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關鍵字

娛樂城鉅城娛樂城

2023年12月29日 星期五

特稿:守望相助60年——与非洲携手共命运的中国援非医疗队

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特稿:守望相助60年——与非洲携手共命运的中国援非医疗队

新华社记者崔可欣 杨骏 许正

有一份友谊,跨越了60年的时光,历久弥坚。

有一颗种子,经过几代人的精心灌溉,在非洲大地上生根发芽。

1963年4月,第一批援助阿尔及利亚的13名中国医疗队队员抵达阿西部城市赛伊达,拉开了中国援非医疗的序幕。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为许多国家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

一批又一批中国白衣天使奔赴非洲,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谱写一个个大爱无疆的动人故事,彰显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同甘苦、共命运的天下情怀。

2023年12月29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30个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苦中作乐 薪火相传

赛伊达地处撒哈拉沙漠边缘,干旱和强日照让植物难以存活,沙尘暴更是“家常便饭”,生活和工作环境艰苦。在这座被称为“沙漠之门”的阿尔及利亚小城,一批批中国白衣天使默默奉献、薪火相传。

现年90岁的张友明是中国首支援阿医疗队中的一员。她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在援外两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上千台手术。让张友明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斯累玛尼的牧民,她因难产导致大出血并休克,张友明在为她接生后守了几天几夜直至她脱离危险。

“您就是我最信任的人!”斯累玛尼出院时激动地说。

涂大椿是第23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骨科医生。因科室人手严重不足,他曾连续三个月每天早8时到晚10时值班,每三天还要上一次急诊夜班。涂大椿说,深蓝色的手术服因长时间被汗水浸泡,一天下来竟变成灰色。

60年来,中方向阿方派出医疗队27批次、医护人员3522人次,累计诊治患者2700多万人次,接生新生儿超过207万名。时至今日,在阿尔及利亚,特别是在撒哈拉沙漠及周边省份医疗资源仍然短缺,扎根当地的中国医疗队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位于印度洋的非洲岛国科摩罗,中国医疗队队员们每天要翻山越岭至少45分钟才能到达医院,有时还会遭遇暴雨、泥石流和塌方。“我们心中也曾有过慌张、彷徨,但是一想到自己是代表中国来援助的,绝不能退缩,大家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不断适应当地的环境和工作。”第15批中国援科摩罗医疗队队员苏勇说。

在西非国家加纳,中国医疗队驻地医院常常缺水断电,给手术和诊疗带来很大挑战。“但这么多年来,无论多苦多难,中国医疗队这支英雄的队伍里始终没有一个人掉队。”第12批中国援加纳医疗队队长杜育杉说。

精术济世 医者仁心

60年间,中国医疗队用仁心仁术造福了无数患者。在许多当地民众眼中,中国医生就是他们的“定心丸”。

在非洲东部国家坦桑尼亚,第26批中国援坦桑尼亚医疗队所在的基奎特心脏病研究所收治了一名二尖瓣置换术后并发多种疾病的老年女性患者。病人病情危重,且长期口服抗凝血药物,出血风险极高,当地医院没办法为她手术。

中国医疗队医生孙旭方接诊后,经过反复评估并与患者家属沟通,决定主刀完成微创手术。在关键手术器械缺乏的情况下,孙旭方仍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手术,在场观摩手术的当地医生赞不绝口。

“感谢中国医生为我妈妈进行手术,中国医生的医术是最高明的!”患者家属激动地说。

玛玛彻莉来自莱索托一个偏远山村,长期承受着“怪病”折磨。她的上腹和下腹各长出一个巨大的包块。由于当地医疗资源稀缺,加上病情复杂,她四处求医却没有一家医院能够收治。

听说在莱索托北部莫特邦医院有中国医疗队,玛玛彻莉重新燃起希望,来到这里。中国医生经过仔细检查,诊断玛玛彻莉的症状为“巨大子宫肌瘤合并上腹壁巨大疝”。整个手术历时约3个小时,玛玛彻莉术后恢复非常顺利。她激动地说:“谢谢中国医生,没有你们的帮助,我永远也无法摆脱这个‘怪病’的折磨,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

在博茨瓦纳卫生部长迪科洛蒂看来,中国医疗队对博医疗卫生系统十分重要,填补了博医疗技术领域许多空白。“长期以来,非洲国家缺乏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中国医生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为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授人以渔 情真意切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是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一环。过去60年,中国援外医疗队不仅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还极大地提高了受援国医疗技术水平,从“输血”到“造血”,培养当地医疗人员10万余人,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非洲之角、亚丁湾西岸的吉布提,最大的公立医院贝尔提耶医院里开设有该国唯一的针灸科。中国医疗队中医医生周乃忠和连新刚每天接诊数十名患者。他们通过针刺、推拿等为病患减轻病痛,中医也在当地逐渐被熟知和喜爱。

