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未来”当选“中日韩精神——2025年度汉字”

  本报首尔1月1日电 (记者莽九晨)由中日韩合作秘书处发起的“中日韩精神——2025年度汉字”评选结果1月1日揭晓,“未来”以最高票当选。

  本次投票活动于2024年11月1日至30日举行,三国共有超过1.5万名网民参与投票,比2023年增加52%。在6个参选词语中,“未来”获得最多票,“友好”和“理解”分列第二、第三。

  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表示,“未来”反映了中日韩民众对未来建立更紧密联系的乐观和决心。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时间维度上,更象征着创新、合作和共同成长。面对当前诸多挑战,三国在打造共同未来方面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此次投票是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第三次举办年度汉字评选活动,旨在以汉字这一文化纽带,促进三国间互动和文化交流。2023和2024年活动评选出的年度汉字分别为“和合”和“交流”。

  2011年,中日韩三国政府为深化合作,在首尔成立常设国际组织——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处自设立以来,积极为三国机制化合作提供支持,在经贸、文化、青年、媒体、灾害管理等领域主办众多合作项目,成为三国深化合作的主要平台之一。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02日 17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5/0102/c1002-40393766.html

多国领导人发表新年贺词呼吁和平与发展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2025年来临之际,多国领导人发表新年贺词,呼吁民众团结应对挑战,共同创造和平与发展的未来。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表示,作为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将致力于以公平公正方式推动地区发展。他强调,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要求东盟重新定位角色与前进方向。马来西亚将以“包容与可持续”为主题,团结地区力量,共同推动地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韩国代总统崔相穆说,韩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势”,政府将尽全力稳定国政运行。他说,政府将与国会、朝野政党等展开深度沟通,为眼前诸多难题寻求解决方案。政府会尽力在国防、外交、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维护稳定,让民众安心。政府还将与主要国家进行密切沟通,维护韩国国家利益。

  日本首相石破茂说,日本正面临严重的人口减少问题,导致经济活力逐步下降。日本将启动“地方创生2.0”,纠正资源过于向东京集中的问题,将富有吸引力的地方与大城市连接起来,打造一个能实现多样化国民幸福的日本。此外,日本将推进向“由加薪与投资引领的增长型经济”转型,并致力于构建能带来安心感的社会保障制度。

  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过去25年,俄罗斯发生许多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设立并完成许多远大目标,“成功应对最艰巨的挑战”。“尽管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我们有理由为已取得的成就自豪。”普京没有直接提及乌克兰危机,但称赞俄罗斯军人“勇敢”,是“真正的英雄”。他还宣布,俄罗斯将2025年定为“祖国保卫者年”,以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说,乌克兰有能力实现公正和平,感谢乌人民过去一年“有尊严地经受住一切困难”。“在新一年的每一天,我们必须为一个足够强大的乌克兰而战。因为只有这样的乌克兰才能被尊重和倾听,不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谈判桌上。”泽连斯基表示,乌克兰加入欧盟的道路不可逆转,“有一天,乌克兰还将加入北约”。“我们知道和平不会作为礼物送给我们,但我们会尽一切努力阻止俄罗斯并结束战争。”

  “我们已经圆满完成2024年的工作。我们在年初制定的所有目标都已实现。”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强调了国家在2024年取得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他说,在阿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取得成功,这是阿塞拜疆国际威望不断提高的生动证明。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指出,“新乌兹别克斯坦”理念正逐步成为现实,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他宣布2025年为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年,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平衡,并为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法国总统马克龙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欧洲自身安全与防务不能再由别国代理,没有安全就没有繁荣,法国将凭借外交和军事力量有所作为”。马克龙呼吁,在科学、思想、技术、工业、农业、能源、生态等领域实现“欧洲觉醒”。马克龙还表示,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成功举办是法国国民难忘的记忆。他呼吁国民在新的一年更加团结。

  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希望新的一年给全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他说,全球范围内的诸多冲突和挑战使新年这个日子蒙上阴影,成千上万平民受害者陷入持续不断的战争中,实现和平的紧迫性前所未有。

  波兰总统杜达说,在当下的动荡时代,和平与自由并非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每天去争取。乌克兰危机“必须以公正的和平结束,确保未来不会爆发另一场可能更大的冲突”。

