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冈中美好友谊的见证”

  从冈比亚首都班珠尔出发,向西南方向驱车行驶约18公里,便抵达比几娄国家公园,中方援建的冈比亚国际会议中心就坐落在这里。作为两国复交以来实施的首个重大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国际会议中心于2020年正式交付冈比亚政府。

  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包括主会议场、主题会议室、新闻发布中心、双边会议室、办公区和宴会厅等。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西洋的海浪。今年9月,来华参加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冈比亚总统巴罗表示,冈中两国有着深厚友谊。中方援建的国际会议中心成为冈比亚首都的新地标,中方合作的项目帮助冈比亚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夕阳下,国际会议中心建筑外墙与海面波光相互辉映,美轮美奂。当地居民马立克告诉记者:“每次经过这里,我们总忍不住驻足欣赏。这座建筑恢弘大气,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也成为冈中美好友谊的见证。”

  冈比亚主流媒体《观点报》在报道中表示:“国际会议中心这座耀眼的建筑,如同大西洋边缘上的宝石,闪烁着现代与传统的光芒。”作为落实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具体举措,国际会议中心完美融合了冈比亚建筑风格和中国建筑技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同包括冈比亚在内的非洲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坚定决心。巴罗表示,国际会议中心极大促进了冈比亚当地经济发展,期待同中方继续加强在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农业技术和投资贸易等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据国际会议中心承建方江苏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支持组组长张庆介绍,自启用以来,国际会议中心已成为冈比亚举办国际会议、商务活动和文化活动的首选场所,每年约有500场会议在这里举办。

  “作为地标性建筑,国际会议中心造型优雅灵动,成为民众和游客的打卡胜地。”中国驻冈比亚大使刘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国际会议中心已经过千余场会议活动的检验,助推冈比亚会展经济发展,同时带动相关旅游、贸易和投资,为冈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动力。

  (本报班珠尔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1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101/c1002-40351598.html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见证·中国机遇)

  北京奔驰生产车间内景。

  在福建奔驰工厂,工人正在作业。

  组装完毕的奔驰轻型商务车准备下线。

  北京奔驰屋顶光伏全景。
  以上图片均为奔驰提供

  1款全球首发、7款中国首发及车展首秀、8款中国上市的全品牌21款车型……在今年举办的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德国汽车企业梅赛德斯—奔驰集团(以下简称“奔驰”)的展位备受关注。

  “中国是全球最富活力的市场之一,也是奔驰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奔驰在中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我们一直致力于在中国长期投入,深度参与并助力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见证、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

  位于北京望京的奔驰大楼,窗明几净。

  “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陪同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参加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宣布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新增投资……”康林松告诉记者,今年他已经4次到访中国,“毫无疑问,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作为拥有138年历史的车企,奔驰2001年在中国开启本土化发展,当年,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成立。2003年,奔驰与北汽集团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奔驰开始在华实施本土化研发,行政级轿车E级车率先在中国完成本土化并投入量产。

  “我们见证、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奔驰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在销售、生产层面,也包括研发、供应链伙伴、科技合作等方面。”康林松介绍,从2014年至2023年,奔驰携手合作伙伴在中国投资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走进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奔驰”)顺义工厂总装车间,生产线上的两条机械臂正在忙碌。机械臂上配备有摄像头,相当于一个“人工智能视觉检测机器人”。它能够对汽车底盘细节进行全方位拍照和质量检测,效率比人工高出一倍多。车身车间近1200台机器人各司其职,自动化率超过98%。不同机器人采集到的数据,都通过工厂的“神经网络”上传到云端,帮助工作人员作出判断和决策。