2022年11月,援吉医疗队在首都吉布提市举办首个中医针灸推拿培训班,从吉全国范围内选拔的13名医务人员参加培训课程,为当地百姓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中医人才队伍”。

今年是中国向塞拉利昂派遣医疗队50周年。过去50年里,中国24支援塞医疗队共培训5000多名当地医护人员。塞卫生部长登比说:“中国医疗队为塞拉利昂提供的培训非常重要,帮助我们不断提高医疗水平,我们的医务人员从中学到很多。”

14岁的阿尔及利亚女孩阿努尔尼告诉记者,中国医生像妈妈一样关怀、照顾她。就在一年前,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医生李洪玲通过当地罕见的微创腹腔镜手术,以极小的切口为她成功摘除了卵巢囊肿。谈及未来的梦想,阿努尔尼腼腆地说,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医生,“像李医生一样”。

60年间,中国白衣天使对待非洲当地患者情真意切,他们的身影已深深印刻在当地老百姓的心里。

1975年,中国援埃塞俄比亚首批医疗队队长梅庚年牺牲在援非工作岗位上,当地老人泽乌迪一家三代为这位中国医生义务守墓48年。

1998年,梅庚年的长子、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10批医疗队队员梅学谦来到墓前,见到了为父亲守墓的老人,听着老人用阿姆哈拉语反复说着:“阿么塞格那胡(谢谢)!”

这一声声“阿么塞格那胡”,是对中国医生最高的褒扬,也是对中非友谊最好的诠释。(参与记者:周楚昀、凌馨、谢昊、华洪立、谢江)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29/c1002-40149663.html

落实元首共识,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钟声)

  双方要不折不扣落实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达成的共识,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1978年12月,中美同时发表建交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再过两天,中美将迎来建交45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间节点,端起历史的望远镜,从中美关系几十年风雨历程中寻找启示和指引,对于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领导人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长远的战略眼光、非凡的政治智慧,一举打破导致中美两国相互隔绝的坚冰,随后又经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掀开了两国关系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几十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也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充分证明,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变对方是不切实际的,冲突对抗的后果是谁都不能承受的。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是中美打交道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既是从半个世纪来中美关系发展提炼的重要经验,也是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带来的深刻启示,应该成为中美双方共同努力的方向。一个多月前,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在旧金山举行历史性会晤,探讨新时期中美正确相处之道,开辟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中美要共同树立正确认知,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互利合作,共同承担大国责任,共同促进人文交流。这“五个共同”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浇筑起五根支柱。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巩固了中美关系止跌企稳势头,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难得的确定性稳定性,受到两国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

  近年来,中美关系遭遇严重困难,根源在于美方一些人看待中国、看待中美关系时存在严重认知错误。中美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不同的两个大国,出现分歧很正常,但不能让分歧成为横亘在两国之间的鸿沟,而是要想办法架起相向而行的桥梁。双方要了解彼此的原则底线,不折腾、不挑事、不越界,多沟通、多对话、多商量,冷静处理分歧和意外。

  合作共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是中美关系应该有的底色。中方始终认为,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中美各自取得成功对彼此是机遇而非挑战。中美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两国人民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福祉。建交45年来,中美两国之间发展起7600亿美元双边贸易和累计2600多亿美元双向投资。中美在诸多领域存在广泛共同利益,应该共同把合作的清单拉得更长,把合作的蛋糕做得更大。

  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习近平主席在美国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重要演讲,深情讲述与美国民众交往的友好故事,强调中美关系的根基是由人民浇筑的、大门是由人民打开的、故事是由人民书写的、未来是由人民创造的,引发两国民众强烈共鸣。中美两国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中美关系发展有着强大的民意基础。正是中美人民的双向奔赴,让中美关系一次次从低谷重回正道。中美双方应为人民交往搭建更多桥梁,铺设更多道路,促进民心相通,共同续写新时代中美人民友好的故事。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能否携手合作、共迎挑战,事关两国人民利益,影响人类前途命运。双方要不折不扣落实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达成的共识,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这是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国际社会普遍期待的正确选择。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30日 05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30/c1002-40149749.html

2023年12月28日 星期四

以色列北部多次遭火箭弹和无人机袭击

  新华社耶路撒冷12月28日电(记者吕迎旭 王卓伦)据以色列军方和媒体28日消息,该国北部地区27日和28日多次遭到来自黎巴嫩的火箭弹和无人机袭击。黎巴嫩真主党27日宣布实施了袭击。

