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中国式现代化将为太平洋岛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华社苏瓦8月29日电 努库阿洛法消息:中国政府太平洋岛国事务特使钱波28日在汤加努库阿洛法出席第五十三届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并发言,向与会各方宣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将为太平洋岛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钱波在发言中阐述了中国发展同岛国关系的“四个充分尊重”政策和“三不”原则,表示中方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同岛国一道落实《蓝色太平洋2050战略》,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钱波还宣布了中方支持岛国发展的举措,得到各方高度评价。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30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30/c1002-40309105.html

外交部美大司负责人就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访华向媒体吹风

  新华社北京8月29日电(记者许可、董雪)8月29日晚,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长杨涛就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访华向媒体吹风。

  杨涛表示,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邀请,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于8月27日至29日访华,举行新一轮中美战略沟通。这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时隔八年再次访华,是沙利文助理任内首次访华,是双方落实中美元首共识的重要举措。

  杨涛说,习近平主席于8月29日下午礼节性会见沙利文助理。习近平主席着重指出,第一,中美两个大国打交道,第一位的是树立正确的战略认知,首先要回答好中美到底是对手还是伙伴这个管总的问题。中国的对外政策公开透明,战略意图光明磊落,保持着高度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聚焦做好自己的事情,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愿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各国需要团结协作,而不是分裂对抗;人民希望开放进步,而不是封闭倒退。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应该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成为世界和平的稳定源和共同发展的推进器。第三,中方致力于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没有变,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处理中美关系的原则没有变,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立场没有变,赓续中美人民传统友谊的努力没有变。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以积极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和中国发展,视彼此的发展为机遇而不是挑战,同中方一道,找到中美两个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道路国家在地球上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正确相处之道。这些都是对中美关系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的指导意见,是中方对中美关系的最权威阐述。

  27日、28日两天,王毅主任同沙利文助理举行战略沟通。双方前后谈了6轮,11个多小时,讨论了中美关系、敏感问题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也会见了沙利文助理。

  杨涛介绍说,这是王毅主任同沙利文助理举行的第四轮战略沟通,双方在维也纳、马耳他、曼谷的前三轮战略沟通以及在华盛顿的会见都取得了积极成果,此次到北京雁栖湖,离北京越来越近,谈得也越来越深入。双方都认为,此轮战略沟通是坦诚、实质性、建设性的。

  杨涛强调,元首外交在中美关系中始终发挥着战略引领作用,这是双方一致的认识。过去四年,两国元首始终是中美关系的领航者,也是定盘星。从“巴厘岛共识”到“旧金山愿景”,元首外交是中美关系穿越风雨的定海神针,也是继续向前的动力源泉。中央外办主任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战略沟通渠道,就是根据两国元首共识建立起来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和服务元首外交,跟进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此次战略沟通中,双方就两国元首近期开展新一轮互动进行了讨论,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作用,为中美关系和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稳定性、确定性。

  双方回顾了过去几年中美打交道的经历。王毅主任从中梳理了经验启示,概括为“五个关键”:第一,中美关系保持正确方向的关键,在于两国元首掌舵领航。第二,中美两国避免冲突对抗的关键,在于遵守三个联合公报。第三,中美互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平等相待。第四,中美关系行稳致远的关键,在于巩固民意基础。第五,中美双方实现和平共处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认知。这“五个关键”有助于双方更好开辟未来,找到中美两个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

  杨涛说,去年11月,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达成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为中美关系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此次战略沟通中,双方梳理了旧金山会晤以来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取得的进展,同意继续加以推进。双方还达成了一些具体共识,包括:保持高层交往和各层级沟通,继续开展禁毒、执法、非法移民遣返、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适时举行两军战区领导视频通话、第二轮中美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等机制性安排,继续就中东、乌克兰、朝鲜半岛等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保持沟通。这些新成果将有利于双方一道朝着“旧金山愿景”排除干扰、克服障碍,共同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台湾、民主人权、道路制度、发展权利是中方在中美关系中划出的四条红线。中方重点就这些问题表达严重关切、阐明严正立场、提出严肃要求。中方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可挑战,中国人民的发展权利不可剥夺,触碰这些底线红线,中美关系就兜不住底,“护栏”也会形同虚设。“台独”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风险。既然美方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不支持“一中一台”,就应该落到实处,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停止武装台湾,支持中国和平统一。