  埃及总统塞西表示,祝愿2025年国家繁荣进步,“希望我们所有的愿望和抱负都能实现。我们将继续携手努力,为和平与稳定的未来而努力”。

  乍得总统穆罕默德·代比表示,乐见第一批驻扎在乍得的法国部队撤离,其他法国部队将陆续撤出,直至2025年1月31日全部撤出。“在外交领域,我们努力加强与兄弟友好国家以及伙伴机构的关系”。

  加蓬过渡总统恩圭马总结了过渡政府在推动包容性全国对话、改革国家机构和启动多项基础设施项目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他说,加蓬将以“自由透明的选举”结束过渡时期,如期举行总统选举,希望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积极参与选民登记。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5/0102/c1002-40393696.html

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2025,开启人文交流新篇章(环球热点)

  2024年12月18日,第三届上合组织国家职工技能大赛在青岛市开幕。图为来自埃及的易卜拉欣·穆西·赫尔米·穆西(前右)与穆斯塔法·霍斯尼·穆斯塔法·梅特瓦利(前左)在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项目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2024年4月15日,2024年“汉语桥”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青年学生春令营开营仪式在新疆师范大学举行。来自8个上合组织国家的近500名青年学生参加了此次春令营。图为参加春令营的来华青年学生在新疆师范大学学生(左)的指导下学习茶艺。
  新华社记者 王 菲摄

  加强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是上合组织的温暖底色。成立20多年来,上合组织的人文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24年7月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中国正式接任上合组织2024年至2025年轮值主席国。过去几个月来,上合组织人文交流活动越发精彩纷呈。新的一年,上合组织框架内,来自不同民族、拥有不同文化的人们必将在进一步的交流中越走越近。

  

  更多交流活动

  上合组织人文交流之树越来越枝繁叶茂。

  近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家协调员一行21人参访浙江杭州,探访西湖、西泠印社、中国丝绸博物馆、阿里巴巴集团、菜鸟集团等,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澎湃动能。

  “这些作品承载着生活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民众的文化和价值观。”参观“上海合作组织国际美术双年展”时,上合组织副秘书长索海尔·汗说,这是属于上合组织成员国艺术家的艺术之廊。在西泠印社,巴基斯坦上合组织国家协调员巴特发现了一枚巴基斯坦文字印章。“可以看到,相通的文化紧密联系着各成员国,不间断的人文合作将各国人民团结在一起。”

  在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青岛被赋予“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新角色。2024年7月,“2024—2025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活动在青岛启动。此外,作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重点打造上合组织框架内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文旅品牌——“上合之夏”系列活动。2024“上合之夏”活动季聚焦跨文化对话、旅游业发展、青年交流、媒体合作、历史和文化遗产等领域,开展20余类近百场特色活动。

  “近几个月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等均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西北大学中亚研究院院长卢山冰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上合组织人文交流合作呈现出元首外交引领、高访带动、高端机制示范、双边多边结合的特点:成员国元首在人文交流合作上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人文交流机制建设更加牢固,组织协调作用更加显著;各成员国对本国与他国开展人文交流合作更加重视;成员国之间双边和多边人文交流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更多情感共鸣

  上合组织发展最牢固的基础在于文明互鉴,最深厚的力量在于民心相通。

  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的“丝绸与丝路:从杭州到撒马尔罕”系列展览正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立博物馆展出,今年已是展览在撒马尔罕展出的第三年。乌兹别克斯坦上合组织国家协调员乌拜杜拉耶夫感慨道,撒马尔罕是中国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承载了无数文化交汇的故事。“我很高兴看到借助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两国人民正在产生更多情感共鸣。”

  人文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支柱之一。2002年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宪章》将文化领域合作列入本组织宗旨与目标。20多年来,在成员国共同努力下,上合组织文化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取得丰硕成果。

  “20多年来,上合组织在人文交流合作上,形成了诸多合作机制,举行了一系列开创性活动,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民心相通和互利合作。其中,教育领域交流合作成果突出、科技领域交流合作密切、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异彩纷呈、卫生领域交流合作全面发展。”卢山冰说,成果的取得源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首先,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是成员国之间开展人文交流合作的基础,完全契合成员国的意愿和诉求;其二,成员国高层包括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有力推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起到重要作用;其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也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人文交流合作结硕果提供助力。”

  “人文交流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和持久关系方面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网站文章指出,这种交流的成功源于共同的文化历史、地区传统,源于一个由贸易合作、共同经验、文化协同联系在一起的群体的共同愿景。