  凭借这一数字化生产体系,北京奔驰已成为奔驰全球乘用车生产网络中最大的生产基地,只要45秒就有1辆新车下线。全球销售的每两辆奔驰E级车中,就有1辆在这里生产。

  “2005年成立之初,北京奔驰的规划年产量仅为2.5万辆。”在华工作12年的奔驰集团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表示,今年3月,第500万辆中国国产奔驰汽车顺利下线。“累计产量从400万辆增加到500万辆,北京奔驰仅仅用了20个月。”唐仕凯说。

  “北京奔驰现在已成为同时拥有前驱车、后驱车、电动车三大车型平台,以及发动机与动力电池工厂的合资企业,并实现了发动机核心零部件与整机的出口,是奔驰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康林松表示,中国拥有完备的汽车产业链、领先的合作伙伴和优质的人才资源,以及创新支持政策措施。奔驰持续看好中国市场。“这为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了保障,得益于中国良好的营商环境,奔驰在华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康林松说。

  “过去几年,中国汽车市场持续保持增长,奔驰是主要的参与者之一,这也是我们看好中国市场、重视中国市场的原因。”唐仕凯表示。2023年奔驰乘用车在中国市场销量占其全球总销量超过1/3,纯电动车型销量增长超过一倍。中国作为奔驰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在自动驾驶、汽车软件、智能互联等领域的市场需求正在快速升级迭代。

  “以‘中国速度’提升本土创新,引领全球创新”

  来到上海市浦东新区轲桥路,走进今年4月刚刚启用的奔驰上海研发中心全新大楼,电动出行、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等领域的软硬件开发和全环境模拟正在这里火热进行。

  2021年,奔驰中国研发技术中心在北京投入使用;2022年奔驰上海研发中心成立;2023年奔驰(上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成立;2024年,奔驰上海研发中心全新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

  过去5年,奔驰在华研发投入总计达105亿元人民币,本土研发团队超2000人。“我们在中国建成了德国以外覆盖领域最全面的研发团队,其中中国数字化研发团队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团队。”唐仕凯表示。

  得益于中国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人才储备及优良的研发环境,奔驰在华研发进展迅速。仅用一年时间,奔驰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开发的L2+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就在中国各地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上实现了点到点的领航辅助驾驶,提升了奔驰在全球智能驾驶领域的能力。未来,奔驰与合作伙伴共同定制的全新插混电池将用于奔驰在全球范围销售的插混车型。“目前,中国研发团队正主导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功能的开发,通过与全球多地研发中心紧密协作,把在中国取得的研发成果更多贡献给全球市场。”唐仕凯说。

  “中国有着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快速发展的科技企业,赋予了我们在这里发展人才与创新生态系统的机会。”唐仕凯说,“中国研发团队在越来越多的全球研发项目上发挥着引领作用。”

  近年来,奔驰积极把握产业转型机遇,不断扩大与中国本土伙伴在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合作。奔驰与中国科技企业思必驰合作的语音交互软件,融入了定制化设计技术,已用于全球产品的开发。目前,奔驰正与腾讯、火山引擎等中国科技公司在云计算、大模型、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开展探索与合作,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好用、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数字化体验。

  清华大学与奔驰的合作已逾10年,双方合作成立的“清华大学—梅赛德斯奔驰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联合研究院”)在交通智慧化、能源绿色化、应用本土化、车辆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展开合作。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表示,双方在项目研发、人才培养、本科生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与奔驰的合作已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之一。融合奔驰的研发能力与清华大学的科研创新实力,研究院将探索国际化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为推动可持续交通领域的发展作出贡献。”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联合研究院院长李萌表示,与奔驰的产学研合作让高校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与丰富的产业需求相结合。

  “中国不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也在推动全球汽车行业加快创新转型。以‘中国速度’提升本土创新,引领全球创新,彰显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体现了奔驰致力于与中国合作伙伴携手加快本土化进程的决心。”唐仕凯表示。

  “携手中国伙伴共享长期发展机遇”

