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4年2月29日 星期四

热点问答|三问加沙死亡人数过3万

  新华社加沙2月29日电 热点问答|三问加沙死亡人数过3万

  新华社记者柳伟建

  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2月29日发表声明说,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军事行动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3万。在巴以新一轮军事冲突中,加沙伤亡为何如此严重?目前,加沙当地情况以及相关停火谈判进展如何?

  伤亡为何如此严重

  据加沙地带卫生部门29日发表的声明,去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30035人死亡、逾7万人受伤。另据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媒体办公室统计,死者中超过70%是妇女和儿童。媒体在报道死亡人数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前所未有”一词。

  这是2月28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纳赛尔医院内拍摄的病床。纳赛尔医院是加沙地带南部最大医院。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去年12月31日发表声明说,当年巴勒斯坦共有22404人在冲突中丧生,成为1948年以来巴勒斯坦人因冲突死亡最多的一年,死者中约98%来自加沙地带。

  分析人士指出,以色列在冲突中使用过量非制导炸弹是加沙地带伤亡如此严重的重要原因。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去年12月报道说,美国一项情报评估显示,自去年10月7日冲突开始至12月中旬,以色列向加沙投掷超过2.9万枚炸弹,其中约40%是非制导炸弹。报道说,非制导炸弹通常不太精确,对平民的威胁更大。

  加沙地带人口稠密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在本轮冲突开始前,加沙地带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5700人。美国军事分析人士马克·加拉斯科说,非制导炸弹可偏离多达30米,这可能导致许多原本袭击哈马斯目标的炸弹落入平民区。

  2月28日,人们经过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的建筑废墟。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加沙目前情况如何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给加沙地带带来空前的人道主义灾难。哈马斯媒体办公室25日发表声明说,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迫使近200万人离开原居住区。

  此外,加沙地带北部地区饥荒现象愈加严重,有儿童因缺乏食物而死亡。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主任专员菲利普·拉扎里尼25日表示,加沙正面临一场“人为制造”的饥荒,如果以色列现在肯放行关键援助物资进入加沙,仍有机会避免灾难发生。近东救济工程处26日在声明中说,本月平均每天约有98辆卡车进入加沙,相较1月减少了50%,远低于每天500辆卡车的既定目标。

  拉扎里尼日前致信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主席丹尼斯·弗朗西斯时表示:“在加沙地带需要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需求之际,以色列一再呼吁解散近东救济工程处,多个捐助国冻结捐助资金,这一机构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为躲避以色列军事行动,大量加沙民众逃到加沙地带南部地区,其中在拉法躲避战火的约有140万人,超过加沙人口数量的一半。据巴勒斯坦媒体报道,目前拉法的医疗和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寒冷天气、食物匮乏以及未来以军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将进一步加剧当地人道主义灾难。

  2月27日,在加沙地带北部的杰巴利耶难民营,人们等待领取食物。联合国机构官员27日警告,巴勒斯坦加沙地带目前至少四分之一人口濒临饥荒,若不及时采取相应行动,大范围饥荒“几乎不可避免”。新华社发(穆罕默德·阿里摄)

  停火谈判进展如何

  美国、卡塔尔、埃及和以色列23日在巴黎举行新一轮巴以停火协议谈判,有以色列媒体报道说谈判“取得积极进展”。但哈马斯方面对此多次否认,表示这实际上是以方利用媒体施压。

  美国总统拜登26日表示,希望以色列和哈马斯到3月4日能够实现停火。拜登在美国纽约州告诉媒体记者,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向他通报,以色列和哈马斯已接近达成停火协议。但拜登的说法遭到以色列方面否认,以色列《新消息报》27日援引匿名以色列官员的话报道说,“我们不知道拜登对停火的乐观从何而来”。

  卡塔尔外交部发言人安萨里27日在多哈召开记者会时表示,目前达成停火协议“仍存障碍”。

  哈马斯消息人士27日告诉新华社记者,哈马斯要求以军停止侵略并撤出加沙地带的立场没有变化,但他们已同意“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将在斋月期间实现停火并释放除男性军人以外的以色列被扣押人员,但以方对此未有积极回应。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27日援引以色列官员的话报道说,哈马斯并未向以方提交目前还幸存的以方被扣押人员以及哈马斯要求释放的巴方被扣押人员名单,没有上述名单谈判无法继续。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301/c1002-40186612.html