  更加美好前景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合组织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覆盖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文明交流与互鉴是上合组织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

  “人文交流是上合组织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提出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契合上合组织成员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奠定了成员国进一步合作的思想理念基础。人文交流合作实践筑牢了上合组织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有力推动该组织在安全、经贸、人文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有效合作。”卢山冰说。

  中国是上合组织创始成员国,始终把上合组织作为外交优先方向。中方担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将在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主办100多场会议和活动,致力于主办一届友好、团结、成果丰硕的上合组织峰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上合力量”。

  卢山冰指出,目前,上合组织人文交流合作呈现三个趋势:一是与共建“一带一路”“五通”中的民心相通紧密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紧密融入和有效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三是“上海精神”被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接受。“2025年,中国将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等民间机构作用,继续办好传统医学论坛、民间友好论坛、青年交流营、青年发展论坛等品牌活动,在‘2024—2025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青岛举办各类活动,并积极落实未来5年向上合组织国家提供1000个青年赴华交流名额,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人民相知相亲。”卢山冰说。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网站文章指出,上合组织通过在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和旅游领域的合作,为建立一个不仅由经济协议维系的地区共同体奠定了基础。这个地区共同体拥有共同价值观、共同目标以及共同的和平与繁荣愿景。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5/0101/c1002-40393451.html

中国国产客机首次飞抵文莱

  据新华社斯里巴加湾市2024年12月31日电(记者李萌)12月31日,一架中国国产C909支线客机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起飞,经过3个多小时飞行后抵达文莱国际机场,这是中国国产客机首次成功飞抵文莱,也是广州直飞文莱航线的首航。

  飞机抵达文莱后,当地举行了隆重仪式庆祝广州直飞文莱航线首航成功。中国驻文莱大使肖建国在致辞中表示,今天开通广州到文莱直航,标志着中文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迈出新步伐,标志着中国制造的C909客机首次落地文莱。

  据介绍,文莱已与中国广西、浙江等多地开通航线。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5/0101/c1002-40393434.html

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京腔老外”柯马凯

  2024年11月,柯马凯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环球人物记者 侯欣颖/摄)

  柯马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新中国英语教育拓荒人柯鲁克、伊莎白夫妇之子,拥有英国与加拿大双重国籍。1951年出生于北京,1978年毕业于伦敦大学,1994年创办北京京西学校,为在京工作的外籍人士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京西学校位于北京城东北,柯马凯将与《环球人物》记者的访谈地点选在那里。早上8点,他从城西出发,驾车穿过半座城市。9点,他风尘仆仆赶到,招呼记者一行。

  柯马凯今年73岁,步伐矫健、精神矍铄。采访当天,他穿一件粉色细格衬衣,外面套海军蓝羊毛开衫,颇具英伦风。但他一张嘴就是流利的“京片子”,聊天就像说相声,逗得全场乐。

  自打出生,柯马凯的名字就和中国教育联系在一起。他的父母分别来自英国和加拿大,一生投身中国教育;上世纪50年代,他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家属院里出生长大,念的是响当当的北京“名校”;改革开放后,为解决在京外籍人士子女的教育问题,他又创建了京西学校。柯马凯大概算得上最懂中国教育的“老外”了。

  北京京西学校的一座孔子雕像。

  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柯马凯也紧紧围绕教育。他从“差生”逆袭,聊到在英国当工人,再聊到创办京西学校。他还回忆起父母晚年对中国教育的关注,感叹自己退休后亲眼所见的中国教育的变革。

  “差生”的逆袭

  柯马凯的中国故事,要从很久之前说起。

  1912年到1913年,柯马凯的姥爷饶和美和姥姥饶珍芳先后从加拿大来到中国成都,在那里相识并结为夫妇。“我姥爷当时在华西协和大学教育系任主任,姥姥创建了蒙特梭利幼儿园和弟维小学。之后,我的太姥姥来中国看望女儿,也留在成都的加拿大学校里教书。他们一直关心教育,干了几十年。”

  1915年,柯马凯的母亲伊莎白在成都出生,成年后回加拿大读大学。1939年,伊莎白再次回到中国。1942年,她与来自英国的共产主义者、任教于原南京大学的大卫·柯鲁克结为终身伴侣。1948年,柯鲁克夫妇前往石家庄一个叫南海山的村子,参与创建了中央外事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那些年,我父母为中国培养了许多外语人才。他们的学生中,有国际法庭的法官、使领馆的外交人员,还有外企商人。对此,他们一直很骄傲。”

