子借鉴中国电商经验创办数字金融公司,为当地提供在线支付服务……从“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到“九项工程”,再到“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为非洲的未来培养更多人才,是中国助力非洲发展一以贯之的举措。中方结合相关国家的实际需求,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才,助力非洲国家不断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为各国青年成才搭建的理想平台”

  “鲁班工坊是中国为各国青年成才搭建的理想平台,帮助我实现了梦想。”回忆起在鲁班工坊学习的日子,23岁的吉布提青年艾查兴奋不已。2019年3月,非洲首家鲁班工坊在吉布提正式揭牌成立,艾查成为首批24名铁道专业学生之一。“我们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艾查说,得益于鲁班工坊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加上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锻炼,许多青年和他一样很快就掌握了相关技能,成为亚吉铁路的工作人员,为吉布提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埃及鲁班工坊为当地学生提供汽车发动机拆卸、检查、维修和组装相关的系统教学,南非鲁班工坊为当地物联网和3D打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摩洛哥鲁班工坊为当地培养紧缺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埃塞俄比亚鲁班工坊为当地学生开设机器人操控练习课程……目前,中国在非洲已建成17个鲁班工坊,不仅促进了非洲职业教育发展创新,也为当地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先培训,后比赛,由中航国际与肯尼亚教育部联合举办的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连续举办8届,已有来自肯尼亚、埃及、乌干达、加纳等10个国家的300余所大中专院校近1300名选手参与其中;中非职业教育联盟与坦桑尼亚、塞舌尔、卢旺达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合作,修订并开发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岗位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在赞比亚,中企承建的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创办中国水电培训学院,改变了300多名赞比亚青年的命运……

  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探索职业教育解决方案,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授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表示:“中国对非职业教育援助已成为非中深化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非洲人才能力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8月,中方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宣布实施“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计划每年为非洲培训500名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师资,培养1万名“中文+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中方愿邀请两万名非洲国家政府官员和技术人才参加研修研讨活动。为支持非洲提升科教创新能力,中方还将实施“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启动10个中非伙伴研究所试点项目。

  非盟委员会经济发展、贸易、旅游、工业与矿业委员阿尔伯特·穆昌加表示,非洲同中国在相关领域合作正在推动非洲人力资源优化,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期待在“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等框架下取得更多成果。

  “与中国专家的合作提升了本地技术人员能力”

  “我相信通过奋斗,总有一天我的工坊可以做大做强。”34岁的尼扬博·奥贝德家住卢旺达南方省穆汉加市附近,距离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不远。他从事食用菌培育行业5年多,去年6月曾到中国参加菌草技术培训。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通过菌草技术培训,已扶持50多家生产食用菌菌袋的卢旺达企业和合作社,目前从事食用菌培育的当地农户超过4000户,整个产业链带动3万多人就业。

  通过中非务实合作“九项工程”,中国立项实施向马拉维、布隆迪、科特迪瓦提供农业技术援助等47个减贫和农业项目,充分发挥24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作用,派出农业专家500余人次,培训近9000人次农业人才,有力支持非洲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布隆迪,经过培训的数十名青年骨干运用所学技术,带领当地民众走上致富路,还被聘请带队前往邻国传授经验。布隆迪环境、农业和牧业部部长普罗斯珀·多迪科表示:“与中国专家的合作提升了本地技术人员能力。布中合作是双赢的。”

  中非农业教育项目——“中非科技小院”面向非洲招收农业专业来华留学生,用中国农业经验帮助非洲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自2019年启动以来,项目已在非洲12国招收了91名农业人才,这些学生也成为了中非深化合作的见证者和建设者。

  来自布基纳法索的萨图宁从“中非科技小院”项目毕业回国后,继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父母和邻居等都成了他的技术帮扶对象。“现在,我们的稻谷产量翻了一番,中国技术可以在布基纳法索成功实践!”萨图宁说。

  来自中国的农作物品种和农科技术跨越山海,在非洲大陆生根发芽,中国技术正切实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物资总会损耗报废,培训得来的知识却会永远流传。”谈到刚中农业合作成果,刚果(布)农业部部长保罗·恩戈博由衷感慨。