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解局 | “北溪”爆炸调查背后的“三国杀”

  这张瑞典海岸警卫队2022年9月27日发布的航拍照片显示的是一处“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点。新华社发(瑞典海岸警卫队供图)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2月28日电 瑞典、丹麦本月相继宣布结束“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调查,迄今未公开指认任何嫌疑方,爆炸原因愈发令人生疑。

  “北溪”天然气管道从俄罗斯向欧洲输气。爆炸发生在俄乌冲突升级、欧洲试图减小对俄能源依赖之时。事发后,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启动调查,但均拒绝俄罗斯参与。如今,丹麦、瑞典为何接连撂挑子不查了?调查持续一年多,发现了什么?究竟谁炸的“北溪”,谜团为何难破?新华社记者为您解局——

  查出了啥?不明说

  “北溪”天然气管道为俄罗斯与德国、荷兰和法国公司合作项目,其中俄方持股占多数。“北溪-1”于2012年开通,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直通德国,向欧洲输气。“北溪-2”与“北溪-1”大致平行,2021年完工后,因美国方面阻挠而迟迟无法投入运营。

  2022年9月底,“北溪”管道发生爆炸,4条管线中的3条发生泄漏,共有4处泄漏点,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

  爆炸发生后,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启动调查,但拒绝俄罗斯参与,调查进展缓慢。如今,三个国家竟然有两个不查了,“吐出”的调查结论“干货”寥寥。

  这张瑞典海岸警卫队2022年9月28日发布的航拍照片显示的是,“北溪-1”天然气管道仍在泄漏大量气体。新华社发(瑞典海岸警卫队供图)

  丹麦26日宣布结束调查。按照警方说法,调查工作“既复杂又全面”,爆炸系“蓄意破坏”,但“证据不足以在丹麦提起刑事诉讼”,无法进一步置评。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认为,丹麦的决定“近乎荒谬”,“一方面,他们承认管道爆炸系蓄意破坏,但另一方面他们却不再继续调查”。 

  瑞典检方本月初以“瑞典无管辖权”为由宣布结束调查,称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确认瑞典公民是否以某种方式参与爆炸事件。去年4月,瑞典检方指出,制造爆炸的最有可能是“一个由国家发起的团伙”。

  瑞典检方已将可用作证据的材料移交德国。 

  谁有嫌疑?不敢说

  俄罗斯方面说,瑞典方面结束调查是害怕揭开事实真相,而丹麦是担心会查到“最密切的盟友”身上。

  这是2022年9月14日在德国卢布明拍摄的“北溪-1”天然气管道相关设施。新华社记者任鹏飞摄

  关于爆炸事件幕后黑手有过多种说法。

  西方在事发后指责俄罗斯通过破坏管道威胁欧洲。但不少分析人士指出,俄方如果要切断天然气供应,只需关闭阀门,无需炸毁自己投钱建设的管道。西方的说法不合情理,逐渐失去市场。

  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去年2月爆料是美国联合挪威对“北溪”管道实施爆破,还披露不少细节。赫什说,美方破坏管道是为了防止德国使用这条“能源动脉”,以确保欧洲国家在俄乌冲突中跟着北约走。美国既有能力又有动机实施破坏,这一说法获得不少舆论认同。

  不久后,美国《纽约时报》和德国《明镜》周刊等媒体抛出第三种说法,称爆炸事件可能由一个乌克兰团体制造,且乌政府不一定知晓。俄方随即指责这一说法是要包庇真凶。

  目前,俄、美、乌三国均否认破坏“北溪”管道。

  对展开调查的欧洲国家而言,调查似乎成了一块烫手山芋。如果咬定俄罗斯是幕后黑手,很难让国际社会信服,如果把矛头指向美国或欧美大力支持的乌克兰,又将陷入尴尬。结束调查或许是最“合适”的结果。

  指望德国?不好说

  美国知名新闻主播卡尔森本月早些时候专访俄罗斯总统普京。卡尔森问普京:“谁爆破了‘北溪’天然气管道?”普京笑答:“当然是你们。”