  非生产时间关闭不必要的设备,每天可节电约3.26万千瓦时、减少天然气消耗约6080立方米;通过生产日历智能控制空气处理机组开关,精细化管理机组运行时间,每天节电超1.6万千瓦时……据介绍,北京奔驰是北京首批申购绿电的企业之一。同时,通过不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北京奔驰已拥有奔驰全球生产网络中规模最大的光伏项目之一。

  在北京奔驰,零碳科技实验室大楼、屋顶光伏、熔盐储热、二氧化碳热泵等环保技术和设施得以应用。康林松表示,奔驰的目标是在2039年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净碳中和,这与中国推进“双碳”目标的愿景一致。“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在中国各地,我们的绿色举措都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支持。”康林松说。

  今年9月,奔驰宣布,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乘用车和轻型商务车业务分别投资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和4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丰富中国“智造”产品阵容。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15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最富活力的市场之一,特别是在创新速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转型方面,中国正引领全球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康林松表示,“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这是我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有力增强了市场信心。中国在经济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开放的市场能给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好处。”康林松表示,中国是汽车工业大国,开放的市场为包括奔驰在内的全球车企提供了深度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德国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创历史新高,达73亿欧元。奔驰集团监事会主席薄睦乐表示,欧中、德中双方有着长期良好合作的传统。中国的产业优势和发展速度不仅为奔驰在中国市场的拓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其全球运营带来了重大机遇,“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薄睦乐说。

  康林松表示:“奔驰将继续秉持‘在华发展,与华共进’的初心,携手中国伙伴共享长期发展机遇。”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31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31/c1002-40350715.html

中国经济活力将持续对外释放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马卓言)外交部发言人林剑30日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活力与韧性集中显现。随着一揽子政策协同发力,中国经济的活力将持续对外释放。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近期,中国政府密集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支持扩大内需和提振投资消费,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认为,中方出台的措施有助于提升信心和需求。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舒曼表示,一揽子增量政策对增强市场信心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经济保持增长,对全球市场意义重大。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林剑说,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活力与韧性集中显现。前三季度中国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量实现增长,进出口总额创下新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再次说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近期中国政府多部门积极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激发消费和投资热情,提振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信心。”林剑说,高盛集团、摩根大通、瑞士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在近期面向百余家瑞士企业的调查中,企业决策者们普遍表示对在华业务充满信心,近半数受访者将中国列为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

  林剑表示,中国经济“稳”和“进”的积极态势也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稳定性。通过推进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更加强劲有力;随着一揽子政策协同发力,中国经济的活力将持续对外释放。

  “我们将继续以实际行动回应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的期待和各国企业‘做多中国’的热情,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新机遇。”林剑说。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31/c1002-40350666.html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中国讲坛”在马达加斯加举办

  据新华社塔那那利佛电 (记者凌馨)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非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为主题、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讲坛”日前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举行,来自中马两国的智库、高校、政府部门代表约80人出席。

  其间,中方学者以“中国式现代化及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和“中非高质量‘一带一路’合作中的法律保障”等为题,同与会者分享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经验,并深入探讨了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非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引发两国人士广泛共鸣。马达加斯加外交部办公厅主任海里祖·拉库图马拉拉在活动上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非中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高质量合作的推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30日 15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30/c1002-40349898.html

法国电商市场不断扩大

  法国电子商务与远程销售联合会不久前发布的《2023年法国电商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法国电商行业交易额达1599亿欧元,同比增长10.5%,其中服务交易额增长势头强劲,增幅高达19.3%。

  法国目前是欧洲第二大电商市场,电商占零售贸易总额的10%,且规模还在持续增长中。据统计,2023年法国电商市场的活跃电商平台数量同比增长10%,达到15.2万个。其中,65%的电商平台开拓了国际市场业务,在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英国等国拥有用户,七成的网站预计未来两年内其国际市场交易额将会增加。