  以色列军方28日宣布,以军当天拦截了一架来自黎巴嫩的无人机。据以色列媒体28日报道,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和阿卡当天遭到火箭弹袭击,两地响起防空警报。火箭弹被拦截,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另据以媒体27日报道,以色列北部边境城市哈尼克拉角和谢莫纳当天遭到34枚火箭弹袭击。这是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北部遭到的最为猛烈的袭击。以军对黎巴嫩南部进行报复性空袭。

  黎巴嫩真主党27日宣布实施了火箭弹以及无人机袭击,称是“为了回应敌人一再犯罪”。

  以北方司令部参谋长奥里·戈尔丁27日表示,“以北方司令部处于高度战备状态”。以紧急政府成员甘茨27日说,以色列北部边境的局势必须改变,“留给外交手段的时间已经不多”。

  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突袭以色列,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黎巴嫩真主党从10月8日开始不时向以色列北部发动袭击,以军以空袭和炮击黎南部目标进行报复。

  多家阿拉伯媒体28日援引黎巴嫩卫生部数据报道说,自10月8日以来黎以冲突已造成118名黎巴嫩人死亡、418人受伤。另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本月中旬报告,本轮冲突造成黎巴嫩南部地区6.4万居民流离失所。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29/c1002-40149053.html

加强人工智能治理 世界必须携手面对(寰宇平)

  人工智能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国际社会应该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精神,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在一年之内,人工智能从科幻的同义词变成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使用的工具”“人工智能正在丝滑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推动行业走向未来”“随着2024年到来,改变传统边界的人工智能创新将逐渐壮大”……许多国际媒体在做年终盘点或来年展望时,都将“人工智能”列为关键词。2023年,人工智能在释放巨大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预知的风险和挑战。在人工智能处于飞跃发展的紧要关头,加强人工智能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必须携手面对的紧迫命题。

  一年来,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人类未来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英国《自然》杂志近日评选年度科技人物时,将人工智能大模型纳入其中,以反映人工智能给科学研究带来的重大改变。从助力新药研发到优化金融服务,从加速软件开发到制定生产计划,人工智能应用日益广泛。麦肯锡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将2023年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之年”,1/3的受访者表示自身所在组织会在至少一项业务职能中经常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美国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认为,人工智能产生的影响会比互联网更深远,人们将在几十年内看到广泛的创新,生产力也将随之提高。

  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的同时,带来的风险挑战也逐渐显露。韦氏词典编辑出版商美国韦氏出版公司宣布将“真实的”一词定为2023年度词,原因是人工智能技术异军突起导致人们对“真实”的需求大大上升。如何防止人工智能传播虚假信息、侵害个人权益、制造安全风险、加大技术鸿沟等,在全球范围引起空前关注。各方普遍认为,缺少有效护栏,人工智能存在被误用滥用的风险。“随着全球对人工智能的加速应用,政府和组织有必要考虑如何最好地利用这项技术造福人类和地球。”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首席执行官洪曜庄表示,应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可信赖的人工智能环境。

  善治才能有“善智”。人工智能究竟会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何种作用,取决于国际社会能否趋利避害,开展有效治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要带着“一种紧迫感、一种全球视野和一种学习者的心态”来应对这项技术,各国应展开协调并设定红线,争分夺秒推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中国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联合国成立“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发布《布莱奇利宣言》,欧盟就《人工智能法案》达成协议……一年来,各方对人工智能治理紧迫性的认识在深化,相关行动在提速,但面对这样一项必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颠覆性技术,治理挑战仍广泛存在,更有效地协调全球合作是当务之急。

  从技术特征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涉及大量数据、算法、模型和系统,其内部逻辑和机制具有“黑箱”特性,表现为行为不可控、决策机制难以解释。目前,大模型技术正迅速迭代,其他多条技术路线也在加速演进,这对治理敏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专家警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发展,但仍有许多未知因素,“这就好比我们在不了解燃烧科学的情况下制造发动机”。有效的人工智能治理一方面要推动建立风险等级测试评估体系,实施敏捷治理,分类分级管理,快速有效响应,另一方面应推动研发主体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可解释性和可预测性,提升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人工智能始终处于人类控制之下,打造可审核、可监督、可追溯、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技术。

  从社会影响看,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既涉及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增长等发展问题,也涉及隐私、安全、公平、正义等价值伦理问题。加强治理需要各方从不同的认知理解和期望需求中寻求共识,实现智能向善,增进人类共同福祉。当前形势下,尤其需要引起国际社会警惕的是,个别大国企图垄断人工智能发展优势,热衷于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甚至要把意识形态偏见引入人工智能治理,打造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恶意阻挠他国人工智能发展。这些做法损害各国平等发展和利用人工智能的权利,与共享人工智能知识成果的目标背道而驰。人工智能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国际社会应该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精神,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公平性。