  20世纪60年代,伊莎白(前)带孩子们爬长城。后排中为柯马凯。

  不过,虽然父母是老师,在他所住的北外家属院里,周围邻居也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柯马凯小时候却成绩垫底。“我淘气,不爱听讲,还旷课,属于班里的下游,不过我父母从不因成绩批评我。到了小学五年级,不知怎么的,学习成绩就慢慢好起来了。”

  现在回头看,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柯马凯在作文里引用毛主席的语录,得到了语文老师的表扬。他回忆:“我父亲是共产主义者,老爱给我讲马克思主义,家里也有《毛主席语录》,所以我倒背如流。”

  再比如,柯马凯从北外幼儿园念到北外附小,四年级又被父亲转到崇文小学,开始了寄宿生活。“我始终认为,学校没有好赖之分。有的孩子不喜欢寄宿学校,哭啊闹啊,但我特适应。在北京上中学前,我去英国读了一年书。母亲后来回忆,她在机场送我,一个劲儿地招手,但我头都没回,直接登机了。这不就是现在的父母们希望孩子能有的独立性吗?”

  柯马凯还有一段珍贵的“钳工记忆”。在北大附中上了一段时间学后,他主动报名去了北京光华木材厂,后来又在海淀农机修配厂干了几个月。“这段经历特有意思。”柯马凯说,“我6岁生日时,父亲送了我一把锯子。你能想象,一个6岁孩子的生日礼物是一把锯子?正是因为父母的有意培养,我从小就爱动手,现在还能修汽车。有时候,我开着车,一听发动机的声儿,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1973年,柯马凯到英国读大学,学物理。因为经济状况不佳,柯马凯先是到伦敦的一家工厂打工攒学费。入学后,他又找到另外两份兼职,一份是在伦敦一所夜校教中文,另一份是在游泳馆当救生员。

  在那所夜校,柯马凯认识了一位英籍华裔姑娘。两个人坠入爱河,结为夫妻。“一个是出生在北京的英国人,一个是出生在伦敦的中国人,我们登记结婚时,登记员看着我俩说,‘唉,出生地是不是写反了?’”

  为“洋孩子”办学校

  1978年,柯马凯大学毕业,带妻子一同回到中国。当时,中国首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柯马凯在那里找到一份对口工作——教物理。

  “那一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此前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国留学很少见。而到了1978年,突然一下子‘豁然开朗’。在我任教的研究生院,80%的学生都瞄准了出国进修。后来校方干脆跟我说,‘得了,我们不缺物理老师,你教英语吧’。”

  就这样,柯马凯转行教语言。不久,他收到美国卫斯理大学的执教聘请书。自1981年起,柯马凯在这所美国高校教中国语言与文化。1988年,他又从美国回到中国,供职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那两年,柯马凯跟着各种交流项目走遍了中国,于是“老想着自己做点事儿”。进入改革开放大潮的中国,正好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1993年,我的美国朋友白思南,孩子在北京上国际学校,但她觉得学校不够好、不称心。白思南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跟他们一起办一所国际学校。她知道我在大学校园里长大,知道我对中国的教育体制有一定了解。”他们一拍即合——要办一所扎根中国的国际学校。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吸引了一大批外国人才在华就业。人才的流动又催生了新的教育需求。1994年,北京京西学校成立。这所学校的主要使命,就是为‘引进来’的外籍人士子女提供更适合他们的教育环境。”柯马凯说。

  柯马凯认为,京西学校与其他外籍人士子女学校最大的不同之处,一定是“国际与本土相结合”。“京指北京,西指西式。我们既要和西方的教育模式接轨,又要让外国孩子感受到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无论他在中国学1个月还是学10年,京西学校都希望他能跟中国交上朋友,跟中国人民交上朋友。”

  于是,在京西学校,无论哪个年级,每周都有中国语言文化课,中国文化融入各个科目中。“体育课练太极,音乐课学二胡,中秋节做月饼,农历新年开庙会。”创办之初,京西学校就特地设立了中国文化部,柯马凯任首任部长。如今,早已退休的柯马凯仍担任京西学校中国文化部顾问。