  双方一致认为,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央外办主任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间的战略沟通渠道十分重要,同意继续发挥好这个渠道的作用。

  杨涛还回答了记者提问。

  关于经贸科技问题,杨涛表示,美方所谓“小院高墙”已经不断扩大,没有了界限。所谓“国家安全”成为一个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筐”。所谓“产能过剩”的说法不过是搞保护主义的又一个借口。背后还是美国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对谋求自身绝对安全、绝对优势的霸权思维。美方应该知道,中国不可能始终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有能力、有需要也有权利向产业链中上游攀升。美方也应该明白,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打压中国的经贸科技发展,损人不利己,也不会得逞。

  关于南海问题,杨涛指出,中国捍卫自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发展盟友伙伴关系是美国自己的事,但不要以此损害中国利益。菲律宾应当言而有信,美国也要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的事情。

  关于乌克兰问题,杨涛强调,中方的立场坦坦荡荡,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劝和促谈、政治解决。我们没有从中渔利,更不会火上浇油,将继续做正确的事情。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不搞阵营对抗。这是我们处理同所有国家关系遵循的基本原则。美方要停止散布所谓“中国支持俄罗斯国防工业”的虚假叙事,不要再抹黑栽赃、甩锅推责,更不要滥施非法单边制裁。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30/c1002-40309082.html

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和音)

中非携手推进文明互鉴、文化共兴,有助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贡献智慧,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在刚果(金)首都金沙萨,一座形似非洲鼓的大型建筑即将落成,这是由中国建筑师设计修建的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其设计融合了中国和非洲的文化艺术理念,象征着团结圆满和中非世代友好的情谊。作为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重点项目之一,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的落成将为中非人文合作再添一张亮丽名片。

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以文化底蕴深厚、璀璨多姿著称于世。双方都为各自灿烂的文明而自豪,也愿为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更大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仁民爱物、天下大同”,南部非洲的乌班图精神崇尚“仁爱、共享”;中国人历来讲究“天人合一”,非洲谚语讲“和谐,万事皆成”;中非两大文明都强调人与人命运与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非携手推进文明互鉴、文化共兴,有助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贡献智慧,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能够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再到“九项工程”,人文交流都是新时代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精彩纷呈。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暨中非智库高端对话、中非民间论坛等举行,为中非关系发展贡献智慧;推进签证便利化、增加直航航线,旅游合作促进中非民心相通;中国高校新开设祖鲁语、阿姆哈拉语、马达加斯加语等非洲语言专业,非洲国家积极推动中文教育,中非语言文化交流持续深入;中国援外医疗题材剧《欢迎来到麦乐村》等电视剧热播,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等国家举办中国电影节,中非影视合作不断拓展……中非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开花,为携手共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筑牢民意基础。

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中非两大文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视,正转化为双方开展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动力。在设立于肯尼亚乔莫·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的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非专家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中非环境合作中心成立4年来,围绕“中非绿色使者计划”“中非绿色创新计划”等项目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为非洲培养大批环保管理、污染防治、绿色经济等领域专业人才……中非双方积极推动科技人才交流与培养、技术转移与创新,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应用清洁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植物等领域交流合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有助于双方理解彼此的发展道路,为实现各自发展愿景创造良好环境。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推进一体化是非洲国家和人民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非洲正朝着非盟《2063年议程》描绘的美好愿景加速前进,全力建设和平、团结、繁荣、自强的新非洲。非洲国家普遍希望借鉴中国发展经验,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非通过交流聚合璀璨文化的精髓,依托互鉴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将为双方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是加强中非友好团结的盛会,也是促进中非文明互鉴、文化共兴的重要契机。中非双方将加强交流互鉴,携手推进合作共赢、和合共生、文明共兴的历史伟业,在携手共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8日 03 版)

相关阅读:

共叙友好情谊 共商合作大计——携手共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①

坚定做非洲现代化道路的同行者——携手共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②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8/c1002-40307411.html

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

刘建超分别会见日本和所罗门群岛客人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 8月27日、28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北京分别会见由日本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自民党前干事长二阶俊博率领的访华团和由所罗门群岛副议长萨德率领的执政联盟干部考察团,就加强党际交流合作、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等交换意见。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9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9/c1002-40308187.html

