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塔吉乌总统签署三国国界交界点条约

  新华社塔吉克斯坦苦盏3月31日电 (记者李奥)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总统3月31日在塔吉克斯坦第二大城市苦盏签署关于三国国界交界点的条约。

  塔吉克斯坦总统网站发表声明说,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当天举行三边会晤。声明表示,三国及其人民之间由长久友谊、睦邻友好和共同发展的坚固纽带紧密相连。塔吉克斯坦高度重视与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关系,其关系建立在睦邻友好、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和关切彼此利益的原则基础之上。三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是塔吉克斯坦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

  拉赫蒙说,三方签署关于三国国界交界点的条约是“极具标志性的事件”。他表示,相信本次三国领导人会晤的成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睦邻关系,促进相互理解、尊重与信任,推动三国合作不断加强。

  扎帕罗夫表示,地区一体化正在持续积极推进,在各领域加强合作将成为中亚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的关键保障。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网站发表声明说,三国国界交界点条约的签署,将有助于实现地区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1日 16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5/0401/c1002-40450921.html

缅甸强震已致2056人死亡 中国政府首批救灾物资运抵交付

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 据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最新消息,截至3月31日12时,缅甸强震已造成2056人死亡。当天中午,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运抵仰光国际机场。

余震不断 缅方宣布哀悼周

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3月31日发布消息说,截至当天12时,缅甸强震已造成2056人死亡,约3900人受伤,另有270人失踪。

3月31日,位于缅甸首都内比都的国家邮政总局降半旗志哀。新华社发(王申摄)

3月31日,位于缅甸首都内比都的国家邮政总局降半旗志哀。新华社发(王申摄)

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同日发表声明说,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宣布将3月31日至4月6日定为缅甸地震全国哀悼周。在此期间,全国降半旗志哀。

据缅甸气象和水文局报告,截至31日上午,缅甸在28日发生强震后共发生了36次余震,震级从2.8级到7.5级不等。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确认,截至北京时间3月31日18时,缅甸强震已造成中国公民3死14伤。

1200顶帐篷、8000条毛毯、4万余个急救包

3月31日,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运抵仰光国际机场。新华社发(亨曼摄)

3月31日,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运抵仰光国际机场。新华社发(亨曼摄)

当地时间3月31日12时15分,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运抵仰光国际机场。中国驻缅甸大使马珈、缅甸仰光省首席部长梭登等赴机场迎接。

马珈表示,本次运抵的首批物资主要包括1200顶帐篷、8000条毛毯和4万余个急救包。后续物资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将很快运抵缅甸。

马珈说,中方愿视缅方需要,为缅甸后续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帮助。地震撕裂了大地,但不能切断中缅胞波情谊,更无法动摇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理念与信心。祝愿缅甸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当地时间3月31日6时20分许,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公羊救援队合作在缅甸曼德勒成功救出一名孕妇。新华社发(苗觉梭摄)

当地时间3月31日6时20分许,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公羊救援队合作在缅甸曼德勒成功救出一名孕妇。新华社发(苗觉梭摄)

梭登表示,本次运抵的救援物资承载着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缅甸人民的深情厚谊。地震发生后,中方救援队是国际社会中第一支抵缅的救援队,此后中方又陆续派出了多支救援队。

梭登说,缅方对中方的真诚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并将铭记在心。缅方将尽快把援助物资转运至灾区。

截至当地时间3月31日8时,中国救援队在缅甸受灾严重的曼德勒市持续开展救援工作,共成功救出4名幸存者,包括3名成年女性和1名女童。至此,中方救援队在缅甸已救出6名幸存者。

世卫组织:以最高级别紧急行动响应救援

世界卫生组织3月30日发布新闻通报说,强烈地震“摧毁”了缅甸中部,扰乱卫生服务,将数以千计的民众置于危及生命的伤害和疾病暴发的风险之中,该组织正以最高级别的紧急行动作出响应。

3月31日,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地震伤员在一家医院空地搭建的帐篷中接受治疗。新华社发(王申摄)

3月31日,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地震伤员在一家医院空地搭建的帐篷中接受治疗。新华社发(王申摄)

世卫组织在通报中说,已向缅甸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内比都和曼德勒的医院提供近3吨医疗物资,同时正组织全球紧急医疗团队赴缅甸开展救援行动。

通报说,包括创伤包和多功能帐篷在内的救援物资已从缅甸仰光的紧急储备地运往地震灾区的主要医院。目前,首批物资已运抵内比都一家拥有1000个床位的医院,曼德勒的医院也将很快得到物资。

世卫组织还发出紧急呼吁,迫切需要800万美元资金,在未来30天内提供受伤人员的创伤护理、预防疾病暴发并恢复基本卫生服务。(记者:张东强、黎广滔、马卓言、才扬、王其冰)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5/0331/c1002-40450825.html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中方救援队成功救出幸存者