  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法国消费者习惯于网络购物。这份年度报告表明,法国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整体持积极态度。2023年约3940万法国人通过互联网购物,同比增加50万人,人均下单60次。约93%的消费者对网上购物感到满意。调查显示,在2023年至少进行过一次网购的15岁以上消费者占比为70.1%,这些消费者2023年全年平均网购下单次数达60次;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网购的法国人占到11%;超过八成消费者在购物前会借助互联网进行研究,近九成受访者认为电商为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法国电子商务与远程销售联合会分析,一段时间以来,法国通胀水平维持在高位,民众选择网购往往更容易买到低价商品,电商由此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在支付方式方面,银行卡依然是法国网购消费者的首选,电子钱包等新型数字支付方式也在逐步普及。作为应对民众购买力下降和通胀的解决方案,许多法国电商平台推介的延期或分期付款也越来越受欢迎。报告显示,42%的网购民众已经使用过分期付款,而28%则选择过延期付款。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更多零售商加快数字化转型,开设线上下单、远程配送等业务,法国电商市场的交易额将继续增长,发展前景广阔。

  (本报巴黎10月29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30日 15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30/c1002-40349897.html

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全文)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

目录

一、背景

二、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

三、总体框架

四、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一)能源转型

(二)循环经济

(三)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环境

五、卫生和福利

六、食品、林业和水

七、科技、教育和体育

八、文化和旅游

一、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芬兰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和“芬兰”)于1950年建交,此后长期保持友好稳定关系。2017年,两国发表关于建立和推进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9年,双方发表《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19-2023)》,对联合声明进行补充,并结合两国已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和目标,指导双方以结果为导向,在一致同意的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二、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

为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携手实现清洁、低碳和可持续增长,中芬将在符合双方切实利益的领域深化合作。双边合作将在更广泛的中欧关系框架内开展,也是对中欧关系的补充。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关注以下领域: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卫生和福利,食品、林业和水,科技、教育和体育,以及文化和旅游。

上述领域合作不仅将为中芬两国带来实际利益,也具有重要全球意义。应对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有助于两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双方将于2027年审议联合工作计划合作进展,并根据审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修订。

本计划所涵盖的合作领域不具排他性,也不限制双方未来决定在其他领域开展合作。

三、总体框架

中芬关系基础牢固。双方致力于增进相互了解,以确保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方赞赏芬方长期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两国重申坚定致力于按照包括联合国宪章及其宗旨和原则在内的国际法行事。双方重申《世界人权宣言》。两国及各自驻外机构将继续以强化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作为核心工作。双方将全力支持包括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内的联合国进程。双方强调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性。

双方将推动高层互访和对话,在国际会议间隙安排交流,并加强两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联系与合作。

双方将继续组织专家级会议,讨论全球、地区和专题性问题,如和平与安全、裁军、军控、防扩散、核安全与安保、人权、预防犯罪、气候变化、贸易和可持续发展。

贸易和投资是中芬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经贸会谈将包括但不限于市场准入、投资审查、企业监管、公平竞争及其他相关议题。中芬将定期召开双边经贸联委会会议,继续支持双边贸易与双向投资,特别是在本计划重点关注的领域。

双方将继续通过2017年成立的中芬创新企业合作委员会,推动两国企业开展对话、寻找商机。

四、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增长

中芬认为低碳发展是双边合作的首要议题之一,将在现有清洁、低碳和可持续增长合作基础上,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原则和规则,着眼各自国家自主贡献,积极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双方将通过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采取切实行动推动可持续增长。除相关政府部门和中央机构之外,两国地方政府、知识机构同样是推动低碳议程的关键参与方。双方将气候变化、碳中和、循环经济和卫生确定为双边科技创新合作的优先领域。

双方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合作重点包括以下3个领域:

(一)能源转型

双方主管部门将在现有能源合作基础上加强政策对话与技术交流,鼓励创新,聚焦清洁能源、智慧能源网络、区域和工业供暖及制冷、建筑能效、能源技术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双方将使用非化石资源能源生产作为能源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双方将依托中芬能源工作组开展政策对话,继续开展能源创新技术的联合研发、在两国的推广与商业化,促进企业、智库等多主体交流合作。