  普京说,全世界都清楚“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发生了什么,连美国一些分析人士都直接这么说。在他看来,要查明“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必须找出既有动机、也有能力这么做的人。

  普京还说,“北溪-2”虽然受损,其中一条管线依然完好,可以向欧洲输送天然气,俄方已经准备就绪,德国却未同意开通。按照普京说法,“现今德国领导人不从本国利益出发,而是遵循西方集体利益”,令他感到惊讶。

  德国检方发言人伊内斯·彼得松27日告诉俄罗斯新闻社:“只能告诉你们,我们的调查仍在继续。”

  皇家丹麦国防学院研究员肯内特·厄伦施莱格·布尔说,瑞典称调查因“无管辖权”而无法盘问相关人员最终作罢,丹麦意思一样,“只是措辞略有不同”。他认为,德国也得不出其他结论,“可能就是多掀开一点点盖子,不会太多”。(记者:付一鸣、和苗、刘江、胡若愚、郭倩;编辑:陈丹、徐晓蕾、刁泽、王丰丰)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229/c1002-40185796.html

特稿|在塞拉利昂,感受中非友谊的温度

  新华社弗里敦2月28日电 特稿|在塞拉利昂,感受中非友谊的温度

  新华社记者许正 史彧 张玉洁

  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坐落在大西洋沿岸一个半岛上,是西非地区一座良港。2月,当地正值旱季,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节。港口码头人声鼎沸,船只往来频繁。

  在这座塞拉利昂第一大城市,多个地标与中国有着紧密联系——中塞友谊大厦矗立数十载,中塞友谊公路是交通动脉,中塞建设者正携手翻修国家体育场。当地居民同记者聊起中国时津津乐道,能用颇为标准的中文说出“友谊”这个词汇。

  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塞拉利昂总统比奥2月27日起对华进行国事访问。28日下午,在同习近平主席会谈时,比奥总统再次强调“中国是塞拉利昂信任和依赖的朋友”。

  它们的名字叫“友谊”

  2018年8月,比奥当选总统4个月后,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就深化多领域合作达成广泛共识。2021年5月,两国元首通电话,在中塞建交50周年之际共话友谊与合作。此次来访,比奥总统成为今年首位对华进行国事访问的非洲国家元首。

  与中国的友谊,在塞拉利昂早已深入民心。

  中塞友谊大厦位于弗里敦市中心,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方援塞标志性工程,寄托着几代当地居民对中国的感情。司机弗朗西斯·奥德怀尔出生于1971年,正是在那一年,中塞建交。“我们这代人见证了塞拉利昂与中国友谊的不断深化。”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中国的帮助,弗里敦不会有今天的面貌。”

  一条长约11公里的公路以“友谊”为名,蜿蜒在苍翠山林间,车辆川流不息,是当地的交通要道。“以往这里路面窄、坡度大,整日尘土飞扬,雨季时坑洼泥泞,安全隐患很大。公路建成以来,这里彻底摆脱了‘死亡陷阱’的名字,不仅让出行更安全,还拉动了沿线发展。”站在公路一侧,当地居民艾尔弗雷德·卡马拉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另一座“中国建设”——塞拉利昂国家体育场是塞拉利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让历经几十年风吹日晒的老场馆焕发新生机,是塞拉利昂人民的企盼。2022年,中国援助塞拉利昂国家体育场大修项目开工。记者看到,中塞两国工人正在建设现场紧张忙碌,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已初见雏形,预计今年年内可交付使用。

  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王擎说,近年来,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塞政治互信持续增强,务实合作稳步推进,国际协作更加紧密,为两国传统友谊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塞拉利昂信息与公民教育部长巴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直言,塞中友好不是空谈,是“坚不可摧的”,两国合作“实实在在改变了我们人民的生活和国家面貌,我们对此深表感激,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最快向我们伸出援手”

