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6日晚在法国南部城市戛纳拉开帷幕。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0518/c1002-32688934.html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年均增长8.1%,双向投资规模接近200亿美元,覆盖领域日趋广阔……自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成立以来,双方经贸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以“深化务实合作 携手共向未来”为主题,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16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开幕,来自中东欧多国的嘉宾和企业汇聚一堂,共商合作。新华社记者深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企业采访调研,观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新趋势、新动能。
坚持务实导向,合作成果丰硕
“中方计划今后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争取实现未来5年中国从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进口额翻番”“继续推进宁波等地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
2021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掷地有声,各项成果不断落实。
双边贸易持续增长,投资合作日趋紧密——
2012年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年均增长8.1%,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年均增长9.2%。截至目前,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双向投资规模接近200亿美元。2023年一季度,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全行业直接投资同比大幅增长148%。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济优势互补,合作需求强劲。“从商品结构来分析,机电产品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口、出口商品的比重均达70%左右,这表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产品的附加值较高,体现了双方贸易合作的高水平和含金量。”商务部欧洲司司长余元堂说。
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附近拍摄的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绿化景观造型(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互联互通发展迅速,合作“动脉”更加畅通——
5月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大型船只装卸有序,渡轮码头人流络绎不绝。
2008年,中远海运与希腊方面签署为期35年的特许经营权协议,2010年中远海运港口比雷埃夫斯码头有限公司(PCT)成立,此后不断追加投资,改造升级基础设施,比雷埃夫斯港已成为地中海地区领先的集装箱大港之一、欧亚双向陆海联运通道新枢纽。
“中国公司对港口的投资实现了共赢。”PCT工程部主管安东尼斯·阿佩吉斯说,投资不仅为希腊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增强了公司的发展优势。
基础设施项目稳步实施,实现高水平共建共赢——
2023年3月,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段正式开通运营一周年。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旗舰项目,运营一年来铁路累计运送旅客超过293万人次,培训当地技术人员近300人次,开启了巴尔干地区高速铁路的新时代。
黑山南北高速公路优先段、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先后通车……2022年,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签署工程承包合同达93.6亿美元。
“坚持增进友谊、共谋发展,坚信开放创造机遇、包容成就多元,是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成果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作奎说。
扩大互惠互利,合作动能强劲
在采访中,不少企业与商会负责人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关键词——机遇。“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这意味着更多机会和潜力。”波中商务联合会副主席亚采克·博切克说,波兰牛奶在中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波兰化妆品品牌也在进入中国市场。
在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东欧展馆,企业代表展示来自波兰的日用消费品(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另一方面,博切克也注意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和中方人员正赴波兰寻找投资和贸易机会,他经常接待来波兰寻求合作的中国公司代表。
“我们更愿意从中东欧国家进口。”在长期从事有色金属贸易的宁波优佳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尤海崇看来,性价比高的中东欧商品对于国内进口企业而言,是新的市场机遇。
为加快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商品目标落地,优化营商创业环境,推动双方人员往来与通关更加便利化,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实招,从强化博览会平台作用、用好经贸合作机制、发挥跨境电商优势、继续鼓励地方引领示范等方面积极推动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商品。
作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我国举办的首场面向中东欧地区的国家级展会,本届博览会到会参展商超3000家,专业采购商超10000名,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机遇。
在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东欧展馆,来自斯洛文尼亚的企业代表现场展示雪具产品(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飞表示,除了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之外,还将鼓励和支持中东欧国家和企业参加进博会、消博会等中国举办的各类展会,扩大中东欧产品在中国的知名度。