(二)循环经济

中芬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日益增长的原生原材料需求及推动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意义,愿在现有良好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继续开展政策、技术、投融资项目交流,组织两国循环经济相关企业和利益方举行互访和对接会,并鼓励在建筑、包装、纺织工业、废弃物管理等领域采用新的循环经济解决方案和政策。

(三)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环境

双方将通过多边倡议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提高土地可持续利用,开发更可持续的城市建设。两国致力于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双方均已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承诺为该协定尽快生效作贡献,并鼓励其他方采取同样行动。

双方决心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力度,包括科学稳妥改进塑料产品设计,推动塑料废物无害化管理,以及推广替代产品。双方致力于同各方一道综合施策,达成一项关于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处理塑料的全生命周期,考虑到《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所提原则以及各国国情和能力。

双方致力于落实《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和《水俣公约》,推进落实新达成的全球化学品框架,以及建立关于进一步促进化学品和废物健全管理并防止污染的科学与政策委员会。

双方将鼓励各自私营部门、知识机构在包括可再生能源、电池价值链在内的低碳发展关键领域探寻投资机遇,加强知识分享。双方将继续致力于加强甲烷排放控制,并在甲烷排放监测、报告、核查方面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

五、卫生和福利

为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并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中芬将继续应对卫生和福利领域挑战,推动老年健康科技、智慧健康养老、智慧和视听友好等数字卫生解决方案。加强福利经济符合两国共同利益。

六、食品、林业和水

中芬将加强在农业、食品和农产品贸易领域的长期合作。双方愿继续加强动植物检疫和进出口食品安全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互供农食产品贸易安全、健康、稳定发展。

两国同为“全球学校营养餐联盟”成员,将继续重视实现“到2030年每名儿童均能获得一份健康营养的校餐”的联盟总体目标。

双方认为林业和以森林为基础的生物经济是两国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的长期支柱之一,将继续就林业和以森林为基础的生物经济相关议题开展政策对话。

双方水资源管理部门建立的双边合作机制,为推动两国开展政策对话、联合研究和商业合作提供平台。双方水资源管理部门、知识机构和企业将关注水资源管理、水旱灾害防御、大坝安全、城市防洪、水生态修复和智慧水利建设等领域。两国支持在中欧水资源交流平台框架内开展活动。

七、科技、教育和体育

中芬将继续在一致同意的教育、科学和创新领域开展长期合作。两国相关部门将继续定期召开中芬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定期在中芬之间轮流开展部长级教育政策对话。为强化中芬知识机构及其他相关方合作,两国相关部门将重点开展包括实质性会谈在内的战略对话,并以此作为双方接触的核心工作。两国将研究关于建立和深化地方层面教育合作的方式。

中芬将继续加强主管部门、机构和体育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国际体育事务中保持沟通协调,在包括冬季运动在内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领域加强合作。

八、文化和旅游

中芬认可文化和旅游对促进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作用,支持并鼓励两国博物馆、美术馆、剧院、艺术节之间开展交流合作。双方将鼓励在旅游推广、可持续和数字化旅游最佳实践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双方还将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并努力扩大双向旅游往来规模。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30/c1002-40349846.html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揭牌

  据新华社比什凯克10月28日电 (记者关建武)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揭牌仪式日前在吉首都比什凯克的吉国立技术大学举行,吉尔吉斯斯坦能源部部长、中国驻吉大使等出席仪式。

  吉能源部部长伊布拉耶夫表示,鲁班工坊的揭牌是吉方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培养建筑、水利工程、能源和机械工程等关键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一步。这一合作创建的现代化实验室和智慧教室将为吉尔吉斯斯坦学生打开新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感谢中方对该项目的支持。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9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029/c1002-4034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