  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当地时间3月30日14时许通报:28日发生的强震已造成全国死亡人数约1700人,另有约3400人受伤、约300人失踪。此外,地震导致大量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公共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应缅方请求迅速响应,调派专业救援队伍开展搜救工作,并向灾区提供大规模人道主义援助。为确保救援物资、救援人员、入境就医人员第一时间快速验放通关,中缅边境启动震后应急通关协调机制。

  30日17时,应急管理部派出的中国救援队抵达受灾严重的曼德勒市,确认灾情后立即派出前突小队赴人员埋压地区实地踏勘开展工作。

  中国国际救援队30日紧急启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应急机制,118名队员携专业装备及医疗物资,于19时38分自北京搭乘空军两架运—20运输机启程赴缅,当晚抵达缅甸首都内比都后转赴灾区开展救援。

  此外,中方还有多支救援力量正在灾区争分夺秒抢救生命。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29日傍晚抵达内比都市区后立即展开救援工作。内比都欧达拉蒂利医院在此次地震中损毁严重,约30人被埋压。现场勘察后,云南救援医疗队通过生命探测设备锁定两个存在生命体征区域。经与缅方协商,双方决定组建联合救援组,分两队同步实施营救。经过通宵奋战,一名被掩埋近40小时的老人于30日5时许被成功救出并转运就医。30日上午,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在欧达拉蒂利医院慰问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全体成员,对救援医疗队震后第一时间到缅救援表示感谢。

  在曼德勒,中国湖南岳麓蓝天救援队30日成功救出一名幸存者。当天9时30分许,岳麓蓝天救援队在曼德勒佛学礼堂所在地通过生命探测仪发现一名仍有生命体征的幸存者,之后与当地消防队合作商讨救援方案,开展破拆营救,成功将这名幸存者救出。

  (本报仰光3月30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31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5/0331/c1002-40450003.html

日本人口再次向东京“单极集中”

  不久前,日本政府发布的2024年人口流动报告显示,东京都人口净流入趋势明显增强。2024年,东京都净流入人口约7.92万人,连续3年保持增长,该数字已接近2019年水平。这一数据表明,在经历2020—2021年的短暂放缓后,日本人口向东京“单极集中”的态势再次加速。与此同时,在日本47个地方行政区划中,2024年有40个地区呈现人口净流出状态。日本共同社评论指出,这一现象凸显日本政府推行10年之久的“地方创生”计划成效欠佳。

  统计数据表明,15岁至24岁的年轻人构成了2024年东京都净迁入人口的主体。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表示,当前前往东京就业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以及女性数量持续增加。为扭转这一局面、促进人口均衡分布,日本政府正计划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年轻人和女性前往其他城市发展。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为缓解人口分布不均衡问题,不断出台应对举措。2014年,日本政府推出“地方创生”政策,旨在实现东京都市圈迁入与迁出人口的平衡,激发地方活力。2019年,又启动“地方创生移居支援项目”,鼓励居民从东京迁往其他地区。2024年,日本新一届内阁上台后大力推动“地方创生2.0版”,试图纠正资源过度集中于东京的问题,构建地方与大城市相互联通的发展格局,营造多样化的国民幸福生活环境。日本总务相村上诚一郎明确表示,有意改变人口向东京“单极集中”的现状,否则会在少子老龄化现象严重以及人口稀少的地方引发诸多问题。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日本《读卖新闻》评论称,推行“地方创生”政策10年来,人口向东京都市圈“单极集中”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从整体上看,地方人口流失现象反而愈发严重。专家指出,应实施增强地方活力、应对少子化的政策,扶持能够吸引年轻人就业的企业,发展依托自然资源的产业,并充分听取人口过少地区市町村的意见。每届政府虽都提出新的口号,但缺乏配套政策,致使相关问题的解决陷入僵局。

  报告还显示,包含神奈川、埼玉、千叶地区在内的东京都市圈,2024年净迁入人口约13.5万人,同样连续3年增长。人口持续大量涌入东京都市圈,导致该地区出现地价上涨、生活成本上升、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的“返乡支援中心”,集中了日本全国44个地区的迁居咨询窗口。据日本广播协会报道,2024年该中心咨询人数比上一年增加约2000人,首次突破6万人。该中心理事长高桥公理表示,有意迁出东京移居到地方城市的人数在增加,“除了希望在自然环境良好的地区养育子女之外,东京都房价急剧上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长野县立大学教授田村秀认为,从防灾减灾角度来看,人口向东京“单极集中”会增加日本整体的脆弱性,特别是首都地区面临地震等灾害威胁。此外,日本政府的“地方创生”政策,在地方创造吸引年轻人工作的环境方面存在不足。专家建议,政府应推动经济界参与,推进企业总部职能向地方转移,以切实解决人口分布不均衡问题,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