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示范合作区,宁波成为中东欧商品进入中国的首选地。上线中东欧进口商品通关一件事服务平台,建成中东欧商品常年馆、中东欧贸易物流园,升级优化中东欧进口食品综合保险让经营者更安心、消费者更放心……中东欧商品输华“绿色通道”不断构建完善。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动和完善中国—中东欧国家电子商务合作的对话机制,助力中东欧企业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地对华出口。”李飞说。
携手共谋发展,合作潜力巨大
回望来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成果丰硕;展望未来,双方经贸往来延伸到产业合作、互联互通、人文交流各个方面,潜力巨大。
——数字、绿色、低碳等新领域新业态合作前景广阔。
农业合作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最早确立的合作内容之一,很多中东欧国家农产品已经走上中国老百姓的餐桌,十多年来双方农产品贸易增长了61.34%。
外国企业代表在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东欧展馆洽谈(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今后在数字农业合作方面大有可为。”法国欧洲科学院院士兰玉彬认为,精准农业航空技术、生态无人农场等技术方兴未艾,双方如能在该领域找到好的合作切入点,不仅有利于中国的乡村振兴事业,也有助于保障双方的粮食安全大计。
随着欧盟向绿色能源转型,一大批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清洁能源项目正在中东欧国家稳步推进。2021年投运的匈牙利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电站——考波什堡10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是匈中清洁能源合作的典范,黑山、中国与马耳他三方合作的莫祖拉风电项目,成为当地一张新的绿色名片。
余元堂表示,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中国超大市场规模潜力和中东欧地区的区位优势,重点拓展绿色、低碳、数字、健康等新领域新业态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亚欧大陆互联互通网络更加立体多元。
作为亚欧大陆新通道,中欧班列蓬勃发展,10年间班列联通中国境内108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8个城市,2022年全年开行1.6万列,同比增长9%。南向通道也成功开通,提供了对欧运输新方案。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成为中欧班列重要通道和目的地。
与此同时,中欧陆海快线建设积极推进,中国与波兰、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国港口物流合作日益密切,通过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亚欧大陆日益朝着立体多元化连接迈进。
——标准互认、金融合作、人文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在本届博览会上,一批欧盟地理标志产品首次集体亮相,包括匈牙利贵腐酒以及希腊的科扎尼西红花、乌佐茴香酒等。
在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东欧展馆匈牙利馆展出的贵腐酒(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李飞介绍,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清单已完成公示,增加了350个地标产品的互认互保。此外,中欧牵头制定并更新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中国建设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等陆续发行绿色债券。
文化部长论坛、文化遗产论坛、文化艺术嘉年华、电影节联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的人文交流合作蓬勃开展,覆盖教育、科技、文创、艺术、影视、语言等多个领域。
今年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第二个10年起步之年。新起点上,继续共商共建、深化务实合作,定能不断释放合作潜能,携手迈向美好未来。
文字记者:方益波、屈凌燕、谢希瑶、顾小立、于帅帅、陈琛
海报设计:段媛媛
编辑:储兴华,戚文娟、侯帮兴、郭洁宇
统筹:何雨欣、周咏缗
新华社西安5月17日电 题:推动中国—中亚合作步入新时代
新华社评论员
初夏的西安,草木葱茏,生机勃发。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将在这里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峰会,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共商合作大计,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开启双方合作新时代。此次峰会是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也是建交31年来,六国元首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战略伙伴关系水平,不仅促进了各自发展繁荣,也有效维护了地区和平稳定,树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国同中亚五国30年合作的成功密码,在于我们始终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这四项原则,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行稳致远的政治保障,也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交往继往开来的力量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携手共命运,一起向未来,中国—中亚合作大有可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向高处立,中国—中亚合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过去10年间,习近平主席先后7次到访中亚,留下了许多同中亚各国元首友好交往的动人故事。在元首外交的把舵领航下,中国同中亚五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此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将就新时代如何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深刻阐明中方立场,并着眼六国合作的长远发展提出系列倡议主张,宣布多项务实举措,全面规划中国—中亚合作的行动方向。各国领导人将就机制建设、各领域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就深化中国—中亚战略互信和重点领域合作寻求更多共识,为推动中国—中亚合作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向实处行,中国—中亚合作就能在互利共赢中不断筑牢根基。