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全文)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

目录

一、背景

二、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

三、总体框架

四、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一)能源转型

(二)循环经济

(三)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环境

五、卫生和福利

六、食品、林业和水

七、科技、教育和体育

八、文化和旅游

一、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芬兰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和“芬兰”)于1950年建交,此后长期保持友好稳定关系。2017年,两国发表关于建立和推进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9年,双方发表《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19-2023)》,对联合声明进行补充,并结合两国已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和目标,指导双方以结果为导向,在一致同意的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二、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

为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携手实现清洁、低碳和可持续增长,中芬将在符合双方切实利益的领域深化合作。双边合作将在更广泛的中欧关系框架内开展,也是对中欧关系的补充。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关注以下领域: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卫生和福利,食品、林业和水,科技、教育和体育,以及文化和旅游。

上述领域合作不仅将为中芬两国带来实际利益,也具有重要全球意义。应对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有助于两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双方将于2027年审议联合工作计划合作进展,并根据审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修订。

本计划所涵盖的合作领域不具排他性,也不限制双方未来决定在其他领域开展合作。

三、总体框架

中芬关系基础牢固。双方致力于增进相互了解,以确保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方赞赏芬方长期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两国重申坚定致力于按照包括联合国宪章及其宗旨和原则在内的国际法行事。双方重申《世界人权宣言》。两国及各自驻外机构将继续以强化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作为核心工作。双方将全力支持包括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内的联合国进程。双方强调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性。

双方将推动高层互访和对话,在国际会议间隙安排交流,并加强两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联系与合作。

双方将继续组织专家级会议,讨论全球、地区和专题性问题,如和平与安全、裁军、军控、防扩散、核安全与安保、人权、预防犯罪、气候变化、贸易和可持续发展。

贸易和投资是中芬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经贸会谈将包括但不限于市场准入、投资审查、企业监管、公平竞争及其他相关议题。中芬将定期召开双边经贸联委会会议,继续支持双边贸易与双向投资,特别是在本计划重点关注的领域。

双方将继续通过2017年成立的中芬创新企业合作委员会,推动两国企业开展对话、寻找商机。

四、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中芬认为低碳发展是双边合作的首要议题之一,将在现有清洁、低碳和可持续增长合作基础上,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原则和规则,着眼各自国家自主贡献,积极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双方将通过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采取切实行动推动可持续增长。除相关政府部门和中央机构之外,两国地方政府、知识机构同样是推动低碳议程的关键参与方。双方将气候变化、碳中和、循环经济和卫生确定为双边科技创新合作的优先领域。

双方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合作重点包括以下3个领域:

(一)能源转型

双方主管部门将在现有能源合作基础上加强政策对话与技术交流,鼓励创新,聚焦清洁能源、智慧能源网络、区域和工业供暖及制冷、建筑能效、能源技术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双方将使用非化石资源能源生产作为能源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双方将依托中芬能源工作组开展政策对话,继续开展能源创新技术的联合研发、在两国的推广与商业化,促进企业、智库等多主体交流合作。

(二)循环经济

中芬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日益增长的原生原材料需求及推动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愿在现有良好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继续开展政策、技术、投融资项目交流,组织两国循环经济相关企业和利益方举行互访和对接会,并鼓励在建筑、包装、纺织工业、废弃物管理等领域采用新的循环经济解决方案和政策。

(三)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环境

双方将通过多边倡议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提高土地可持续利用,开发更可持续的城市建设。两国致力于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双方均已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承诺为该协定尽快生效作贡献,并鼓励其他方采取同样行动。

双方决心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力度,包括科学稳妥改进塑料产品设计,推动塑料废物无害化管理,以及推广替代产品。双方致力于同各方一道综合施策,达成一项关于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处理塑料的全生命周期,考虑到《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所提原则以及各国国情和能力。

双方致力于落实《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和《水俣公约》,推进落实新达成的全球化学品框架,以及建立关于进一步促进化学品和废物健全管理并防止污染的科学与政策委员会。

双方将鼓励各自私营部门、知识机构在包括可再生能源、电池价值链在内的低碳发展关键领域探寻投资机遇,加强知识分享。双方将继续致力于加强甲烷排放控制,并在甲烷排放监测、报告、核查方面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

五、卫生和福利

为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中芬将继续应对卫生和福利领域挑战,推动老年健康科技、智慧健康养老、智慧和视听友好等数字卫生解决方案。加强福利经济符合两国共同利益。

六、食品、林业和水

中芬将加强在农业、食品和农产品贸易领域的长期合作。双方愿继续加强动植物检疫和进出口食品安全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互供农食产品贸易安全、健康、稳定发展。

两国同为“全球学校营养餐联盟”成员,将继续重视实现“到2030年每名儿童均能获得一份健康营养的校餐”的联盟总体目标。

双方认为林业和以森林为基础的生物经济是两国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的长期支柱之一,将继续就林业和以森林为基础的生物经济相关议题开展政策对话。

双方水资源管理部门建立的双边合作机制,为推动两国开展政策对话、联合研究和商业合作提供平台。双方水资源管理部门、知识机构和企业将关注水资源管理、水旱灾害防御、大坝安全、城市防洪、水生态修复和智慧水利建设等领域。两国支持在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框架内开展活动。

七、科技、教育和体育

中芬将继续在一致同意的教育、科学和创新领域开展长期合作。两国相关部门将继续定期召开中芬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定期在中芬之间轮流开展部长级教育政策对话。为强化中芬知识机构及其他相关方合作,两国相关部门将重点开展包括实质性会谈在内的战略对话,并以此作为双方接触的核心工作。两国将研究关于建立和深化地方层面教育合作的方式。

中芬将继续加强主管部门、机构和体育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国际体育事务中保持沟通协调,在包括冬季运动在内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领域加强合作。