  两国人民在风雨同舟中结下深厚情谊。中塞在抗击埃博拉疫情、新冠疫情时共克时艰,在国际社会传为佳话,是中非团结合作的力证。

  2014年,塞拉利昂暴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是最早提供医疗援助的国家之一,向塞拉利昂派出大批抗疫医护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主任黄燕就是其中一位。她清晰地记得,抵达疫情之中的塞拉利昂时,当地医疗资源已十分紧缺,能在一线值守的医护人员已所剩无几,中国医疗队一赶到位于弗里敦的中塞友好医院,连倒时差都顾不上,立即上岗,填补人力空缺。当地高温天气中,中国医生身穿防护服、防水胶靴,24小时轮流值守。“每次完成救治任务走出隔离区,衣服都能拧出水来。”黄燕说。

  黄燕一直记挂着一个名叫妮可的女患者。由于病情加重,这个当时才21岁的姑娘情绪很低落,一度抵触治疗。“她特别焦虑,担心家人会放弃对她的治疗。”黄燕和其他中国医生每天查房时都不断鼓励妮可,耐心地向她讲解病情和治疗进展,并反复强调一件事——“我们绝不会放弃她”。

  在医务人员不懈努力下,妮可最终病愈出院,回到家人身边。得知能出院,她在病房内情不自禁地跳起舞蹈,拉着中国医生的手,感谢他们的“不放弃”给予自己第二次生命。

  新冠疫情中,中塞友好医院又被指定作为收治感染者的定点医院。中国医疗队为当地培训了大量医护人员,携手抗击疫情。

  “患难见真情!无论是在我们遭遇埃博拉疫情还是新冠疫情时,中国总是最快向我们伸出援手的朋友中的一员。”巴赫说,“这种友谊让我们感到骄傲,我也希望它能够一直保持下去。”

  自1973年以来,已有24批中国医疗队来到塞拉利昂,备受民众赞誉。“这里的病人都很信任也很喜欢中国医生,”中塞友好医院产科护士长梅尔罗斯·迪兰说,“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2023年12月,比奥总统专门接见了中国医疗队,并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文,为中国医疗队的“不辞辛劳”和“专业水准”点赞,感谢他们“为改善塞拉利昂的医疗卫生服务作出贡献”。他还强调“要继续推动塞中政府间和人民间的交流合作”。

  “实现梦想的重要伙伴”

  20日上午,阳光明媚,在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一处教学点,几百名当地青少年聚精会神地扎马步、出拳,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塞大孔院是西非第一所孔院,成立于2012年,武术是其多年来的一项教学特色。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中文老师,可以同时传授中国武术和中华文化。”塞拉利昂青年拉明·卡尔博一边帮助孔院武术老师刘伟指点“师弟师妹”,一边对记者说。

  2017年,卡尔博在这里开始学习中文,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他还曾为此赴少林寺学习锻炼。“中国文化让我学到很多,比如奋进的品格、坚韧的意志等,我希望将这些介绍给更多人。”小伙子说。

  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陈学斌说,中国武术在塞拉利昂广受喜爱。“不少大中小学都开设了武术课程,周末还有很多小朋友来孔院学习太极拳。”

  “武术热”“中文热”是塞拉利昂“中国热”的一个缩影。在街头,不少民众一见到中国记者,都会用“你好”“早上好”等中文打招呼。据陈学斌介绍,随着中塞经济和人文交流不断加深,掌握中文的塞拉利昂年轻人求职很有优势,当地中文学习热情日益高涨,孔院目前已设立22个教学点。

  28日的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农业、经济发展、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比奥总统表示,中国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全人类共同利益产生广泛积极影响。

  巴赫认为,作为“全球南方”一员,中国为推动非洲和全球发展所作的贡献,国际社会有目共睹,“中国是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重要伙伴”。

  非盟运输事务高级政策官员瑞莎·艾达·阿洛格告诉记者,“中国的发展经验对非洲、对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有益处”,希望非中“共同推动世界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塞拉利昂《阿沃克报》主编奥斯汀·托马斯表示,期待今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会议推动塞中合作再上一层楼,为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能量。(参与记者:帅才)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229/c1002-40185451.html