中国同中亚国家的交往合作,立在真诚互信,立在平等互利。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10年间,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亚地区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首倡地、互联互通的标杆地。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同实施一系列合作项目,广泛惠及地区各国人民。去年,中国和中亚五国贸易总额超过700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一项项实打实、沉甸甸的合作成果,生动诠释着中国—中亚合作的生机活力。此次峰会将着眼各国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进一步凝聚中国和中亚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共识,助力双方继续做共建“一带一路”的先行者,持续深化经贸投资、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助力共同繁荣。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互利合作,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中国同中亚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无意同其他机制竞争,只要是真正有利于地区稳定和发展的事情、有利于地区共同繁荣的举措,中方都愿意支持。中国同中亚五国将通过此次峰会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识,以更团结的姿态、更高效的协作、更务实的合作,群策群力,共商共建,将中国—中亚机制打造成推进六国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为各自发展振兴增添强劲助力,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注入强大正能量。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乘着中国—中亚峰会的东风,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携手再出发,中国和中亚国家赓续友谊、推进合作,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必将共同谱写相知相亲、命运与共的新篇章,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华社海牙5月16日电 中国代表15日在海牙召开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第五次审议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发言,呼吁缔约国以审议大会为契机,扭转政治操弄的逆流,推动禁化武组织回归正确轨道。
中国驻荷兰大使兼常驻禁化武组织代表谈践率团出席,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孙晓波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部代表参会。
中方表示,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动荡不安,国际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国际社会秉持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携手完善安全治理、解决安全难题、消弭安全赤字,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中方将继续以此为指引,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深入参与《公约》履约和审议进程,坚定维护《公约》的宗旨和目标。
中方指出,近年来部分国家出于地缘政治私利,将叙化武问题乃至整个中东局势推向了错误的轨道。中东地区近期一系列互动充分说明,地区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掌握地区和平与发展主导权。中方呼吁缔约国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对话协商,共同探索化武热点问题解决之道。
中方表示,禁化武组织肩负完善化学领域安全治理的重任。个别国家利用化武热点问题进行政治操弄,导致禁化武组织陷入严重政治对抗。任何一个领域的全球治理都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任何一个国际组织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对话、协商、合作。中方呼吁缔约国以审议大会为契机,扭转政治操弄的逆流,推动禁化武组织回归正确轨道。
中国-中亚峰会新闻中心5月16日启用。目前已有近300名外国记者来到西安对峰会进行报道。
据中国-中亚峰会新闻中心主任李华介绍,新闻中心设有总服务台、中外记者公共工作区、新闻发布厅、媒体工作间、公共采访间、公共图片室、公共信号收录室、直播报道点、采访点、医疗服务区等多个功能区,能满足记者办公发稿、直播连线、采访预约、参加新闻发布会等各类需求。
“来自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多个国家的记者已经在这里和中国同行一起工作。”李华说。
新闻中心还设有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区,让中外记者“遇见非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中亚峰会将于5月18日至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共收到千余名中外记者报名注册。(记者温馨、武思宇、蔺娟)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主席将在陕西西安主持召开中国—中亚峰会,中亚五国元首将来华参会。这是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赓续传统友谊,共创美好未来,中国同中亚国家携手应对挑战,推进务实合作,积极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就在上个月,为纪念“一带一路”十周年特别开行的中欧班列“一带一路”十周年长安号西安—中亚专列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发车。10年来,长安号累计开行超过1.6万列。其中,中亚五国开行量达到4250列,为促进中国同中亚互联互通与经贸合作发挥重要作用。
从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阵阵”,到如今在亚欧大陆奔驰不息的“钢铁驼队”,传承千年友谊,中国同中亚国家的交往合作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