  作为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大国,中国一贯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治理。在国内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的同时,中国主动为加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智慧。中方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系统阐述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的系统思维,倡导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普遍共识,弘扬平等互利、尊重人类权益的价值理念,为各方普遍关切的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问题提供了建设性解决思路,为相关国际讨论和规则制定提供了蓝本。中国还积极同各方就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开展沟通交流、务实合作。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期间,双方同意建立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为加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注入了新动力,令国际社会备受鼓舞。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新领域,有效治理才能使其健康发展、造福人类。在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多元挑战的背景下,各国唯有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通过对话与合作凝聚共识,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才能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9日 03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29/c1002-40148873.html

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以空军参谋长称在加沙的空袭“有针对性”

  新华社耶路撒冷12月27日电(记者王卓伦 吕迎旭)以色列空军参谋长蒂施勒27日说,自10月7日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军在加沙地带进行的空袭是“精确的、有针对性”的打击。

  在当天以视频方式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蒂施勒在回应“以军在加沙地带的空袭不分青红皂白”的说法时说,以军在进行空袭前会基于流程对每个目标进行确认,以空军的作战原则包括根据情报及近距离军事打击的必要性开展行动,尽量在平民人数最少的区域进行打击,选择正确的弹药以尽量减少附带损害,在打击过程中对目标区域进行实时监控等。

  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27日发布数据显示,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致超过2.1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超过5.5万人受伤。以色列国防军27日发表声明说,以军在加沙地带的战斗仍在持续。

  以军总参谋长哈莱维26日在以色列南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本轮巴以冲突不会很快结束。以军在一些复杂地区存在不易实现的目标,因此攻势还将持续数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28/c1002-40148336.html

加沙地带卫生部门:以军袭击加沙致死人数超2.1万

  新华社加沙12月27日电(记者柳伟建)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27日发表声明说,过去24小时里,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中打死195名巴勒斯坦人,另有325人受伤。

  声明说,自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2.1万人死亡、5.5万余人受伤。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27日报道,以军26日晚袭击了加沙城爱资哈尔大学附近一座三层民用建筑,造成至少60人被埋在废墟下。加沙地带中部的布赖杰难民营当晚也遭到以军的密集轰炸。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27/c1002-40148060.html

为架起融通中外的桥梁贡献力量

  图①:3月20日,在赴莫斯科对俄罗斯联邦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和俄新社网站发表题为《踔厉前行,开启中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新篇章》的署名文章。图为俄罗斯读者阅读本报与《俄罗斯报》同日合作推出的主题专版。
  于子恒摄
  图②:7月18日,本报巴基斯坦分社海外雇员萨义德(右)在位于拉合尔市郊的隆平南亚种子研发中心采访当地育种员。
  本报记者 薛 丹摄
  图③:9月28日,本报拉美中心分社海外雇员路易斯·布兰科(左)拍摄分社记者宋亦然出镜报道画面。
  本报记者 陈一鸣摄
  图④:10月31日,本报韩国分社记者张悦参加在韩国首尔举办的第七届中日韩新闻研讨会。
  本报记者 马 菲摄
  图⑤:6月6日,本报和老挝媒体记者在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内的贝德服装(老挝)有限公司工厂进行联合采访。
  索玛尼·赛潘雅尼摄
  图⑥:5月21日,本报日本分社记者岳林炜接受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早间新闻节目采访画面(视频截图)。
  本报记者 岳林炜供图
  图⑦:9月3日,本报和坦桑尼亚媒体记者共赴由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达累斯萨拉姆快速公交系统(BRT)项目二期工程现场进行联合采访。
  本报记者 周 輖摄
  图⑧:11月14日,本报参加由阿联酋国家通讯社主办的全球媒体大会并设展位。图为本报中东中心分社首席记者管克江(右)向与会嘉宾介绍展位情况。
  本报中东中心分社 塔里克·易卜拉欣摄
  图⑨:11月6日,本报亚太中心分社首席记者章念生(左一)在老挝国立大学主持“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与携手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高端论坛中的一场圆桌会议。
  本报记者 孙广勇摄
  图⑩:12月1日,本报波兰分社记者李增伟(右)与匈牙利《民族报》网络版编辑部主任戴维·拉斯洛讨论内容合作事宜。
  本报记者 白 阳摄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8日 18 版)



source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3/1228/c1002-40148120.html