  (本报东京电)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31日 12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5/0331/c1002-40450035.html

中国企业闪耀非洲未来能源展(国际视点)

  在一家中企展台,工作人员在向非洲客户介绍该公司最新光伏储能设备及其应用场景。
  本报记者  杨  讴摄

  “竞争能够催生创新,引领发展……”在中建材海外经济合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斐看来,“非洲的新能源市场潜力无限”。在27日闭幕的2025非洲未来能源展暨第二十八届非洲太阳能与储能博览会现场,该公司和科龙空调签约,后者将依托中建材在非洲当地的海外仓和市场网络,进一步扩大中国品牌节能环保空调在非洲市场的占有率。

  这一合作成果,只是本届展会上达成的众多合作成果中的一项。为期3天的展会吸引非洲近40个国家超过2万人参与,超过650家参展企业携各自的新能源产品与服务亮相,其中近70%的展商来自中国。南非前驻华大使谢胜文在展会现场向记者表示:“毋庸置疑,中国企业是本届展会的主角,中国的技术与服务对非洲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发挥着引领作用。”

  创新产品 广受赞誉

  展会现场,各类创新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南非观众安德鲁·梅萨站在展台一角,凝视着一米多开外的双面屏无边框太阳能板,不禁频频点头,口中喃喃自语:“实在是太神奇了!”当被问及神奇在哪,他一边轻抚面板,一边反问道:“将太阳能板设计得如同手机屏一般,难道不神奇吗?”

  事实上,这一创新设计旨在将光伏发电效率推向极致。据安徽大恒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资深销售经理姜路介绍,一般太阳能板的单位发电功率为300—600瓦,而这种双面屏无边框太阳能板的发电功率可达800瓦,光电系统转换效率超过97%。姜路所在团队已连续3年参加非洲未来能源展,他表示:“双面太阳能板易于清洁,此类产品在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市场都不多见,这是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制造’,我们期望能在非洲国家寻觅到潜在客户。”

  本届展会的举办地约翰内斯堡博览中心,过去几天汇聚了各种全球前沿的光伏技术、储能解决方案以及清洁能源产品。南非阿纳萨能源股份公司采购部主任伊恩·范德莱尔在一家中国企业展台前,仔细挑选着“小物件”。他表示:“我对中国生产的太阳能设备电缆、连接组件等颇感兴趣,以往我们主要采购其他国家的产品,如今中国产品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选择。”他还热情地留下地址,邀请记者前往他们的安装工地参观,“工地上随处可见中国产品”。

  展会期间,主办方围绕非洲新能源发展相关主题举办的10多场开放论坛,同样备受关注。在一场主题为“太阳能产业链对非洲及世界能源转型的价值”的论坛结束后,南非国家输电公司首席工程师纳里萨·博克斯对记者表示,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不仅拥有成熟的技术与产品,更积累了与非洲国家携手共进、实现互利共赢的丰富经验。“中国企业在光伏相关组件的创新设计方面令人赞叹,诸如在光伏板自动控制、地域覆盖跨度、实现生态综合利用等方面,中国产品均经得住实践检验,也为非洲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深耕市场 开拓新局

  2022年,南非遭遇了史上最为严重的供电危机,这一事件促使光伏及储能产业成为南非市场的热门风口,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众多全球光伏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此。“从长远视角审视,非洲新能源市场潜力巨大”,姜斐分析称,中国企业极为重视南非市场的示范效应,以南非为辐射点,开拓整个非洲更为广阔的市场,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随着分布式光储产品在非洲国家的使用率日益攀升,更多场景的光伏配套产品成为新的发展赛道。

  在中建材展台,家庭式独立光储系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普通居民家中安装这套光伏系统后,家中的高功率电器均可实现“绿色化”运行,甚至能够为电动汽车充电,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洲国家骨干电网基础设施薄弱的难题,社区乃至家庭式的分布式光储系统将催生出更为广泛的绿色产品。

  海信电器深挖产品节能效率,积极拥抱新能源以提升品牌影响力。本届展会上,海信旗下子品牌科龙展示了一款节能空调产品。据南非海信空调运营中心总经理张宇鹏介绍:“这款空调不仅能够节电30%,通过与中国新能源企业合作,它更是一款可由家庭光储系统带动运行的空调。中国企业借助产品拼搭式的优势组合,为非洲民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未来能源解决方案。”

  华为在本届展会上推出一整套光储系统,主打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耐用性能。该光储系统针对非洲特殊的气候条件,在防尘、防雨、耐热等方面进行了专门设计,尤其采取了多重防护以防止爆炸。