2022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在中方积极倡议下,六国决心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为未来合作开辟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一周后,中亚五国元首齐聚北京,共赴“冬奥之约”。同年9月,习近平主席再次同中亚国家领导人分别会晤。在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下,中国同中亚五国始终坚持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实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全覆盖,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新路,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中亚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区。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10年来,中亚国家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本国发展战略对接,让合作成果广泛惠及地区各国人民。
中吉乌公路打通跨越高山、畅通无阻的国际运输大动脉;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彻底改变了上千万人的出行方式;杜尚别热电厂的建成,让塔吉克斯坦首都冬季缺电成为历史;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将土库曼斯坦等国的天然气输送到中国。同时,越来越多来自中亚的优质商品也走进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
202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达到70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今年1—3月,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同比增长22%,发展势头强劲。
今年4月,由中国与中亚五国共建的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从互派留学生到举办文化艺术节,从开设培训专业人才的鲁班工坊到应对新冠疫情时的守望相助,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同中亚国家的传统友谊在交流互动中不断深化。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面对复杂多变的地区安全形势,中国同中亚五国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联手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贩毒。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得到中亚国家积极响应和支持。
携手应对冷战思维、霸权主义等挑战,中国同中亚五国坚定支持彼此捍卫自身核心利益,共同捍卫多边主义,不断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亚信等多边机制内的密切协调配合。
中国—中亚峰会即将在西安举行。西安的市花是石榴花,原产于中亚的石榴象征着和谐与团结。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与中亚五国将通过此次峰会向世界展现中国中亚合作的高水平,开启双方合作新时代。
灞河之滨,长安塔下。初夏的古都西安,草木葱郁,万物并秀。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将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峰会,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共商合作大计,擘画中国—中亚关系新蓝图。
“中国愿同中亚国家乘势而上,并肩奋斗,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2022年1月,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着眼六国人民共同福祉提出重要倡议,赢得各方一致赞同。
这是5月16日拍摄的中国-中亚峰会新闻中心外景。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一年多后,六国元首相约西安,谋划未来。这是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以来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际,中国同中亚五国携手并肩、共赴未来,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必将为不确定的世界带来更多确定性,为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注入更多正能量。
元首引领,行稳致远:“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新路,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从北京出发,向西飞越天山—阿拉套山脉,穿过阿姆河,跨越克孜勒库姆沙漠和费尔干纳谷地。2013年金秋,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首次前往中亚,对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掀开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同中亚国家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国高度重视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将其视为外交优先方向。”访问中,习近平主席系统阐述新时代中国对中亚政策,强调希望同中亚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为各国人民谋福祉。
此访期间,中国同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分别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哈萨克斯坦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中乌友好合作条约、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战略伙伴关系。一年后,习近平主席又对塔吉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就深化中塔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共同批准中塔战略伙伴关系未来5年发展规划。
心向往之,行必至之。过去10年间,习近平主席先后7次到访中亚,多次接待来华访问的中亚国家领导人,同中亚各国各界深入交流、广交朋友,引领中国同中亚五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这样的交往互动温暖人心——
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习近平主席讲述一名中国孩子跨越半个世纪寻找哈萨克斯坦母亲和一名哈萨克斯坦在华留学生每年两次捐献“熊猫血”的故事,勉励两国青年成为中哈友谊的使者;
在吉尔吉斯斯坦,习近平主席穿上当地传统服饰出席总统举行的家宴,表达对主人和传统文化的尊重;
访问塔吉克斯坦前夕发表署名文章,习近平主席援引当地谚语“有志气的蚂蚁也能把大山搬走”,表达同塔方携手努力,以持之以恒的勤勉精神共铸中塔友好新辉煌的积极意愿;