斯里兰卡促进旅游业增长

  斯里兰卡中央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斯里兰卡旅游业收入超过15.5亿美元,吸引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77.9%和61.7%。斯里兰卡旅游局表示,力争2024年入境游客人数超过230万人次。

  斯里兰卡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岛屿国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被誉为“印度洋上的明珠”。从古朴庄严的佛牙寺、锡吉里耶古城,到风光优美的本托塔海滩、雅拉国家公园,斯里兰卡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给不少游客带来独特的观光体验。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斯里兰卡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斯里兰卡努力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探索发展“有韧性的旅游业”。行业组织“斯里兰卡旅游业联盟”推出了包含6个项目、17项措施的“韧性行动计划”,致力于为旅游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行业信息和分析数据,帮助企业开展从业者技能培训,并整合行业资源进行宣传推广等。斯里兰卡设立专门部门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以打造可持续旅游目的地,避免因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相关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支持和投资。

  斯里兰卡旅游局持续开展主题为“斯里兰卡,你会再来”的全球宣介活动,同时重视应用现代推广技术和数字科技,通过与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博主建立合作关系,以更具深度和亲和力的叙事方式激发受众兴趣,吸引更多游客到访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内阁近日宣布,自今年10月1日起将向包括中国在内的35个国家的游客实施免签入境,该政策将试行6个月。斯里兰卡内阁发言人班杜拉·古纳瓦德纳表示,此举旨在促进旅游业发展、重振经济。

  中国是斯里兰卡的第五大海外客源国。今年以来,斯里兰卡旅游局陆续在南京、武汉、厦门等多地举办大型路演活动,推介斯里兰卡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中国旅游机构探讨加强旅游合作。斯里兰卡旅游局中国市场负责人钦塔卡表示,将力争实现2025年赴斯里兰卡旅游的中国游客达到100万人次的目标。斯里兰卡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阿努若·费喃多表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到访斯里兰卡。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9日 17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9/c1002-40308252.html

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新时代中非合作)

  在位于加纳首都阿克拉的中加友好医院,中国第十三批援加纳医疗队队员正在问诊当地患者。
  本报记者 孟祥麟摄

  中国援建莱索托马塞卢地区医院和眼科诊所项目于今年6月移交莱方,为马塞卢及周边居民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图为马塞卢地区医院急诊大楼。
  本报记者 周 輖摄

  在厄立特里亚奥罗特医院,中国第十七批援厄医疗队队长与厄方医师讨论治疗方案。
  本报记者 任 彦摄

  医疗卫生领域合作是中国和非洲合作的重点。中国长期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升非洲国家的医疗服务保障能力,通过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援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设施、帮助非洲国家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等方式,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

  展现专业素养——

  用仁心仁术造福非洲民众

  记者见到中国第十三批援加纳医疗队队长张日佳时,她正在位于加纳首都阿克拉的中加友好医院诊室中忙碌,为患者细心检查眼底。张日佳告诉记者:“医疗队带来一些便携式眼科筛查设备,我们希望在治疗更多患者的同时,帮助当地医疗机构提高对眼底病的重视和筛查能力。”

  1963年,中国正式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拉开了对非医疗援助的序幕。60多年间,中国医疗队用仁心仁术造福当地民众。在许多非洲民众眼中,“中国医生”成为专业和可信任的代名词。

  在津巴布韦,中国第二十一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应当地卫生部门邀请,深入东马绍纳兰省的偏远村落,向基层医护人员讲解基于青蒿素的抗疟联合疗法,并向当地村民介绍使用药浸蚊帐等抗疟方法,受到广泛欢迎。

  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2017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首批专家组进驻奔巴岛,为当地带去防治血吸虫病的“中国方案”。经过综合防治,项目示范区内血吸虫病感染率从8.92%下降到0.64%。

  在博茨瓦纳,中国医疗队填补了该国医疗技术领域许多空白。博茨瓦纳卫生部部长迪科洛蒂表示:“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缺乏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国医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为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是中非开展时间最长、涉及国家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合作项目之一。1963年至2023年,中国累计向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2.9亿人次。

  首例股骨头置换术、首例二尖瓣扩张分离术、首例角膜移植手术……多年来,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各国创造了当地医疗史上的许多“首例”,谱写一个个大爱无疆的动人故事,彰显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同甘苦、共命运的天下情怀。

  坦桑尼亚青年斯坦布里从小就被诊断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在中国第二十七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帮助下成功手术,恢复健康。“中国医生的精湛医术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斯坦布里说。