  南非光伏产业资深分析师菲利普·莫利伯力指出:“在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之际,非洲国家应更为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需长期塑造产业链的过程,非洲应充分汲取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有益经验,以更为宽广的格局迎接新能源时代的到来。”

  响应政策 实现共赢

  非洲未来能源展连年受到热烈追捧,这与南非政府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鼓励企业和家庭投资光储系统密切相关。近年来,南非政府出台的“能源行动计划”“可再生能源独立发电商采购计划”以及新能源项目招标等举措,得到了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国际新能源厂商的积极响应。

  去年11月,中广核在南非林波波省启动首个光伏项目,中国驻南非大使吴鹏表示,这是中国企业作为开发商在南非落地开发的首个光伏项目,是解决矿产项目长期发展问题的一次重要尝试。林波波省省长普菲·拉玛图巴也认为,该项目在为南非提供清洁、经济、可靠能源的同时,也为当地年轻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不仅是南非,同为非洲经济大国的尼日利亚也积极把握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机遇。尼日利亚于2022年8月启动能源转型计划,次年推出新版《电力法案》,以推动能源发展多元化。尼日利亚“绿色愿景”计划提出,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应超过30%。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中国企业紧抓机遇,取得了优异成绩。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前4个月,尼日利亚从中国进口锂电池达4089吨,成为仅次于南非的非洲第二大光伏储能进口国。

  非洲是全球可再生能源资源最为丰富的大陆,在非洲积极推进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合作成为中非务实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国家能源局近期公布的信息显示,中国企业在非洲广泛且深入地参与清洁能源务实合作,建设了一批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能源项目,涵盖光伏、风电、水电、生物质等多个领域,在增强非洲电力供应能力的同时,有力促进了非洲的能源转型。

  加纳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分析:“中国在国际能源转型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正通过在非洲长期开展的基建项目,推动非洲大陆的绿色能源转型,最终助力非洲国家实现绿色供能,跨越式满足非洲民众的能源需求。同时,非中能源项目合作也为非洲培育了大批相关技术人才,为非洲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非中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是非中互利共赢、携手发展的又一典范。”随着中非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持续深化,非洲的新能源产业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非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本报约翰内斯堡3月30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31日 12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5/0331/c1002-40450033.html

中方救援队全力搜救缅甸地震幸存者

  新华社缅甸曼德勒3月30日电 30日,中方多支救援队在缅甸地震灾区全力开展搜救。截至记者发稿时,已在当地救援力量配合下成功救出两名幸存者。与此同时,更多中方救援力量紧急集结奔赴缅甸。

  当地时间30日5时,经过连夜紧急救援,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会同当地救援力量,在内比都一家医院的废墟下,救出一名已被困近40个小时的老人。据了解,这是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抵达缅甸灾区后,救出的第一名受灾人员。

  30日9时30分许,中国湖南岳麓蓝天救援队在曼德勒佛学礼堂所在地通过生命探测仪发现一名仍有生命体征的幸存者,之后与当地消防队合作商讨救援方案,开展破拆营救,成功将幸存者救出。

  据中国应急管理部消息,浙江公羊救援队30日凌晨在灾区一栋倒塌楼房里救出一名缅甸籍少年,该少年在急救车转运途中不幸失去生命体征。另据蓝天救援队消息,中方救援人员当天与缅方合作,在曼德勒天空公寓对两名被困人员实施救援。

  更多中方救援力量正在抵达。经过长途车程,当地时间30日下午5时许,中国救援队抵达曼德勒市,迅速同我驻当地使领馆和地方政府确认灾情,派出前突小队赴人员埋压地区实地踏勘开展工作。目前,中国救援队正在曼德勒长城饭店救援3名被困人员。

  另据应急管理部消息,北京时间30日晚,中国国际救援队启程赶赴缅甸灾区开展紧急救援行动。救援队一行118名队员携6条搜救犬、2台救援车、救援装备和物资634件套及医疗物资。队伍包括地震专家、结构工程师、搜救队员、医疗队员及搜救犬分队,配备生命探测仪、破拆设备及野战医院系统,可独立开展震区两个方向72小时高强度救援行动。

  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当地时间30日下午2时许通报,缅甸强震造成全国死亡人数升至约1700人,另有约3400人受伤、约300人失踪。

  目前,当地救援条件复杂,余震随时发生。救援过程中,当地时间30日下午1时38分许,曼德勒省发生5.2级地震,严重影响救援进程。

  记者在曼德勒市采访时发现,当地民众纷纷在路边搭起蚊帐和地铺。缅籍华裔小杨一家告诉记者,市场上买不到肉类,蔬菜还有供应。“我们没有想过离开曼德勒,我们要努力互助互救。”杨家小妹说。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5/0330/c1002-40449973.html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