  一些中西共通之处也成为校园里的重要元素。柯马凯希望,“京西学校是多元、丰富的,也是求同存异的。校园中心有一座小公园,叫作Peace Park,意为和平园。学校里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说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信仰,但绝不会有人喜欢战争超过和平”。

  至今,京西学校创建30年,拥有近400名教师及员工,学生来自约60个国家,共1500多人。“几十年前,甭管哪个行业的外国人,他们来中国前,都会认真考虑孩子的就学需求。当时一部分外国人因为没有合适的学校,选择将孩子留在本国;还有一部分外国人因此放弃了来中国的机会。而近年来,包括京西学校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中国国际学校,正在认真解决这些外国孩子的教育需求。据我所知,因为孩子就学问题而‘劝退中国’的外国人士已经越来越少了。当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社会的稳定、经济的腾飞,无论是为中国孩子还是外国孩子,都提供了越来越优越的教育环境。投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人,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柯马凯说。

  甭管走到哪,都要去当地学校转悠

  柯马凯小时候,就经常听父母说起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最显著的变化是,教育越来越普及。“新中国成立时,人均受教育程度可能连小学一年级都到不了。我父母在革命老区的时候,村里头的孩子有几个能上学啊?1958年回访老区乡村时,村里有了小学,学龄的孩子一个不落地上了小学。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义务教育法颁布实行,约九成孩子能完成9年义务教育。再往后,就不光是9年(义务教育)了,全国绝大多数青少年都能一直上到高中。如今,高等教育也在逐渐普及。”

  2016年,柯马凯65岁,正式退休。可他闲不住,每年都跟着京西学校组织的游学去中国各地再转一圈。柯马凯有个习惯,“甭管走到哪儿,都要去当地学校转悠”。

  去年,柯马凯去了西藏林芝。他转悠到一座小村庄,跟一户人家的主人热络地聊起天来。柯马凯问:“村里有学校吗?”他回答:“没有。”“孩子上学怎么办?”“政府修了路,坐车20分钟就到隔壁村的学校。”“那有校车接送吗?”那人指指停在自家院子里的一辆白色轿车,自豪地说:“我们自己有车。村里人都富起来了,用不着校车,都自己开车接送。”

  2023年5月,柯马凯参观林芝市第二小学。图为柯马凯(前排右二)和藏族民众一同跳舞。

  在林芝的一所小学,柯马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听了一整节藏文课。“大概四五十分钟的时间,老师没说一句汉语,黑板上也没出现一个汉字。我翻了翻课本,除了最后一页关于印刷厂的信息是汉字外,其他都是藏文。下课后,孩子们围上来。我问道,‘学藏文好还是汉文好?’他们异口同声,‘都好’。哎呦!那一刻,我觉得特温馨。其实我也一样,在中国出生长大,掌握两种语言,熟悉两种文化,这是幸福的事儿。”

  眼前的一切,让柯马凯想起多年前西藏自治区的教育情况,“根据中国官方发布的教育年鉴,在上世纪80年代,西藏仍是全国受教育程度最落后的地区,而现在,那里的变化翻天覆地”。

  柯马凯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是我母亲晚年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她始终认为,教育的关注点不在‘拔尖’,而在‘端底’。近年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了不起的壮举。而中国的脱贫,绝不仅仅指在物质上吃饱穿暖;中国的脱贫,也关乎教育,特别是最边远地区、最底层人民的教育问题。”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230/c1002-40392557.html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为中老铁路拍摄“成长相册”(环球走笔)

  不久前,我结束了在中老铁路老挝段的工作。3年多的驻外时间,我跑遍了中老铁路老挝段各个车站,见证、记录了很多重要时刻,仅手机里精选的中老铁路照片就有3.4万多张。这些照片犹如一本中老铁路的“成长相册”,定格了中老双方团队携手奋进的难忘经历,记录了两国人民因路而兴的美好生活。

  2023年4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通运营,从昆明南、万象站双向对开国际旅客列车,昆明至万象间可实现乘火车当日通达。4月11日,为了抢抓第一张列车车票售出的新闻,我早早来到中老铁路老挝万象站守候,眼睛紧紧盯着售票大厅的显示屏,既兴奋又紧张,生怕错过关键信息。9时10分,首张车票被一位来自中国广西的旅客买下,我拍下她手持车票的照片。“很激动,也很幸运!”她告诉我,这是她第三次来老挝旅游,听说可以购买回国的票,所以早早就来到售票厅。她说:“我一定会好好珍藏这张票。”