八、文化和旅游

中芬认可文化和旅游对促进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作用,支持并鼓励两国博物馆、美术馆、剧院、艺术节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双方将鼓励在旅游推广、可持续和数字化旅游最佳实践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双方还将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并努力扩大双向旅游往来规模。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30/c1002-40349846.html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揭牌

  据新华社比什凯克10月28日电 (记者关建武)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揭牌仪式日前在吉首都比什凯克的吉国立技术大学举行,吉尔吉斯斯坦能源部部长、中国驻吉大使等出席仪式。

  吉能源部部长伊布拉耶夫表示,鲁班工坊的揭牌是吉方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培养建筑、水利工程、能源和机械工程等关键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一步。这一合作创建的现代化实验室和智慧教室将为吉尔吉斯斯坦学生打开新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感谢中方对该项目的支持。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9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29/c1002-40349044.html

巴特尔会见古巴与各国人民友好协会主席冈萨雷斯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 10月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古巴友好协会会长巴特尔在京会见古巴与各国人民友好协会主席冈萨雷斯。双方就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持续深化新时代中古特殊友好关系、不断增进中古人民友好交换意见。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9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29/c1002-40349045.html

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

中国与文莱加强杂交水稻农业科技合作

  据新华社斯里巴加湾市10月26日电 (记者李萌)中国与文莱杂交水稻高级专家顾问项目启动仪式26日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举行。中国专家团队将通过技术授课和交流等系列活动,与文莱进一步加强杂交水稻农业科技合作。

  项目启动后,来自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中国专家们,将围绕杂交水稻选育栽培、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水稻施肥与文莱开展深入细致的授课培训和技术交流。

  文莱初级资源与旅游部常任秘书图蒂亚蒂表示,中国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于文莱提升杂交水稻方面的发展水平无比珍贵,文莱政府农业部门的官员、高等研究机构代表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人士将参加本次培训和交流。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8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28/c1002-40348123.html

中国和巴西加强可持续农业合作

  不久前,装载着由中粮集团进口的中国首单“零毁林和零植被破坏”巴西大豆的货轮抵达中国天津港。
  李 栋摄

  从巴西巴卡雷纳港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装载着由中粮集团进口的“零毁林和零植被破坏”(以下简称“零毁林”)巴西大豆的货轮抵达中国天津港。巴西“零毁林”大豆输华,向全球市场展现了中国和巴西加强可持续农业合作的生动实践。

  “零毁林”大豆意味着大豆种植地不涉及任何毁林或植被破坏的情况。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承诺,到2030年实现森林零砍伐。中国和巴西等均签署该宣言。在2023年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粮集团旗下中粮国际和蒙牛集团旗下现代牧业就采购“零毁林”巴西大豆达成合作协议。促成本次合作的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联盟指出,这笔大豆订单具有里程碑意义。

  “通过采取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我们既尊重了相关环保法律、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巴西马托格罗索州北部农业经营者、中粮集团“零毁林”大豆供应商马科斯·卡马戈说。中粮国际首席执行官董巍表示,作为农产品产业链的重要参与者,中粮集团力促本次“零毁林”订单落实,为全球农业绿色转型增添力量。

  近年来,中国和巴西加强可持续农业合作。为帮助遏制巴西大豆生产过程中的毁林现象,自2019年起,中粮国际对巴西的一些农场进行土地监测,绘制了风险地图并依据供应商提供的信息建立了“大豆可追溯体系”,还对当地农民开展了相关培训。目前,中粮国际已实现巴西直接采购大豆的100%可追溯。

  吉赛尔是巴西马托格罗索州一家农场的合伙人,每年种植约1000公顷大豆。自2014年开始,吉赛尔所在的农场就成为中粮国际的供应商。“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农场的理念之一,中粮国际与我们的价值观相符,因此我们选择与之合作。”吉赛尔表示。

  2023年,中粮国际制定可持续农产品认证标准——“中粮国际负责任农业标准”,并通过欧洲饲料生产商联合会审核,被纳入欧洲饲料行业采购标准。此次抵达天津港的“零毁林”巴西大豆,正是经过该标准认证的产品。未来,中粮国际将在拉美多个重要生态区建立“零毁林”大豆供应链。

  “中国市场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有力推动全球农业价值链绿色转型。”世界经济论坛热带雨林联盟执行总监杰克·赫德表示,可持续消费及粮农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这笔“零毁林”巴西大豆订单将进一步激发中国市场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期待更多的企业参与类似行动”。

  (本报里约热内卢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8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28/c1002-40348119.html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塞舌尔总统拉姆卡拉旺会见穆虹

  新华社维多利亚10月25日电 10月25日,塞舌尔总统拉姆卡拉旺在维多利亚会见率全国政协代表团访塞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中非友好小组组长穆虹。

  穆虹转达习近平主席对拉姆卡拉旺总统的亲切问候,表示中塞传统友谊深厚,各领域合作日益深化。中方愿同塞方一道努力,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和两国元首重要共识,推动中塞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携手推进现代化,不断取得积极成果。

  拉姆卡拉旺请穆虹转达对习近平主席的亲切问候和诚挚祝愿,表示北京峰会为非中、塞中友好合作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塞方愿同中方加强在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等各领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穆虹一行应邀访塞期间,还分别会见了塞国民议会议长、塞中友好促进协会主席等,并考察农业和渔业项目。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7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27/c1002-40347838.html

金正恩向中朝友谊塔送花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74周年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朝中社26日报道,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25日向中朝友谊塔送去花圈,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74周年。

  朝中社说,金正恩送去的花圈缎带上写有“永世不忘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字样。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党中央委员会书记李日焕受委托敬献了花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27/c1002-4034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