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在马尼拉举行成立50周年庆典

人民网马尼拉2月27日电 (记者樊帆)2月26日,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下称“菲中了”)成立50周年庆典在马尼拉举行。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应邀出席并致辞,协会名誉主席、菲前总统阿罗约发表视频致辞,参议员艾美、克里斯托弗·吴以及中国—东盟协会、沈阳市对外友协、马来西亚中国友好协会、柬埔寨中国友好协会等中外友好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发来祝贺。

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在马尼拉举行成立50周年庆典。人民网记者 樊帆摄

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在马尼拉举行成立50周年庆典。人民网记者 樊帆摄

菲中了1972年初现萌芽,1974年正式发轫,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促进中菲两国民众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为呵护、推进、深化中菲关系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近年来,菲中了与中国驻菲使馆紧密合作,共同发起并设立“中菲相知奖”和“中菲关系马尼拉论坛”等人文旗舰活动品牌,广泛开展参访交流、学术论坛、研讨会、主题征文等各种活动,深化两国友城交往,促进中菲相知相亲,积极推动两国世代友好、友谊薪火相传,备受各界关注和好评。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应邀出席并致辞。人民网记者 樊帆摄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应邀出席并致辞。人民网记者 樊帆摄

黄溪连大使表示,菲中了一直是中菲关系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为促进中菲建交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中菲友好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当前,中菲关系站到了十字路口,未来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我们展现历史担当,进一步拉紧人民的纽带,增进人心的沟通,促进相互了解。希望菲中了秉持创会初心,坚定扛起中菲友好的旗帜,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调动每一位关心支持中菲关系的人士共同呵护中菲友谊,坚持走友好合作而非对抗摩擦之路。

阿罗约名誉主席表示,1973年以来,我从学生时代就踊跃参与菲中了活动,积极推动成立该组织,见证和促进菲中建交和两国友好交流合作,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菲中了所代表的菲中民间交往对于促进国家间友谊至关重要。菲中了成立50周年庆典恰逢中国农历龙年,寓意吉祥美好。希望各位新老成员以此为契机,薪火相传、再接再厉,为促进菲中以及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菲律宾参议员克里斯托弗·吴发表视频祝贺。人民网记者 樊帆摄

菲律宾参议员克里斯托弗·吴发表视频祝贺。人民网记者 樊帆摄

克里斯托弗·吴参议员祝贺菲中了为促进菲中友谊所作宝贵贡献,并表示,菲中了积极致力于两国经济、文化、学术等领域交流合作,已经茁壮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友谊之树,体现出两国紧密相连的命运和共同的梦想。分歧远非菲中关系的全部,双方还有更多共同点,两国伙伴关系完全可以蓬勃发展。菲中了50周年庆典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携手努力,乘风破浪,继续致力于菲中理解与友谊,共同驶向充满和平、繁荣和友谊的光明前景。

兰比诺主席、本尼迪克托会长回顾了菲中了创立和发展历程,强调半个世纪以来,菲中了始终是菲中友谊的堡垒和沟通菲中心灵的跨海桥梁,已发展成为希望、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灯塔,彰显了对话、伙伴关系和友谊的力量,展现了超越国界的团结与人性光辉。菲中了将坚定不移致力于菲中友谊与合作,继续搭建理解桥梁,求同存异,携手并进,为下一个50年菲中友谊、合作、亲善和繁荣而不懈努力。

菲中了向中国驻菲使馆等合作单位颁发感谢。人民网记者 樊帆摄

菲律宾中国了解协会向中国驻菲使馆等合作单位颁发感谢状。人民网记者 樊帆摄

此次庆典以“辉煌50年:乘风破浪,驶向繁荣”为主题,溯源了中菲跨越千年的政治交往、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历史图景,播放了菲中了成立50年来历史纪录片,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强调中菲友谊内涵丰富、历久弥新。菲中了向中国驻菲使馆等合作单位颁发感谢状,向长期致力于两国友好交流的会员授予杰出会员荣誉称号。现场嘉宾共同观看了菲律宾新时代大学艺术团表演的中菲传统艺术,感受两国文化交流互鉴的独特魅力,气氛友好热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227/c1002-40184432.html

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注入活力(权威论坛)