  “在中国研修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埃塞俄比亚与中国的发展有相似之处,通过在中国学习、调研,可以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经验。”不久前,埃塞俄比亚贸易和工业部前国务部长特卡·恩特哈布从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2024届理论经济学(国家发展)专业博士毕业。他说:“回国后,我会从埃塞俄比亚实际情况出发,推动政府部门与企业、社区等沟通,让发展计划更好地落地实施。”

  通过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中方为70多个国家培养了400余名高端人才,其中一半以上来自非洲国家。此外,中方近年来通过组织举办援非培训班、设立专项奖学金等,支持非洲优秀青年来华学习,大力支持非洲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

  可持续发展、菌草产业发展、财务体系管理建设、公共行政管理、传染病防治……今年以来,中方针对非方需要举办多个主题的研修班。“在中国研修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今年4月,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东非区域办公室项目管理官员葛莱提恩·卡萨巴来华参加非洲国家“绿色长城”建设专题研修班,在研讨课和实地走访过程中收获颇多。“中国因地制宜,探索出网格固沙、飞播治沙、光伏治沙等荒漠化治理方案,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居民致富,这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我将仔细研究所学内容,推动非中在相关领域展开更多合作。”

  位于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内的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是中国与肯尼亚乃至与整个非洲大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监测、微生物及现代农业应用等领域开展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通过该中心的奖学金项目,已有近300名非洲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心还累计为非洲14个国家培训超过1000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国—非洲中心执行主任丹尼斯·穆内内表示:“中国一直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将先进技术成果传授给非洲国家,助力非中双方实现共同发展,带动许多普通人分享发展红利,实现人生理想。”

  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纳赛尔·布希巴认为,非中能力建设合作将“不断拓展新领域、迈向新层次,为民众带来更多福祉”。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7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7/c1002-40306580.html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中非农业合作,共绘非洲减贫发展蓝图(新时代中非合作)

  中国援建的尼日利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内的稻田。
  新华社记者 侯 鸣摄

  在位于肯尼亚埃格顿大学的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外研究者就选种育种进行交流。
  本报记者 黄炜鑫摄

  在中国—乌干达农业合作产业园的试验田里,当地工人正在收获中国狐尾小米。
  龙文靖摄

  近年来,中非农业合作蓬勃开展,农业专家技术援助和培训,先进农业技术转移,建设农业园和推广菌草、杂交水稻等作物种植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丰富了非洲人民的“粮袋子”和“菜篮子”,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同非方探索合作新路径、全面推进农业合作,共绘非洲减贫发展蓝图。

  鼓起“粮袋子”,丰富“菜篮子”

  8月的东非高原,雨过天晴。乌干达卢韦罗区奇那布拉村,中国专家正在村民朱利亚斯家的田地试种中国狐尾小米。来自中国的小米品种籽粒丰硕,相比乌干达当地品种,不仅产量成倍提升,而且生长周期大幅缩短,近年来在乌干达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听说中国专家到来的消息,10多名村民赶了过来。“轰隆隆,哒哒哒……”随着中国专家带来的播种机驶过,种子被均匀撒入松软的土壤中,3个中国狐尾小米品种播种完毕。“有了中国专家的指导,今年一定能有个好收成!”朱利亚斯的心中充满期待。

  2012年10月,由中国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已实施3期,在乌干达11个区的26个村开展中国狐尾小米示范种植。

  乌干达托罗罗区色各热村村长欧文说,经过两期示范带动,村里已有10多户人家加入了种植,每户平均增收近250万乌干达先令(约合4800元人民币),“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在非洲大陆西侧,布基纳法索国家1号公路附近的纳柳水稻示范区,50公顷水稻正进入抽穗期,长势喜人。“运用中国技术,稻谷长势特别好,产量也大幅提高。”纳柳村水稻种植技术员提恩·迪纪布埃尔说。

  6年多来,中国援布基纳法索农业技术专家组在这里推广中国水稻栽培技术,不仅让示范区的水稻产量达到当地平均产量的两至三倍,还引种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3个优良中国水稻品种。说起村里发生的变化,纳柳村村长齐恩德赫贝多戈·萨拉喜不自禁:“与中国农业专家的合作极大地推动了这里的农业发展。”

  中国狐尾小米和杂交水稻在广袤的非洲田野上不断落地生根、结出饱满籽粒,是中国帮助非洲民众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改善粮食困境的缩影。