  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地区医院,中国医疗队诊室外总是排着长队。“我对中国医疗队充满感激。”该院医生佩杰尼托感慨,“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愿意帮助最困难民众的善良的心。”

  拓展合作领域——

  帮助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

  整洁的现代化厂房、分工明确的操作区、高速运转的生产线……在西非国家马里首都巴马科,人福非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马里第一家本地化药厂,也是西非地区建设标准最高的现代化药厂之一。马里前总统易卜拉欣·凯塔评价说:“这个中国药厂让马里人民受益,帮助我们获得自主生产药品的能力,结束马里不能生产药品的历史。”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马里、乌干达、喀麦隆等国开展医药投资,极大提升了非洲本地药品可及性;中国立项实施援非盟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布基纳法索博博医院等25个医疗卫生项目;向非洲国家提供2.4亿剂疫苗援助,实现了对有疫苗需求国家全覆盖;向非洲提供多批次药品和医疗器械,派遣援外医疗队和专家组赴非开展技术援助……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去年1月竣工,成为非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全非疾控中心,非洲公共卫生事业由此掀开新篇章;去年11月,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实验室正式揭牌,该实验室的正式启用将帮助非盟成员国提高疾病诊断、监测和疫情应对能力。

  今年6月,中国援建莱索托马塞卢地区医院和眼科诊所项目竣工交接仪式举行。该医院设有急诊、住院、行政管理和培训人员宿舍等功能区,并配备远程医疗、教学及主要医疗设备等,投入使用后将成为莱索托最大、最现代化的综合性医院之一。莱索托首相马特凯恩表示,马塞卢地区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将为马塞卢及周边居民提供有力的医疗保障。

  随着中非卫生健康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协助非洲国家加强专科医院建设,与多个非洲国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支持非洲国家建立重点专科中心,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中国使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实施了一大批中非合作妇幼健康项目等,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积极开展三方合作,实施更多惠及妇女儿童的项目,对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称赞中国对非医疗合作“最持久、最及时,也最全面”。“事实一次次证明中国重信守诺。我相信,‘构建非中卫生健康共同体’不是口号。”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说。

  加强能力建设——

  为非洲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中国援非医疗队不仅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还逐步形成以医疗队为基础,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双轮驱动,创新项目、医疗物资、能力建设、人员与技术交流多点开花的全方位、立体式格局,为非洲国家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下,中国医生奔赴非洲各国驻地指导,非洲医护人员也得到更多前往中国学校进修的机会。

  去年9月,4名非洲医生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两个专业的规范化培训。为了帮助圣普提升心电图诊疗技术应用的临床水平,中国第十七批援圣普医疗队还编写了中葡双语的《临床常见心电图手册》。

  今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两名专家赴马拉维姆祖祖中心医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驻地指导,助力当地放射科及检验科医疗技术发展;当月,马拉维卡姆祖中心医院、姆祖祖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的10名医护人员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交流学习。

  今年7月,加纳中加友好医院的17名医护骨干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围绕医学理论、模拟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等多个方面,与中国医护人员共同工作和学习。“期待这一合作能让加纳的医护人员掌握更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加纳医疗水平。”中加友好医院院长阿桑缇说。

  “中国医生一直都在帮助我们。”几内亚驻华大使阿米娜塔·科伊塔表示,“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华合作,是因为中国给非洲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8月26日,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总统姆维尼向中国第三十三批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授勋时,感谢过去60年来中国政府对桑给巴尔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高度赞扬中国医疗队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他指出,中国医疗队不仅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医治当地患者,而且主动培训当地医学生和医生,为桑给巴尔的医学事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在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引领下,中非卫生健康合作不断深化,为守护非洲民众的健康福祉、提升非洲国家医疗卫生水平不断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王迪、沈小晓、崔琦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8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8/c1002-40307410.html

金正恩观摩240毫米火箭炮武器系统验收试射

新华社首尔8月28日电 朝中社28日报道,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27日观摩了朝鲜第二经济委员会所属多家军工企业生产的240毫米火箭炮武器系统的验收试射。

报道说,该火箭炮武器系统在机动性和打击能力方面实现技术更新,当天验收试射证明了新采用的制导系统以及该武器系统的可操控性和破坏力等各项指标的优越性。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828/c1002-40307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