  2023年12月16日,内蒙古,参展人员在首届呼伦贝尔·海拉尔冰雪产品冬季展销会上展示雪板科研项目。
  新华社记者 王楷焱摄

  2月15日,黑龙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片片雪花汇聚动人图景,一簇“微火”点燃希望之光。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深深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两年来,放眼神州大地,冰雪竞技迎风展翅,冰雪运动蔚然成风,冰雪经济释放更强动能,冰雪事业红火向新向前。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掀开崭新篇章,为世界冰雪运动发展注入活力。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

  约翰·埃利亚施(国际滑雪和单板滑雪联合会主席)

  吕克·塔迪夫(国际冰球联合会主席)

  张谦(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原北京冬奥组委对外联络部部长)

  

  【一】

  北京冬奥会是一场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敞开怀抱迎接八方宾朋,与世界共享奥林匹克的荣光。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我至今仍对2022年春天那些让人惊喜甚至难以置信的日子,有着强烈而生动的记忆。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全部按照奥运标准建造,竞赛组织、赛事服务均展现出最高水平,充满热情的赛会志愿者们全面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绝伦的冰雪盛会。

  张谦:北京冬奥会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做到中华文化与冰雪元素交相辉映,克服新冠疫情等困难挑战,实现“简约、安全、精彩”的赛会目标,成为冬奥历史上转播时间最长、线上观众人数最多、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一届体育盛会。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筹办举行,得益于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中国人民的全力支持。与此同时,中方与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地区)奥委会、媒体和赞助商等利益相关方协同配合,广泛听取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的宝贵意见建议,借鉴和吸收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通力合作,不断提高冬奥会的组织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携手打造了一场真正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

  吕克·塔迪夫:北京冬奥会是一届在特殊背景下举行的体育盛会,它不仅让世界再次感受到了冰雪运动之美,更增强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我想再次对每一位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参与者表示感谢。北京冬奥会不仅为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奥运遗产。

  约翰·埃利亚施:北京冬奥会对亚洲地区冰雪运动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使冰雪运动更加多样化,更具包容性和竞争性,更加平易近人也更具吸引力。国际滑雪和单板滑雪联合会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和推广滑雪和单板滑雪运动。我们很高兴看到北京冬奥会后,“冰雪热”在中国持续蔓延,并取得进一步发展。

  【二】

  通过筹办北京冬奥会推广冰雪运动,中国实现了冰雪项目竞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冰雪运动版图的大幅拓展,为国际奥林匹克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举办奥运会除了为广大运动员搭建竞技平台外,更大价值还在于为公众、主办城市和国家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带来更多可长期受益的有形或无形的奥运遗产。北京冬奥会的相关场馆设施将在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持续使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推动冰雪运动和冬奥文化走进学校、走进下一代,让我们期待越来越多中国青年一代在冰雪运动的世界中成长。

  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和成熟对整个国际体育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冬奥会后,世界冰雪运动发展已大大加快,版图进一步开拓。北京冬奥会大幅提升中国代表团和运动员们在冰雪运动项目上的表现,也吸引越来越多中国民众参与到冰雪运动之中。

  吕克·塔迪夫: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各项冰雪运动取得快速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机遇,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冰雪运动特别是冰球运动的热情和关注,以及中国冰球竞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在2023年国际冰联女子冰球世锦赛甲级A组比赛中,中国队以五战全胜的可喜战绩夺冠,晋级2024年女子冰球世锦赛顶级组,将于今年4月出现在国际冰球竞技的最高舞台之上。国际冰球联合会正在与中国体育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不断加强沟通与交流,探讨如何系统性、战略性地发展冰球运动,通过在中国举办更多世界级赛事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冰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

  约翰·埃利亚施: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在冰雪运动发展方面拥有着巨大潜能。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近年来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我们了解到,95%的中国滑雪爱好者年龄在50岁以下,其中大部分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相信他们将把中国的冰雪运动提升到全新水平。

  张谦: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之义。从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到2021年10月间,中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高达24.56%。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让冰雪运动从小众项目成为大众新时尚。人们在享受冰雪运动带来乐趣的同时,也拉动了中国冰雪装备、冰雪旅游、体育研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北京冬奥会带动中国“冷”冰雪持续释放“热”效应,为全球冰雪产业的发展和增长带来宝贵机会。