  如今,“乘坐中老铁路列车去旅行”“坐着动车去老挝”已成为热门话题。中老铁路车站每天都会迎来许多旅客,他们在火车站拍照打卡,洋溢着喜悦的表情。我也拍下了各国游客的镜头,和不少游客成了朋友。一位来自老挝琅勃拉邦的92岁老奶奶,年轻时就是火车迷,多年前送儿子去国外学习火车相关专业,现在她的孙女是“澜沧号”动车组的一名列车长。我用镜头记录下孙女带着她坐上中老铁路火车的圆梦时刻。老奶奶非常开心,中文只会说“您好”的她,不停用“您好”同周围的人打招呼。拍下这些精彩瞬间时,这些旅客是幸福的,我也为他们的幸福而感到幸福。

  中老铁路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23岁的玉达来自老挝乌多姆赛省孟阿县,2022年4月培训合格后,分配到离家不远的孟阿站担任客运员。玉达家世代务农,她是村里第一个找到稳定工作的年轻人,全家都感到骄傲。玉达告诉我,有了这条铁路,从县里到首都万象的往返时间从过去的2天缩短为1天,费用也节省了一半多,很多农产品运出大山卖了好价钱,村民们新修了房屋,有的还买了车,生活改善了很多。玉达说,中老铁路是一条致富路、幸福路,让她和乡亲们的梦想成为现实。

  在工作中,中老两国员工各司其职,团结互助,结下深厚友谊。有次我在距离万象500多公里的孟赛采访,等待返程列车时,孟赛站的客运员邀请我给他们拍照。这些刚毕业的年轻人很有镜头感,在车站广场上开心地摆出各种造型,展示风采。我积极配合,一口气拍了几百张照片,他们都非常满意。我们意犹未尽,直到同事来找,我才意识到自己险些错过返程列车。

  3年多来,我参与或协调超过140次媒体采访工作,包括美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媒体采访。大量中老铁路的图文报道,展示了中国标准走出国门、造福中老民众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这一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样板如何促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

  中老铁路承载着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梦想。相信这条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黄金大通道,将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能,不断续写两国人民心相通、情相连的佳话。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30日 16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230/c1002-40391791.html

韩国坠机事故最终确认179人遇难

  新华社首尔12月29日电(记者陆爱华 姬新龙)由泰国曼谷起飞的韩国济州航空7C2216号航班于韩国当地时间29日上午9时7分许,在位于全罗南道的务安机场降落时坠毁。机上175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除2名乘务员获救,其余179人全部遇难。

  韩国消防部门当天表示,遇难者中除2名泰国籍乘客外,其余均为韩国人。由于机身严重损毁,截至当晚22时,仅有88名遇难者的身份信息被确认。

  据韩国媒体报道,失事客机机型为波音737-800,机龄15年。该客机准备在务安机场1号跑道降落时发现无法正常着陆而复飞,第二次尝试在另一跑道上降落时因起落架未能放下而“机腹着陆”坠毁。影像资料显示,客机在跑道上滑行至末端仍未能减速,与机场围墙相撞后爆炸起火。

  韩国国土交通部已宣布,将封锁务安机场的飞机跑道至2025年1月1日凌晨5时。

  韩国检方当天决定组建“事故对策本部”,与警方、消防等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对这起坠机事故展开调查。

  韩国国土交通部当天表示,坠机事故发生前,机场塔台曾向客机飞行员发出鸟群撞击警报。一分钟后飞行员发出求救信号,5分钟后客机坠毁。目前,事故调查委员会已拿到坠毁客机的飞行记录装置和语音记录装置两种黑匣子。为查明坠机确切原因,需展开长时间调查。商用客机坠机调查最短需6个月,甚至可长达数年。

  韩国媒体当天晚些时候援引事故调查委员会人士消息称,飞行记录装置部分受损,读取数据“可能需要一个月”。

  韩国代总统崔相穆当天赶赴事故现场,宣布务安郡为特别灾难地区。当晚,政府决定即日起至2025年1月4日24时的7天为国家哀悼日,并在事故现场以及全罗南道、光州市、首尔市、世宗市等17个市、道设置灵堂,所有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降半旗志哀。

  被停职的韩国总统尹锡悦当天晚些时候通过社交媒体对坠机事故表示哀悼。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4/1229/c1002-40391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