  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粮食产量,一组数据极有说服力:中国杂交水稻在20多个非洲国家“扎根”,推动多国水稻产量从每公顷平均2吨提升到7.5吨;中国农业科学院向9个非洲国家发放1000多份绿色超级稻材料,累计推广面积5.7万公顷,产量比当地品种提高20%以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向非洲推广“华南5号”木薯,产量水平比当地品种高出4倍……

  塞内加尔农业、乡村设施和粮食安全部部长桑巴·恩迪奥贝纳·卡高度评价塞中农业合作成果:“塞中农业合作是全方位的,不仅提高了塞内加尔的农业生产效率,也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中方还将建设中国—非洲热带农业海外科技中心,在非洲地区示范推广木薯新品种新技术50万公顷以上;与联合国粮农机构围绕水稻价值链提升、粮食体系可持续转型、土壤健康等实施合作项目;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在非洲国家启动“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等。

  “中国在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洲联盟驻华代表处常驻代表拉赫曼塔拉·奥斯曼说,中国的技术优势和政策专长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经验,在助力非洲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蓄好“人才池”,增强“创新力”

  “我的公司每周可生产600公斤鲜蘑菇,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出口到坦桑尼亚、乌干达和刚果(金)等国家。”2014年,卢旺达青年莱昂尼达斯·穆希米伊马纳在首都基加利创办了一家食用菌培育工坊,带动全村60多户农民走上“脱贫路”。

  谈到创业的原因,穆希米伊马纳说,动力来源于2013年他先后参加了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中国福建农林大学举办的菌草技术培训班。

  由于成本低、见效快,菌草技术尤其受到非洲国家青睐,已成功在中非共和国、卢旺达等国推广。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在7个非洲国家建立,很多非洲学员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根据《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首个三年规划,中国已向非洲派出500余名农业专家,培训近9000人次农业人才。截至去年底,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了玉米密植、蔬菜栽培、木薯快速繁育等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有力支持非洲农业现代化进程。

  科技创新是引领中非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加强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16年,汇聚了中国和肯尼亚两国农技专家和人才,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作物的抗性基因检测,筛选和培育更优良的种子。“过去,肯尼亚运用的农业、园艺技术都来自欧洲,大农场的经理都是欧洲人;如今,在中国的帮助下,我们自己也掌握了技术。”肯尼亚农业专家理查德·穆卢瓦感叹。

  2023年11月,在海南举办的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倡议。“通过合作研究、种质资源交流、联合能力建设等方式,将有力促进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非洲联盟委员会高级技术顾问莱拉·巴尔纳巴·洛科桑说,依托这一新平台,非中农业科研力量将聚焦更多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并获得解决方案。

  传授“致富经”,拓宽“致富路”

  数据显示,在中非共同实施“九项工程”的减贫惠农工程项下,中国立项实施向马拉维、布隆迪、科特迪瓦提供农业技术援助等47个减贫和农业项目。中国减贫经验正在助力更多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

  在布隆迪布班扎省吉汉加县林格四村,中国专家组创新探索出以“生产性投入基金”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的模式,带动该村134户1072人全部脱贫。这一减贫模式之后又在布隆迪56个减贫示范村成功推广,实现水稻年均增产2.8万吨,增收560万美元。布隆迪政府将“依靠援布农业组水稻高产技术助布减贫”列入国家农业发展规划。

  在津巴布韦西马绍纳兰省孜温巴地区,中国专家组坚持农户自愿自主经营原则,与村民成立合作社,实施种养结合项目,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系统传授玉米、土鸡、肉兔等种植养殖技术等,使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得益于切实成效,津巴布韦减贫示范村案例荣获第三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在肯尼亚纳库鲁郡马坦吉提萨村,肯尼亚首个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正在建设中。项目采用“示范农户带头,其他农户跟进”的工作方式,推广粮用菜豆新品种及多项当地急需的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促进当地农民增收减贫。

  …………

  中国始终将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对非合作的优先重点领域,通过援建农业基础设施,派遣农业专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农用物资以及援外培训、三方合作等方式,中国持续助力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展望未来,中方将继续帮助非洲拓展粮食作物种植,鼓励中国企业加大对非农业投资,加强种业等方面农业科技合作,促进非洲农业转型升级,助力非洲国家减贫发展事业。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6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6/c1002-4030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