  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北京冬奥会不仅吸引更多亚洲国家人民参与到有益身体健康的冰雪运动中来,还为全球冰雪产业的发展和增长带来宝贵机会,打开了一个主要由年轻人驱动的巨大新市场。这一新市场使滑雪场、酒店等大为受益,也给冰雪运动装备等产业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

  我曾多次访问北京冬奥会举办地北京、张家口以及中国东北地区的长春、哈尔滨等地。让我赞叹的是,中国成功举办了历史上最棒的冬奥会,还通过“冰雪热”和冰雪资源带动了很多地区的发展和增长,其中还包括不少农村地区。这样的故事充分证明,举办奥运会不仅可以带来赛时十几天的荣耀,更可以对举办地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张谦:在北京冬奥会热潮影响下,中国冰雪经济持续升温,冰雪运动、冰雪旅游成为新增长点。《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预计2023年中国冰雪运动产值将达到8900亿元,2025年将达到1万亿元,占整个中国体育总产值的1/5。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4)》认为,2023至2024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首次超过4亿人次,旅游收入有望达到5500亿元;到2025年,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到5.2亿人次。

  吕克·塔迪夫:北京冬奥会对于推动世界冰雪产业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多领域引领了发展潮流,特别是多个竞赛场馆安装全新制冷系统、应用环保制冷技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做到了更加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系列成果也得到了分享和交流。2025年哈尔滨将举办亚洲冬季运动会,这表明中国已为未来冰雪运动的发展做好了前行的准备。

  约翰·埃利亚施: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共有滑雪场130个,年游客总数为200万,2019年中国滑雪场数量已经上升至770个,年游客总数则达到2000万。伴随北京冬奥会引发的冰雪热潮,相关统计数据仍在不断上涨。去年底,我们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举办2023至2024赛季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后又在长春成功举行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未来还将继续在中国积极举办各类赛事,吸引更多人到雪道上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

  (本报记者刘仲华、陈尚文采访整理,蒋欣雨对本文亦有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8日 17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228/c1002-40184684.html

张海迪代表残疾人权利运动在人权理事会发出中国声音、倡导国际合作

  新华社日内瓦2月27日电 中国残联前主席、康复国际主席张海迪26日作为残疾人权利运动代表在日内瓦出席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5届会议残疾人问题高级别研讨会。

  张海迪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推动残疾人人权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表示中国已有90多部法律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内容;6000多名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代表中国8500万残疾人参与政治生活;国家建立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已惠及2700万残疾人,71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摆脱绝对贫困;建成国家级康复大学,培养康复领域急需的专业人才;创建“美丽工坊”促进残疾妇女就业。

  张海迪积极评价联合国系统有效推进《联合国残疾包容战略》,表示残疾人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呼吁加强残疾人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和统筹协调,更好落实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公约》通过20周年为契机,携手促进国际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

  本次高级别研讨会主题为“凝聚多边力量促进残疾人赋权,聚焦残疾人全面有效参与融入社会”。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弗朗西斯、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图尔克致开幕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拉塞尔、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洪博、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及前人权理事会残疾人权利特别报告员德文达斯等作主旨发言。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代表与会并发言。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228/c1002-40184594.html

中阿经贸联委会第八次会议召开

  新华社阿布扎比2月27日电(记者苏小坡)中国—阿联酋经贸联委会第八次会议27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会议由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阿联酋经济部部长玛尔伊共同主持。双方就加快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共同推动中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交换意见。

  王文涛在会议上发言时表示,今年是中阿建交40周年,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双边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中方赞赏阿方为筹备世贸组织第13届部长级会议所作努力,欢迎阿方积极对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中方愿同阿方一道,提升贸易水平,挖掘投资亮点,激发创新活力,携手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中阿经贸合作新格局。

  玛尔伊表示,阿中关系取得长足进步,双边经贸合作富有成果。感谢中方对阿方主办世贸组织第13届部长级会议给予的大力支持,坚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推动阿中经贸合作实现更大发展。

  会后,双方共同签署会议纪要和数字经济领域投资合作文件。中国驻阿联酋大使张益明和双方有关部门、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0227/c1002-4018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