专程赶赴土库曼斯坦小城马雷,习近平主席出席“复兴”气田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仪式,祝愿中土关系和两国发展振兴事业蒸蒸日上,枝繁叶茂;
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习近平主席参观被誉为“丝绸之路活化石”的布哈拉古城,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希冀两国人民传承丝绸之路精神,继续增进传统友谊和交往;
中国—中亚峰会前夕,习近平主席复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中亚留学生,勉励他们积极投身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事业,弘扬丝路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中亚故事,当好友谊使者和合作桥梁;
……
这样的深情厚谊弥足珍贵——
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授予习近平主席最高荣誉“金鹰”勋章,赞赏习近平主席为巩固两国人民友谊和推动哈中关系发展发挥的历史性作用和作出的巨大贡献;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感谢习近平主席亲自关心吉中关系发展,表示为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感到自豪;
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偕一家三代迎接习近平主席夫妇到家里做客,称赞习近平主席是睿智而有远见的政治家;
选择在中土建交纪念日对中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土库曼斯坦总统谢尔达尔·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表示对两国高水平互信和合作成果深感自豪,愿意同中方加强互访交往,学习借鉴中国成功发展经验,全方位深化两国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称赞习近平主席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卓越领袖,将编号为001的“最高友谊”勋章授予习近平主席;
……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中国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同中亚五国政治互信日益深化,睦邻友好不断加强。
在涉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等问题上互予支持,坚定支持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和治理模式,反对任何形式的“双重标准”和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积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联手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贩毒,坚决反对外部干涉和策动“颜色革命”,有力维护共同安全利益和地区和平稳定;
新冠疫情来袭时,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开展卓有成效的抗疫合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和牢不可破的传统友谊……
“中国同中亚五国30年合作的成功密码,在于我们始终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道出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关系行稳致远、继往开来的政治保障与力量源泉。
首届“中国—中亚五国”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中国—中亚五国”经贸部长首次会议、中国—中亚外长第四次会晤……今年以来,在元首外交战略引领下,一系列高级别活动接连举办,彰显各方加强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合作的积极意愿与广阔前景。
携手同行、共谋发展:“加强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接,共同寻找合作切入点,不断提高合作水平”
2023年4月26日,西安国际港务区。伴随汽笛长鸣,中欧班列“一带一路”十周年长安号西安—中亚专列顺利发车。专列运载260多辆在西安制造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整车,送往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载有土库曼斯坦甘草中药材原料的中欧班列回程列车抵达西安国际港站(2022年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西安,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中亚,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连接起亚欧非几大文明,推动了人类发展进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薪火相传,成为沿线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与纽带。
位于西安浐灞生态区的长安塔(2023年4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今天,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已开通西安至中亚国家等17条干线通道,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29个省份的货物在这里集散。仅今年第一季度,长安号开行就超过1100列。
“长安号”“义新欧”“渝新欧”“郑新欧”“蓉新欧”……放眼广袤的亚欧大陆,一班班“钢铁驼队”往来驰骋,连点成线,在西安、义乌、重庆等中国城市与塔什干、阿拉木图等中亚重镇之间重现古丝路商贾往来、互通有无的盛景。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倡议,由此开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2014年9月,塔吉克斯坦;12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2015年6月,乌兹别克斯坦;2023年1月,土库曼斯坦——几年间,中亚五国纷纷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加快发展战略对接。
从理念到行动,由愿景变现实,10年间,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亚,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区。
中国—中亚峰会即将举行之际,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
202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总额超过700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携手同行、共谋发展,这些年,中国同中亚国家合作不断取得历史性、标志性、突破性成就。中亚虽远离海洋,但中亚朋友深感,“我们紧靠中国,中国的超级大市场就是我们的大海”。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同谱写相知相亲、互融互通的崭新篇章。中亚国家领导人踊跃出席第一届、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热情赞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打开机遇之窗”。
工作人员在中亚天然气管道霍尔果斯计量站进行巡检(2015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从中国首条跨国输气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到中亚第一长隧道“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从中哈合作建设中亚最大风电场札纳塔斯风电项目,到被称作“中国路”的吉尔吉斯斯坦新北南公路……一项项“第一”“最大”重点项目成功落地,为中国和中亚国家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伙伴情谊写下生动注解,为中亚各国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中铁隧道集团承担的乌兹别克斯坦安格连-帕普铁路卡姆奇克隧道全隧贯通(2016年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沙达提 摄
中亚小麦、大豆、干果、水果、牛羊肉等数十种优质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丝路基金、亚投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国同中亚国家务实合作提供融资支持,中国同中亚五国双方友好省州市达到62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中亚先试先行,成色十足。
“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2021年底,西安遭受新冠疫情冲击,哈萨克斯坦在华留学生马文轩主动请缨,同万千中国人一道踊跃投身抗疫。一句简洁的话语,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成为中国同中亚国家民间交往的又一佳话。
陕西中医药大学的两名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在教室里讨论他们的针灸推拿学毕业论文(2019年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样的暖心故事汇成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动人交响曲。”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情真意切。
团结协作,命运与共:“共同谱写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深耕睦邻友好的示范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带”“强化守卫和平的防护盾”“构建多元互动的大家庭”“维护和平发展的地球村”……
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从六国合作长远发展出发提出5点建议,得到中亚五国元首的积极响应。
当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演进,当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持续扩大,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同中亚国家团结协作,意义重大。
面对冷战思维、霸权主义抬头,中国同中亚五国携手并肩,唱响团结互信、互利共赢主旋律,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上阔步前行。
2022年1月,中国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发表关于建交30周年的联合声明,“六国决心在兼顾彼此利益的基础上继续合力构建内涵丰富、成果丰硕、友谊持久的战略伙伴关系,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飞赴中亚,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中哈愿朝着打造世代友好、高度互信、休戚与共的两国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和目标努力”“着眼中乌关系长远发展和两国人民未来福祉,双方将扩大互利合作,巩固友好和伙伴关系,在双边层面践行命运共同体”;
2023年1月,习近平主席同来访的土库曼斯坦总统谢尔达尔·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会谈,共同宣布将中土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双边层面践行命运共同体。
世界越是纷乱,局势越是复杂,越要加强团结、增进合作。中国同中亚五国加强协调,共同强调应“建桥”而不是“筑墙”,共同致力于地区普遍安全、持久和平、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加大打击“三股势力”、非法贩卖毒品、跨国有组织犯罪和网络犯罪力度,加强在阿富汗问题上的沟通协作,共同维护本地区和平安宁……中国同中亚国家坚持休戚与共、安危共担,不断强化守卫和平的防护盾。
2023年4月27日,中国—中亚外长第四次会晤在西安举行。在这次为中国—中亚峰会作全面政治准备的外长会上,各方对习近平主席前一日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建设性通话予以高度评价,表示相信这有助于尽快停火止战、恢复和谈。各方支持中方劝和促谈倡议,主张应遵循国际法精神,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冲突。
从阿富汗问题到乌克兰危机,针对一系列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坚持劝和促谈,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坚守和平正义、践行使命担当“大国的样子”,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同与支持。
这是5月16日拍摄的西安大雁塔。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展开放之姿,迎八方来客。中国—中亚峰会举行在即,西安已为峰会做好了准备。
“一件大事”“将进一步完善中国—中亚机制建设”“为地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共创地区和平、稳定、繁荣的未来”……中亚各国媒体、专家学者纷纷表达对峰会的热切期待。
万众瞩目,举世关注。西安这座兼具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的千年古都,将再次见证历史的风云际会。
携手共命运,一起向未来。在元首外交把舵领航下,携手并肩、风雨同行的中国和中亚五国,必将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字记者:刘华、许可、赵嫣、马卓言、袁帅、杨一苗
视频记者:李麟寅、李华、孙正好
海报设计:段媛媛
编辑:杨文荣、吴晶晶、包昱涵、贾伊宁、王秋韵、张惠慧、林革、王浩程、侯帮兴
统筹:方思贤、周咏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